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移动支付总是少不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但是很多APP只能用支付宝支付或者只能用微信支付。 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28日,有消息称,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优酷、大麦、考拉购物、书骑等APP均已接入微信支付,淘特、闲鱼、盒马等APP也已申请接入微信支付。 。 付款正在等待微信审核。
对此,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阿里巴巴应用逐步接入微信支付的消息属实。阿里巴巴坚信,共享、连接、开放是健康数字生态的基础,我们将继续与其他平台合作,面向未来,相向而行。”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分别登录淘宝、天猫、闲鱼。 以上应用暂不支持微信支付。 对于淘宝、天猫的支付问题,淘宝App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做好技术准备,将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多种支付方式的接入。
小编注意到,相关消息也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有网友表示:这早就该了,应该由消费者决定使用哪种支付方式。
有网友希望淘宝也加入进来:
有网友希望腾讯APP能够尽快接入支付宝:
在资本市场上,对于阿里巴巴APP接入微信支付也持欢迎态度。
28日早盘,阿里巴巴港股高开,截至午休上涨5.99%淘宝 自动充值软件,每股报150.4港元。 市值飙升184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28亿元)。 目前总市值为32600。 亿港元。
支付工具互联是大势所趋
消息称,9月初,工信部召开“屏蔽网站链接管理指导会议”,要求自9月17日起,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德“金融科技与全球支付全景——探索新领域”视频会议上表示,中国监管部门正在努力平衡好鼓励发展与防范发展的关系。风险。 易纲提到,一切金融活动都要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 必须让支付回归源头,切断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不正当联系。 同时,我们加大反垄断力度,发布《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推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通封闭场景,充分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
随着相关部门不断推动支付领域互联互通,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已率先支持众多主流支付渠道。 例如,美团App开放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闪付、美团支付、Apple pay、Mi Pay、Huawei Pay、Samsung Pay等主流支付工具; 拼多多开放微信支付、支付宝、QQ钱包、花呗等多种支付工具开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微信支付(财付通)、支付宝等大型互联网平台旗下支付平台目前正在与银联、网联等清算平台合作,构建统一的条码支付清算运营标准。 比较流行的支付结算合作模式之一是将对方纳入到自己的聚合采集体系中,相当于清算平台开放一个接口,与对方的支付工具实现“一对一”对接。互联网平台。
此外,腾讯、阿里巴巴旗下的部分场景正在逐步向云闪付等支付工具开放。 例如,微信支付支付码与银联云闪付App实现了互识别、互扫; 银联云闪付App还支持Q币、QQ音乐、腾讯视频充值服务,以及微信、支付宝扫“个人支付码”支付。 支付; 微信小程序支持银联云闪付支付等。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随着相关部门着力推动支付领域互联互通,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平台打通场景、支付工具互联将是大势所趋。
微信成为去年移动支付最大赢家
据界面新闻报道,2013年,微信在5.0版本中首次正式推出微信支付功能。 2015年,当微信以5亿元夺得春晚总冠军后,微信支付迅速突破。 数据显示,2015年微信春晚红包参与人数超过8亿。 2015年第三季度,微信支付渗透率提升至30.8%,同比增长100%。
微信支付的快速增长直接威胁到阿里巴巴于2004年围绕电子商务建立的支付业务“支付宝”。 2015年成为移动支付历史上的分水岭。 那一年淘宝 自动充值软件,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超过了支付宝,支付宝屏蔽了微信的所有链接。
然而,早在2013年11月,微信就发现,点击微信中的任意淘宝链接,都会自动跳转到淘宝APP的下载页面。 微信立即停止将与淘宝相关的链接定向到淘宝网站。 阿里巴巴和腾讯对于“谁封谁”的看法不同,进入了互相封杀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份额超过90%。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今年年初发布的《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微信取代支付宝,成为用户最常用的移动支付产品。
这或许与移动支付日益明显的小额、高频特征有关。 报告显示,2020年,单笔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的用户占比超过38%,较上年大幅增长23.3个百分点。 小额特征日益凸显。 日常出行中地铁、公交等小额便利区域的场景使用越来越频繁。
据券商中国报道,一位支付行业人士透露,由于微信天生的社交属性,微信支付在小额、高频领域具有绝对优势。 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支付宝率先推出刷脸支付产品,是为了抢占这一市场,因为刷脸支付可以绕开支付宝APP打开频率的相对短板。
但2020年,随着疫情期间多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以及刷脸支付首例的出现,加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日复一日,他们对刷脸支付越来越关心。 需要收集生物识别信息的技术(例如支付)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