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今天华为DIGIX TALK的演讲嘉宾。 我叫张雷。 我来自中国传媒大学。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媒体会改变时间吗?
你可能会问:这是什么疯狂的问题? 时间不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动摇的吗? 别说是媒体,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 那么让我问另一个问题:媒体会改变我们感知、衡量、感受和利用时间的方式吗? 我想先去现场调查一下。 请问在座的各位,现在最常用的报时工具是什么? 我给你三个选择:一、手机;二、手机。 二、观看; 三、天上的太阳。 好的,请选择手机并举手。 好的,谢谢大家。 如果您选择手表,请举手。 好的谢谢。 如果您选择看太阳判断时间,请举手,好的,谢谢。 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手机。 我曾在不同场合做过这项调查。 确实,当代人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作为判断和计算时间的工具。 除了手机之外,我们平时用来计时的工具还有电脑、平板设备、智能手表等。 您会注意到它与机械表不同。 这些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是信息传输的媒体终端工具。 因此,媒体工具越来越成为我们的时间工具。 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媒体时代。 卞东雷等人认为:农业社会通常根据天体的变化或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时间,这是一种自然时间; 在工业社会,通常用机械装置来判断时间,即时钟时间; 而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更多的时候会用媒体来判断时间,这就是媒体时间。 从手表到手机,报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数字化。 小时候,父母要教我们一项技能:看表。 现在你不再需要这个技能了,因为你的手机或者电脑会直接提供一串关于时间的数字。 例如,大家都注意到屏幕上出现的11:39意味着11:39。 我们手机上最大、最醒目的数字就是我们当前的时间。 当我们解锁并滑动屏幕时,时间仍然会停止。 在我们屏幕的右上角,始终与我们同在。 它自动地、永久地、默默地陪伴着我们,仿佛它是永恒存在的时间的化身,但它不过是一串数字。
第二个变化:更加统一。 如果说时钟能为我们提供比看着天上的太阳更准确的时间,那么媒体就能为我们提供更统一的标准时间。 不仅手机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广播、电视等媒体也可以做到。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人会利用《新闻联播》开始的时间,将家里的时钟与手腕上的时计同步,这样电视就可以统一全国人民的时间。 。
现在我们甚至可以消除匹配手表的任务,因为连接的手机可以自动去服务器下载时间并将其显示在您的屏幕上。 它甚至会自动调整它。 这是第三个变化:自动化。 当您旅行并到达新时区时,您连接的手机将确定您的地理位置并自动告诉您当地时间。 它是如何完成的? 首先,我们有极高精度的铯原子钟来提供时间基准; 第二,我们有一个全球时间比较和协调系统,各国都有时间机构参与这件事; 第三,我们有卫星和其他通讯设施为我们提供授时服务; 最后,联网设备可以通过NTP自动获取时间。 NTP的全称是网络时间协议。 通过这样的协议,可以为互联网设备提供高精度的时间校正。 这给我们的时间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已经在其中很久了,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有时我们会忽略这种便利。 从手表到手机,我们计时工具的变化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 时间数字化之后,我们也可以介入这个系统,成为万物互联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且是一个基础环节。 这就是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但有时也会带来麻烦。 我有一个好朋友,疫情期间在韩国做访问学者。 有一天,他要参加一个视频会议,会议主办方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向他推送了一条自动通知,包括会议主题、时间、会议号、密码等,上面写着,这次下午两点开始。 他算了一下,现在是北京时间两点,首尔时间三点。 那他就可以睡午觉了,所以他就毫无顾虑地去睡午觉了。 没想到,一起身,他就看到手机上有无数的消息和未接来电,焦急地问他:“你怎么还没出现?会议已经开始了!” 他连忙上网询问,原来会议时间是北京时间。 事情是从下午一点开始的。 那么为什么他收到的通知上写着两件事呢? 事实证明,这个会议系统非常智能。 它用他的手机定位,自动判断出“这是一个时差聚会,我得帮他转换一下。” 它已自动为他转换为首尔时间。 结果他不知道,自己加上去。 一旦转换,就出了问题。 你看,这个系统太聪明了,让我们人类都有点不舒服。
2015年,苹果发布了手机新的iOS 9.1系统,用户纷纷更新。 然而这个系统存在一个漏洞,会导致我们的手机闹钟失效。 于是系统更新后的第二天早上,很多人就悲惨地发现自己睡过头旷工了,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抱怨。 事实上,早在2010年,苹果的iOS系统就出现了问题。 欧洲一些国家实行夏令时。 结果,在夏令时变更的第一天,系统来不及响应,导致很多人的闹钟晚了一个小时,这也引发了用户的投诉。 这就是美国学者温纳所说的“失用现象”。 它是指在技术社会中形成复杂的连锁系统。 如果一个关键环节失去了正常功能,它将停止发挥作用。 操作时,整个系统可能面临崩溃的风险。
除了iOS系统外,Android系统也会出现问题。 今年10月12日晚,不少用户在微博上发布截图并表示:“为什么我的安卓手机比北京标准时间晚了10多分钟?” 一些用户表示,他们因此遇到了麻烦。 。 有什么麻烦吗? 当时,他在地铁里试图刷手机二维码进站,但无法从左向右刷二维码。 连关机重启的方法都不管用。 最后他发现,二维码刷新失败是因为手机时间不正确。 直到最后也没有确认原因,不过很可能是因为NTP(网络时间协议)服务器被劫持,导致我们设备上的时间不准确。 原来手机一直在默默地为我们提供标准化的时间服务,所以当手机时间校准功能失效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它是这个万物互联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简而言之,当手机成为计时工具时,它变得比时钟或仰望天空中的太阳更加数字化、统一化和自动化。 这就是我们的媒体工具给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衡量带来的改变。
让我们谈谈我们的感受和利用时间方式的变化。 孔子曾说过:“岁月如人,昼夜不离”。 这是指时间的线性流逝。 我们通常认为时间就像一条长河。 它以单向、线性的方式向前推进。 它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说,应该是匀速前进吧? 但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我们有一种感觉,时间在加速。 有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甚至进入了时间焦虑的状态。
