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坛掉下来的电视机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女主角贾晓玲穿越到1981年,想要实现给当时年轻的母亲李焕英买一台电视的梦想。 这样,妈妈就成为厂里第一个买电视的人。 她会成为全厂的焦点,在亲戚朋友面前成为话题。
电影中,贾晓玲演绎了一段苦涩的爱情故事,假装失明,通过努力买下了电视机。
不管电影情节如何,对于那个时代没有“主角光环”的人来说,买电视并不像电影中那么顺利。
我国电视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 国营天津无线电厂(712厂)采用国产电子管和苏联元件生产了14英寸黑白电视机,以“北京牌”命名。
当时“北京牌”的产量有限,成本很高。 每套售价近700元,能入手的人并不多。
后来,我国也开始了彩电的试制。 但由于片面强调“独立”,生产的彩电年产量不超过千台。 当时电子工业的骨干工厂实力雄厚,主要为国防工业提供配套设备。 收音机、电视机的生产基本上都是当地小工厂,技术薄弱。 他们无法发展大工业,难以提高产量和技术。
电视大规模生产的真正开始,是从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现代化电视生产线开始的。
当时正值中日建交后不久的蜜月期。 东芝、日立、三洋、松下等日本企业的彩电生产技术和零部件开始流向我国的益田(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南(国营南京无线电厂)、海(上海)以电视机厂为代表的北京(北京牡丹电视机厂)、电视机厂在全国引进的电视机整机生产线多达110条,后来调整为60余条。
一时间,几乎每个省份都至少有一家电视厂,名字风格各异:北京、凯歌、黄河、长虹、牡丹、金星、珊瑚、长城、西湖……除了商标和外观,还有有一些差异,但总体而言它们几乎相同。 它们基本上是由同一条生产线生产的。
即使掀起了电视机生产热潮,改革开放之初全国电视机的年产量也只有几十万台。 货源非常紧张,而且还是要凭票供应,“一票难求”。 那时候,每一个拥有它的人都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一家人不仅要勒紧裤腰带买电视,还要观望是否有幸买到票。 没有手段的人根本不敢想。
所以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独特的场景是这样的:一个有能力的家庭得到了一台电视,几十个邻居聚集在一起观看。 他们摩肩接踵地围坐在四四方方的电视旁,生动的画面是广播无法带来的体验,让在场的人欣喜若狂。
需要强调的是,总体来说,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是由元器件行业带动的。 例如,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机的普及,LCD和PDP设备的出现导致了大屏幕平板电视。 但我国工业基础差、资金短缺,不可能一点一滴地从零部件做起。 电视机行业采用“逆向开发模式”——先引进整机生产线,采用进口零部件,保证整机的质量水平,然后列出所需的零部件规格和质量水平,作为配套的目标来确定。工厂。 之后,凡是达到标准的部件将首先用于替代进口部件。
就这样,不到十年的时间,我国就完成了第一代彩电的国产化。 除部分原材料外,大部分零部件均可国产,电视机产量也达到百万甚至上千台。 万户级别开始走进更多人的家庭。
随着电视业的腾飞,各大电视台推出了各种经典节目,如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春节联欢晚会》、1986年的《西游记》、1987年的《红楼梦》、1987年的《红楼梦》等。 1990年的《红楼梦》、1992年的《白蛇传》、1994年的《我爱我家》等,很多收视率都高于90%。
这些不同时期在电视上播出的经典,给每晚坐在一起的一家人带来了以前难以想象的丰富体验,也给邻居们饭后有话可说。 据说《欲望》播出时,全国犯罪率下降了30%,小偷回家看电视了。
90后也有这样的童年经历:他们一个人偷偷在家看电视,生怕被发现,然后拼命想办法在父母回来之前把电视降温。
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穿着简单的衣服,每周都以同样的节奏观看《还珠格格》、《白蛇传》、《天龙八部》、《快乐大本营》等。 除夕夜的鞭炮声中,全家人都站在电视机旁,等待着早已从春晚消失的明星们的出现,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应该说,在那个时候,电视机就是家的象征。 哪里有家,哪里就有电视。 电视机前坐着忙着织毛衣的妈妈,不那么忙的爸爸,还有隔壁偶尔来看望的叔叔阿姨康佳电视 电视软件,还有围观的人们。 看着电视上的孩子不想做作业……
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用来打发闲暇时光的电子产品也在快速迭代。
彩电技术突飞猛进,从等离子电视到液晶电视,再到OLED电视。 电视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薄,色彩和清晰度也越来越好。 彩电企业正走在一条光明的道路上,但却被困在半路。 随着智能手机这一具有打电话、拍照、观看视频等多种功能的娱乐神器的出现,电视的主导地位在多年后已经被打破。
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冲击了单反和相机行业的发展,也严重冲击了电视市场。
如今,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移动电脑等电子产品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闲暇时间; 而互联网上短视频APP、新闻APP、直播APP等各种软件的出现,给用户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东西。 这种体验也改变了人们从电视获取信息、新闻和广告的方式。
此外,手游堪称吞噬时间的“黑洞”。 如果玩游戏,谁会看视频,更不用说电视了。
