发布信息

50人左右软件团队技术管理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2-19 02:08:54     57

50人左右软件团队技术管理

一、背景

最近团队人数涨到了接近50,自己也逐渐感觉吃力,也借此机会好好的总结了一下,50人左右的团建团队如何做好技术管理。

自己本身也不太算manager,只不过因为跟领导分工,我更多是在技术或者技术管理上,而我领导本身帮我屏蔽了很多非技术无关的会议、任务、扯皮、需求拉齐、验收等,所以我领导给我俩定义的方式叫做“搭班子双人管理的方式”。所以整体来说,我几乎从事的都是技术相关的,但是本身人数已经接近50,所以管理本身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去点,因为这篇文章也会从技术、管理以及个人三个层次来分析,如何做好50人软件团队技术管理。

本身还是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

  1. 自己本身在蔚来大概有10人左右的团队管理经验,从结果看,虽然只有大半年的时间,但是效果还是很好的。小团队中软件开发管理 - 汽车与it技术学习与分享(https://jinbaotang.cn/2022/06/28/mini-team-softwaredev-manage/),而自己在新公司也是将上述提到的经验复刻了一次,基本上算是效果无敌。

  2. 新公司属于造车新势力的一种,团队主要是做中间件平台的开发,包含mcu和soc

  3. 自己负责范围包含:s2s,comm(someip/dds/zmq/iceoryx),tsn,diagnostic(doip/uds/otx/ota/flash/rvdc)以及soa开发。

  4. 团队成员背景基本上来自很多行业:互联网、游戏、物联网、汽车行业、手机以及其他桌面软件开发等

  5. 开发内容几乎全是从0到1的过程

  6. 老板和领导均是技术出身(很重要!!)

  7. 在这个团队,自己原本算是普通工程师吧,然后慢慢在开发过程中,任务越来越多,在入职没几个月后开始带着小伙伴一起干活,在23年下半年开始慢慢逐渐对团队整个技术负责。整体来说,算是团队搭建过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吧。    

目前从结果来,我觉得团队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从过去的23年成果来看,在组织横向对比来看,基本算是比较顶尖的团队了。

所谓技术管理,首先想到的是技术。

二、技术

整体来说,车载中间件不算是天顶星级别的科技,在我看来难度并没有高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否则作为一个工作年限不长的95后,也不可能驾驭的住。因为本身要做好技术管理,本身需要对团队的工作内容和方向有一个很好的认知,至少需要了解到整个团队在未来1-2年内产品应用场景和落地方案。

1-2年较长期的技术规划能力、保障质量

以车载中间件为例,尤其通信相关的组件,本身是平台属性,首先想到的就是易用性、性能、稳定性以及深度,相对需求开发团队来说,开发内容相对固定,长期规划相对来说好做。以我在极氪的第一个从0到1的项目--s2s来说。

s2s(signal 2 service)本身是软件定义汽车--SOA的关键过渡组件,不管如何变化,从功能安全、历史包袱来看,can/lin信号依然是整车最为关键的通信方式,从面向信号开发到面向服务开发,信号转服务就变成了很关键的组件。正因为如此,s2s贯穿了整个SOA流程,如果了解了s2s的原理和开发过程,不仅了解SOA的开发方式,而且还会了解到基于信号的开发以及如何将两者粘合到一起。所以在我开发完成s2s组件并且在实车落地后,我基本上对我们整个大团队2-300人开发内容以及上游电气架构工作流程、下游集成测试工作比较熟悉了。从具体内容来看:

  1. 基本上非常熟悉cp对can/lin信号如何打包以及打包策略,了解了ub位的使用,对于不同信号优先级的处理方式

  2. 信号到服务转换关系涉及到“兼容性”问题

  3. 所谓SOA开发需要包含的组件:comm组件、serviceframework、service代码生成原理以及序列化的具体实现,原子服务划分的原则,

  4. 基于SOA开发方式的测试流程

在s2s的开发过程中,虽然是从0到1的过程,但是本身又做了长远规划。在开发过程中,意识到的信号超多、并且超多高频一样数值的信号,所以提出了两大方向:    

    1. 零拷贝、零手工代码

    2. 全链路、端到端的自测试

从结果看,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两者大方向,在经过23年一整年的迭代过程中,我们的速度变成了“能考100分,是因为卷面只有100分”,而且我们的质量远超出预期。

s2s是我自己从0到1开发,但是在进入23年之后,我几乎没有参与到开发,但是整年的技术路线、代码结构都没有按照22年定义的走。

所以如果做好技术管理,首先本身对技术必须要有1-2年的规划能力,尤其作为基础组件来说,架构、方向必须定下来的,在实现本身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充分了解自己组件在整个系统的作用以及相关模块的功能、实现细节,这样自己在后续迭代中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调整方向等。    

抓住主要矛盾、项目管理能力、重视测试

在23年4月中旬,临危受命需要对comm重构的整个技术负责,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整体来说,原有的小伙伴做了不少事情。下面是我使用STAR模型对整个事情的过程总结。

当时遇到的问题就是,feature特别多,人员严重不足,并且新入职大量的同事,按照《人月神话》的理论:在项目有延期风险时,大量进人是会拖慢进度的,在这个重构项目,算是亲身感受了一把。

所以在我了解清楚到整个事情背景后,快速了定义目标:6月必须发版、达到重构前功能以及完成适配。在我梳理清楚目标后,我开始梳理具体需要的事项,除了上述目标外,还有一个潜在目标,我们必须完成相关技术方案验证(重构肯定为了拓展),当时发现在技术方案验证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因此我自己亲自去参与的非必须功能的方案验证,完成验证后立马放弃开发法,节省有限的人力开发最主要的功能。剩下就是比较老套了,涉及项目管理的一些知识:

  1. 拆解任务,

  2. 拆分小组

  3. 并行开发

而我自己为了快速熟悉所有的代码,选了一个贯穿始终的组件--listener开发,这个选择让我几乎掌握了项目的所有细节。在掌握了较多技术细节后,我就具备了对外沟通的能力,作为技术负责人,沟通能力是必可不少的,但是很多开发恰恰相反,技术很行,沟通拉胯。因此保证技术强、沟通能力弱同事安心开发是必不可少的,我承担了不少对外的沟通,包括:方案确认、适配时遇到的问题、合作开发遇到的情绪问题等。在后续交付迭代的过程中,基本参与到了好几个对外重难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保障了,我进一步熟悉了关于性能相关的代码细节以及架构。    

并且还有一点,在重构的过程中,我将几乎最优秀的工程投入到开发测试代码,全面的保证质量。因为我必须在快的过程中保证质量,这样才是真正的快,否则反工则是最严重的效率低下。

所以在技术管理,尤其任务紧、人数多时,抓住最主要的问题点,做好项目管理和质量保障是及其重要的。

          

交流中快速获取关键信息以及给出结论

在所需要管理的人员达到30人以上时,即使你不去找别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事因为各种事情找到你,如果每天平均5个人来找你讨论技术,每个人半小时,看起来是2-3时没了,实际上是4-5个小时没有了都不止,因为包括你必须从已有工作中恢复上下文。因此在与小伙伴沟通过程中,快速抓住重点,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就变的很重要了,否则自己就没时间搞其他的了。当然,每个人遇到的困难都是不一样的,是方向?还是方法?还是技术积累不够?我自己抽象了一个模型,以物理中求当前的速度为例:

我们都知道:速度v = 初速度v0 + at(加速度*时间)。

如果小伙伴找你讨论时:

  1. 首先要问他是否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求出当前的速度v,

    1. 如果不知道,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或者给小伙伴说清楚你要求的目标是什么!

  2.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需要明确,初速度v0是否知道?加速a是否知道?t又是否知道?

    1. 如果不知道,我们需要跟小伙伴讨论为什么不知道?是因为没法知道?还是什么?目标就是帮小伙伴把所有需要的条件都找到。    

  3. 所有条件都满足,至于at(加速度*时间)是需要积分、拟合亦或者a是常量,这些都是小伙伴自己去考虑的。当然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也可以帮他一起分析,但是想说的是,需要控制时间以及给小伙伴的时间。

  4. 在明确目标、确定条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作为技术负责人一定要给一个明确的结论,并跟小伙伴明确清楚是否还有其他困惑,同时自己的内心需要有一个工作量的评估,这个可以小伙伴也可不和他说,只是自己作为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的一个参考指标。

我自己用这个模型后,从过去1年的效果来看,给自己节省了不少时间,在这个过程也培养到了小伙伴的思维。所以作为技术负责人,明确目标、找到必备条件以及给出结论是不可少,同时还得有难度、工作量的评估。