传统意义上,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康佳电视 电视软件,商品的价值是由该商品消耗的用户总时间决定的。 金钱追随着用户的眼球,他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花在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和游戏上,而不是电视上。
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转折是,2013年,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首次超过广播电视广告收入。 2014年,中国也做到了这一点,传统电视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从近年来彩电出货量不断下滑的情况来看,彩电行业的气氛有些凝重。
电视机这个曾经的奢侈品,成为千家万户的“标配”后,在新一代人眼中似乎降格为可有可无的物品。
残酷战斗的胜利者
90年代是国内电视厂商最繁荣的时期,很多人还记得当时轰轰烈烈的彩电大战。
在此期间,我国彩电产能迅速扩张,且随着国外企业向大陆转移产能,到20世纪90年代末总产能突破4000万台/年,但内需加上出口总量年产量不足3000万台。
供给远远超过需求,彩电市场急需重新洗牌。 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正在激烈进行。
当时,部分彩电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商手中,国产彩电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各厂商的产品差异不大,各大彩电厂商争夺市场份额的唯一武器就是降价。
彩电行业的价格战,对于已经多次吹响号角的长虹来说,是无法避免的。
1958年,一群手拿铁锹的军工在四川绵阳郊外的一片麦田里建立了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被外界称为国营长虹机械厂。 这就是长虹集团的前身。 从此,中国彩电行业的响当当的名字——长虹诞生了。
作为一家创办于军工行业的工厂,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长虹因市场变化和管理变革陷入了无钱、无工、无粮的僵局。 它必须寻找另一条出路。 长虹命运的改变,是从1985年上任的长虹工厂开始的。
倪润峰上任后,重点关注彩电这个烫手山芋。 次年,他不顾舆论,引进日本松下最新一代彩电生产线,为长虹日后成为“彩电王”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进口到国内的产品都是国外已经淘汰的生产线,而且大多是18英寸及以下。 大屏幕彩电技术一直被日本人垄断。 中国人想买大屏幕彩电,只能选择国外产品。
这种局面让外资品牌占据了中国彩电市场近80%的份额,尤其是三洋、日立、松下等日系品牌。 大屏彩电动辄数千元,掏空了无数中国人的钱包。
中国彩电企业在技术上面临着国外品牌的围攻。 很多小企业无法竞争,甚至开始等死。
1989年,国家开始对彩电征收特别消费税。 征税令的出台,导致包括长虹在内的多家国内彩电企业产品积压、资金短缺。 为了生存,长虹于1989年8月9日开始降价,每台降价350元。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长虹简单粗暴的操作却出乎意料地占领了大量市场,并获得了大量技术研发资金。 其他公司也采取了行动。
未来几年,我国彩电品牌纷纷囤积武器,摩拳擦掌,誓与外资企业竞争。 它在技术和设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倪润峰清楚地看到,如果自己想要与国外品牌竞争,自己实际上拥有不小的技术优势。 要打败国外品牌,必须倾注“全国之力”,整合国内资源。 大鱼吃小鱼,大公司淘汰小鱼。 ,只有大企业赚钱了,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从而提升行业水平。
也就是说,要打败国外品牌,中国彩电企业不需要上百家,七八家就够了。
1996年3月,长虹再次宣布降价,幅度为8%至18%,被外界称为“跳价”,点燃了彩电价格战的导火索。
价格战刚打响一个月,长虹的市场份额就跃升至19%,比降价前增加了7.9%。 到年底,长虹已经坐稳了“彩电之王”的地位。 当时,中国每销售三台彩电,就有一台是长虹的,一台是国外品牌,一台是国产品牌。
在倪润峰的压力下,康佳、TCL、熊猫等其他国内彩电企业竞相降价。 许多原本一分为二、发了一笔小财的小生意很快就枯萎了。 彩电行业从此进入了少数大企业瓜分市场的阶段。 时代。
长虹采用这种直接而高效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产业整合问题。 此后,价格战被许多电视企业采用,作为立竿见影的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3月长虹发起价格战以来,不到5年时间,彩电行业又发生了5次价格战。 。
价格战很难停止。 为此,国内彩电企业于2000年6月和9月组成价格联盟,规定彩电最低零售价格。 然而,这样的价格联盟每次都是短暂的,彩电企业迫于扩大市场规模的压力,仍然选择了价格战。 即使是国外品牌也被迫与国内品牌展开价格竞争。
经过一轮轮的优胜劣汰,到2008年左右,以创维、康佳、海信、TCL、长虹五大国产品牌为代表的电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外品牌的市场份额品牌被挤压至不足30%,部分品牌已退出中国市场。
永远逃不出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2008年前后经济危机期间,国家战略性地利用现金补贴刺激农村家电市场需求。 崛起的国内彩电企业受益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趁机进一步向三四线扩张。 市场,推动平板电视在三四线市场的普及,市场份额再次提升。
有媒体报道称,在家电下乡的彩电销售中,国产龙头品牌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而三星、夏普等外资大牌基本被排除在外,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