          

参与、甚至亲自实现初版代码+并且保持技术在整个团队的中上水平

作为技术管理者,自己水平是必须保持在中上的,如果团队成员是小于15个人的,我认为还得是top级别的;如果是多于15人后,也必须保持在整个团队的中上水平。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其那面提到的各种要求:规划能力、项目中的主要矛盾、个人困惑中的解答以及工作量的评估。并且作为技术管理者来说,本身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团队成员对你话的信服是成正比的,在团队成员中建立了技术影响力之后,你的很多结论、方向和方法可以得到推广,这样又能一定程度降低沟通成本。

如果从0到1的项目(并没有这么多从0到1的项目),我的建议是初版代码必须自己去写,甚至可以通过代码来替代软件架构文档,对于组件来说,如果满足技术水平中上时,前期做好构想,写初版代码和写详细的软件架构文档时间不会相差很多的。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

  1. 软件架构和初版实现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的,在后续迭代过程中、review代码时,可以极大的降低心智负担,并且如果小伙伴开发时没有按照既定要求开发时,也能很敏感的感知到。

  2. 交付(架构)代码,然后软件架构文档交给小伙伴去写,这样有助于小伙伴从设计角度去审视组件,也有助于小伙伴的能力提升

我自己还是上述工作模式中受益很多,比如s2s、sox、comm、service template都是从0开始搞起来,作为一个合格以上的组件架构就在心中很明确了。实际中,s2s我接近1年都没有做过开发,但是需要遇到新需求、有bug时,我基本都能快速反应过来应该在哪里;平常技术时,小伙伴沟通,我也是无障碍可以get到他们想表达的意思。    

          

没有银弹,快速原型很重要

“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正确的技术,选择一个方向先把困难点找出来,再做优化。”这是我对小伙伴说的最多的话。当然这句话本身是有一点片面性,所以我更想说的是,作为技术负责人在做决定以及技术探索时,一定不要疯狂内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针对一个任务、项目尤其是一个全新的任务,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当前路线有问题,此时就会考虑换一种方式,但是大多数时候,换一种方式也会遇到另一种困难。如果一个人的时候还好,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当需要对整个团队负责的时候,如此反复横跳,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失去信任、以及浪费时间。

《人月神话》中没有银弹的论点,问题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所以我们作为技术负责人,千万不要想着或者追求一个完美无缺的方案,在我过去的经验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这个错觉,那一定是因为我们考虑不够,有很大的概率我们是把一些技术难点转移到的其他地方了。按照之前我之前做法,作为团队负责人,针对有难度的项目或者任务:

  1. 在前期充分调研,可以把时间拉长一点。

    1. 比如我在做mcu自研时,我们其实在10月份才真正的开始,但是我在7月份就已经开始着手调研、实操,把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点,都列出来,然后找到对应的资料定性、定量的分析。

    2. 当我的一个想法提出来或者要让团队开始做时,基本我已经把所有任务的难点都评估到70%以上了,所以在后续小伙伴提出质疑时或者畏难时,我基本可以把他们说服。    

  2. 定好基调(做或者不做、方案、时间点)后,不要再改变

    1. 基于第1点,大概率是不会出错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瞻前顾后的,我们应该一往无前的把一个大致目标完成,把所有困难点再进一步细化解决方案或者反向。

  3. 优化、迭代

    1. 没有最好的方案,但是有更好的方案,在小细节中,我们为了快速达成目标,多多少少都会用一些workaroud或者stub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这些点,我应该通过多次优化、迭代甚至重构来达到整体更好的方案

我们做的大多事情,都不是天顶星科技的,所以不管如何最终都能完成,但是在时间、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合理的安排我们的计划,才能达到“最优解”。很多时候,我都认为,技术在对一个项目中不是最难的,尤其对于技术责任来说,更多的是在于:项目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做事思路、以及坚持。

三、管理

如果技术方面是让团队方向不会错、目标不会错,那么管理我想谈的是,如何让团队所有人一起参与,从而真正的达到目标。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一个不太会做管理的人,个人比较推崇所谓的“发挥个人自主性”,所以真实来说,我不太会push,算是一个“重过程”的人,所以考虑更多的是共情。从另一方面来说,我的职业生涯从18年开始,一直也是比较自由的,而且自己也算一个比较懒的人,因此我的管理是有重大缺陷的,幸好在我现有团队中,我领导帮我弥补了很大一部分。就管理来说,我想从四方面来谈:团队文化、团队成员培养、目标制定和回顾、奖励与惩罚。

团队文化

在23年团队快速扩张过程中,我给领导,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了。文化整体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又是一个很实际的东西:当年你要完成任务时的思想一致!当你提出质量要求时的响应!当你面对困难时的信心!以及当面对压力的支持。

在我看来的文化,始于招聘。招聘到最优秀的人,其实很难,但是找到服务我们气场的人,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所以我面试时(过去1年面试了100多人),我很少关注候选人当前完成的一些成果,我更多的会关注候选人在完成任务时的一些思路、心理变化以及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在我看来,这个优秀的人,即使不是这个行业的,相信即使转变也是很快的。扎实基础的人,往往会对技术有敬畏之心,在后续交流中可以较少出现激进、蛮横的行为。    

招到合适的人之后,我们要真正让文化体现在工作中,比如老带新,提升大家对文档、jira流程、测试以及编码规范、思路一致性。同时也应该培养大家的沟通方式,比如应尽量的说重点,说关键矛盾,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速度的案例”。还有就是培养大家在遇到困难时的态度,这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负责人,应该作为榜样,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行你上”,而是要让大家知道,“他都在,肯定没问题”。

关于高效不加班,我也是很推崇的,但是但是不细说了。

写到这,突然卡壳了。只能说,文化这个东西,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很难评判一个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但是如果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在非技术问题上看法不一致时,那文化一定是有问题的。

团队成员培养

团队培养,我自己喜欢分为三个阶段:融入,成长,独挡一面。

在人数很少的时候,成员的融入,我基本都会从当前项目中,抽出很独立且核心部分,然后提供函数级的实现,这样在他完成函数级编写,并且完成联调之后,,他基本上了解项目的内容、目标以及现状了。后面在人数变多时,我做的其实并不够好,因为自己忙的晕头转向了,但是我后面又想了解决办法:在融入的过程中,应该尽早识别后续有可能成为别人入职导师的人,并告诉他,以后有新人进来时,要把这个做法重复一遍,并且把自己融入过程中的困难,让后续新人避免过去。这个在团队从小到大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算是团队文化的一部分。我自己从恒润出来的,深受其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基本1-2个月就过来了。但是,但是,这个过程,你会发现有些人难以融入,这个时候,我的做法是,即使人数很多的情况下,也需要花时间,帮小伙伴分析融入困难的原因,是因为背景?还是喜好?甚至还是个人问题(人品、技术、动机),如果前两者的话,我们需要站在团队的角度、并且结合个人背景合理的安排;如果是后者的话,我建议根据大团队通俗做法、该劝退、劝退;这样对大家都好,避免内耗。但是,即使分手,我建议还是和平一点、人性一点,能够帮小伙伴争取到的,尽量争取。    

成长的过程,每个人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这也是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的关键,对于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即使跨行也是能很快的上手的。在小伙伴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保持客观极其重要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定要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并且利用其长处,团队都4-50人,一定会有人家合适位置的。比如有些人技术牛逼,但是不爱说话,那应该给他有挑战、需要埋头干活的位置;有些人默默不闻,但是对于琐碎、需要耐心的活,无怨无悔,那应该给让小伙伴指定具体的任务给到他;有些人完全具备端到端的能力,测试、开发、bug修复一条龙全部完成,如果遇到这种人,就应该往独当一面的反向培养;而有些人技术整体平均水平,但是很会吆喝、甚至很爱表现,那就应该配置一些默默干活、且没有规划的人跟他一起干活,把这些攒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在人数有点多的时候,不管是奇葩的、优秀的、中庸的人都会遇到,在这个过程中,处理作为技术负责人必须尽早的识别出来,然后给到合适的位置以及工作内容。在我看来,这个过程其实不仅考虑负责人的识人、用人的水平,而且也是经验负责人是否达到了一定技术水平的关键。只有在自己技术水平中上以上,才有能力评估,有些人是真不行,还是只是不爱说话;有些人是真的牛逼,还是会汇报。有一个事实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在很长的职业生涯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很难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而对于我们这种4-50人团队来说,技术负责人更应该关注的应该是有特点的人:长短明显或者各方面都很不错的人。

在经历过成长后,我们应该选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或者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我们后续的关注重点也基本上都是在这些人身上。针对到了这个地步的人,我比较喜欢或者我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时,给予足够的空间,帮其背足够多的锅。很多时候,有些人都是遇难则强,在这个时候难免会做的不好,那作为技术负责人,必须有足够的担当的,在我看来,让其没有后顾之忧是最大的支持。我也经常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会说,别怕,决定是我做的,尽管做,我会经常check,做烂了,我也会担着。能够走到这一步的人,多少还是很要强的,他几乎不会让你失望,即使真的做烂了,背锅又如何。但是如果小伙伴做出成果了,一定要在各种场合明确的说,这是哪个小伙伴做的,没必要含糊不清,更不要说自己做的功劳,作为负责人,成果本身就就是你自己共享的。    

目标制定和回顾

目标制定尤其考验技术负责人能力,必须意识到,很多底层执行者是没有办法制定自己的中长期目标的,这不是他们能力的问题,而是负责人不能很好的制定清晰、工作量可评估的目标,甚至团队目标也是多变的,那对于底层执行者来说,太难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变成了大海中漂浮的灯塔,所以这时候千万不要对小伙伴说,你们先制定,我来整合!整合个毛!

在前面技术章节,我提到了目标制定,负责必须能够清晰的知道:

    1. 产品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的时间和工作量

    2. 为了达到最终目标过程中的小目标,

    3. 下一代产品或者新业务需要的事情

团队大部分成员应该关注的前两者,而负责需要着重考虑第三个。坦白来说,目标制定,是一个很虚的事情,但是有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技术、项目管理、人员能力识别,缺一不可。让合适的人、使用正确的技术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与目标制定同样重要的,还有回顾。回顾分两部分来说:个人回顾和团队回顾。    

作为负责人首先需要自己回顾,自己定的目标是否达成了,总结做的好,尤其还需要总结做的不好,是否有因为决策失误导致加无用的班。我自己在回顾2023 q2时,就发现了,对原来的目标没有牢记心中,到时团队在一个短期不需要交付的事情长,让自己、团队加了很多没用的班,导致自己灰色q2产生了。在后面的过程中,我基本上都会反复检查自己的目标。而回顾是避免自己作为领航人做出有较大的偏差。

团队回顾,我自己更多的是以正面为主,当然这个可能跟我们本身做的还不错有关系,不过我依然认为即使做的不够好,依然应该以正面回顾为主,因为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如果把回顾作为复盘会,那么回顾会已经失去了很多人的兴趣了。团队回顾中也应该做检讨自己做的不足,然后在指出其他小伙伴做还有进步的地方。在面对全员暴露自己的弱点也是拉近距离的方式。

目标制定需要根据组织的方式按季度、按年来规划,以前我在比较轻松氛围的公司时,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喜好(关键节点、成果以及失误)来展开,在现在公司基本上是按季度制定。而内心其实季度、1年度、2年度都有自己的目标。

奖励和惩罚

绩效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关于这部分,我的做法是,开诚布公说清楚,团队绩效规则:丑话当先,no surprise。

总的来说,能争取的利益一定帮小伙伴争取,但是很多时候,作为组织一员,能够的金钱激励还是很有限的。所以需要让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也是对其的一种奖励。

而惩罚的话,其实是我不想谈的,年底有一个小伙伴拿低绩效,我自己是不愿意的和愧疚的,因为我觉我没给到最好的,好在是我领导去聊的。所以我想表达的,当小伙伴做的不够好时,自己是否有责任呢?如果小伙伴真的做的不好,只能走PIP(貌似现在这个词很负面了!!)。    

          

坦白来说,我对管理中的人员管理并不是很擅长的,包括我的管理经验基本都是靠技术影响力在支撑,所以主打的是共情力,共情力在有重大缺陷,那就是对目标认可多不够高,会为团队的不及预期找各种借口。另外,其实底层管理者很难做,两面为难,所以不管对任何人来说,打工人何必为难打工人。

四、个人

本来不想写这个块的,说到个人这块,那肯定就是认为自己做的好,然后从自己身上总结经验,这多少有点吹嘘的成份,但是后面想了下,我自己其实做的也不够好,对个人这块的总结,也算是对自己的鞭策吧。所以谈到个人,除了前面谈到的技术,我想从以下方面来说:情绪以及演讲能力、总结能力以及持续学习方面,三个方面来谈

          

情绪以及演讲能力

适当做过管理甚至有一定这样角色人(负责一块技术也算)都很能体会到,有管理属性后,情绪是波动最大的一块了。而我自己最近脾气明显变差了,甚至针对应届生,我本应该无条件包容的人,我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不耐烦;在讨论技术问题时,我在遇到自认为“傻逼的人”,特别容易情绪化。

上周五的时候,看到我们大领导面对有人“开口既错”时,依然很有耐心的听别人说完了,着实震撼到我了,而我们领导真正的技术大佬。而最近在风马牛年终会上,程前的翻车,感觉看到一样傻逼的自己。所以在上周末时,又狠狠地看了一遍全过程,对着主角之一的周鸿祎三小时公开课又看了一遍,自认为在这块有点进步了。我跟很多人是,我是一个自卑的人,到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自卑的人渴望得到的别人认可,在得不到认可时,总会发疯了想证明自己;但是看了前面的视频,我又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卑又有点自大的人。    

为什么我讲情绪跟演讲能力放到一起?因为在我看来,管理者很多情绪波动都是由谈话引起的,而谈话的目标又大部分是为了输出某个观点,因此我认为要管理好情绪,就需要很好的演讲技巧来推销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因为自己毕竟比较年轻,所以针对情绪控制,我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所以就侧重演讲绩效了,结合周鸿祎的演讲,我自己总结三点:

  1. 不装不端有点2(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1. 保持谦卑,我自己很多情绪变化是在应该得到被认可时,却遭受正确、不正确的质疑。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但是后面我学聪明了:我上来就躺地上,我就是一个傻子,别人说的话,或多或少对我会有启发。包着学习的心态,好像情绪一下好转了,就像当初老师质疑学生时,你首先怀疑的是自己。

  2. why? what? how?

    1. 很多时候,我都喜欢讲,是怎么做的,再讲这是一个什么,最后再讲为什么。发现效果奇差,大家都是有自己看法的,我为啥要知道你怎么做的?这个时候,大家心里估计就是想着挑刺!!所以我后面换了,先讲为什么,让观众带入我的思考方向,如果不对的,立马反思;然后再将这是一个什么,告诉大家产品形态;最后基于原因和目标,讲为什么是这么做!发现效果奇好。

  3. 总结、确认

    1. 基于大家的反馈,给出总结,是让参与者感受到参与感,同时也是对大家的结论再做最后确认,提高沟通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能力

第一次意识到总结能力的重要性,是在我们大领导伯牙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总是能够将一大堆话,高度总结成一句话的观点,当时给我的感觉是震撼和反思欲。其实之前自己也会经常总结,但是很少刻意在别人输出观点之后,再进行提炼。

但是在这份工作中,自从被震撼过之后,我基本上担当上了,我们团队各个交流时的“翻译官”,我会把小伙伴互相听不懂的“语言”翻译成大家都能听懂的话,尤其在周会上各个负责人在一起时,有这么一个角色可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能掌握所有的技术细节或者大致内容,如果没有掌握这些,是没法做出翻译的。对于技术负责人来说,优秀的总结能力,不仅仅是可以将团队成团拉到一起沟通,而且这个过程,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很多技术细节,进一步的降低了团队管理负担,在后面写文档时,也能写出大家都能看懂的文档。    

关键,总结能力是可以快速学习的,只要在平时刻意练习,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有很显著的变化;而作为技术负责人天生就提供了这样发挥的土壤。

持续学习

这个其实没啥好说的,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保持技术敏感度,才不会胡说八道,对技术保持敬畏之心。

但是持续学习是有技巧的,按照我的经验,后面学习起来会越来越轻松,直接知识迁移就好了,但是这个的前提是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五、总结:大部分都是草台班子、

有时候,总是会很恍惚的觉得:我居然在负责车载这么底层、关键的模块,而且还决定着很多技术方向和细节。总是会在这个时候会怀疑,凭啥我可以??

本来没有信心写这么一篇文章的,但是后面看到团队中,在学生时代、各个工作经历中,都是独挡一面的存在,转而会发现这个世界大部分团队就是草台班子,无非就是我们这些人因为机缘巧合凑到了一起,又有除了赚钱之外的相同目标。因此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在行业内领先的设计、模块和性能,想到这里又释然了,写一篇文章当做工作笔记了。    

最后不得不感慨一下,团队的优秀总是会在每次打绩效中深刻的意识到。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