接下来,我将从三组现象出发,谈谈这种时间焦虑和时间加速的情况。 第一组现象:殴打工人。 这个词最近很流行。 工作日早上,查看朋友圈时,你会发现很多人的更新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而是一声大气磅礴、铿锵有力的“上班族早上好!” “出门上班,地铁安检时,探测器一直响,为什么?把身上的东西都拿出来了,还是一直响,原来是因为安检扫描仪检测到了你的熨斗”当然,这些都是笑话,在这些笑话里,“工人”这个称号背后,正能量中带着一点自嘲和调侃,也有一点辛酸。
我们经常用“朝九晚五”来形容上班族的生活,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新词。 大家可能知道,每年的10月24日被昵称为“程序员节”,这也是程序员和互联网公司员工的节日。 今年程序员节,一家互联网公司给员工发放了福利和一张节日贺卡,上面写着“2020-1024=?” 写在上面。 我们在云端算一下,很快就得到了答案:996。
“996”现在是一个热门词。 2019年初,一家互联网公司提出“996”,号召员工按照“996”方式工作,即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小时天。 此举引发舆论热议。 很多人说,这不是现代版的《半夜鸡叫》故事吗? 诚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工人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资本家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然而原子钟对时软件,现代社会并不像原来的地主、旧富那样简单粗暴。 它采用了更加系统和隐蔽的方法。 延长工作时间,比如灵活用工制度。 这意味着您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只要您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即可。
今年疫情期间,美国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如Facebook、Twitter、微软等,允许员工在家办公,甚至永久在家办公。 疫情过后也将如此。 普通的。 大家想,工人不用去公司打卡是好事吗? 看起来不错,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不是把我们一天24小时都变成了可能用来工作的时间吗?
我们的媒体工具也参与这个系统。 我们都使用微信等通讯软件。 它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交网络。 同时,它也成为了我们的劳动工具。 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工作谈判、文件传输、团队协作等信息传递等等,很多这样的工作都是在平时工作时间之外完成的。 例如,以我自己为例,我通常白天忙于自己的事情,晚上指导学生,所以我经常在晚上10点后给他们发送一些阅读文献,谈论他们的选题终于有一天,一个学生实在受不了了,说:“老师,晚上十点以后我们能不能别再压卷子了?我连续几个晚上都做噩梦了。”
因此,便利的背后隐藏着陷阱,就像打工人现象的背后是工作时间的延长一样。 媒介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将节省下来的时间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因此,劳动时间的延长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成为我们自愿做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第二组现象:拖延。 请问这里有没有人得过这种病呢? 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词:deadline,直译为“最后期限”,就是我们必须完成某项任务的最后期限。 当很多人面临最后期限时,他们恨不得一死了之,所以拖延症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和严重的现象。 但如果没有完成任务的压力,我们怎么能拖延呢? 因为我们有压力,所以我们想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缓解压力,所以我们就会拖延。 而且因为拖延,我们会感到内疚原子钟对时软件,从而使压力更加强烈,从而形成焦虑的循环。
如今,网络上的各种心灵鸡汤不断向我们传递着“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的理念。 这就把浪费时间变成了让人责怪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希望改变我们的时间。 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 比如,有一种方法叫“番茄工作法”,以半小时为工作周期,通过精细化管理集中注意力,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还有一个有趣的方法叫“Study with me”,跟我一起学习,我称之为沉浸式社交学习。 在视频社交网站上,一些博主拍摄并上传自己学习的视频,让其他用户作为自己的陪伴背景。 有的视频博主选择图书馆的环境,有的选择在家里,装修得很温馨,还有的选择美丽的海边咖啡馆。 有些人在视频中添加音乐,有些人添加环境白噪声,还有一些人使用动画场景,例如《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学校。 哪所大学的图书馆作为你的学习背景。 一些博主按照番茄工作法来分段视频,每学习或工作 25 分钟就休息 5 分钟。 所有方法都希望提高自律性,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各种软件也应运而生。 例如,您可以在手机上下载漂亮的待办事项清单管理软件。 这些软件太漂亮了,光是在它们上面就可以浪费半个小时。 还有像森林(Focus on Forest)这样的手机锁屏软件。 为了保护你亲手种下的森林,请不要打开你的手机。 时间管理已经变得科学,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时间管理的重要工具。 例如,我们手机上的日历软件可以由你设置,也可以读取你的电子邮件和其他应用程序,将各种待办事项放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的截止日期摘要。 。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贴身的智能助理或者智能秘书,它会每天不断提醒你,“你今天还有八件事要完成!” 想想看,这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科学化,让我们工人更像机器。
我们来看第三组现象:碎片化时间。 前段时间,一张照片在网上疯传。 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骑着自行车从实验室回到宿舍,一边用电脑运行自己的程序,做自己的实验。 因此,他被称为新一代“校车神”。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例如,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会表扬别人的孩子,以激励我们。 别人的孩子做什么? 去参观的时候要带书,坐公交车的时候还要做作业,排队的时候还要背单词等等……这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对抗时间,即碎片时间的利用。 随着我们的时间管理越来越科学化、精细化,我们的时间段被划分得越来越细,碎片化的时间就出现了。
事实上,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新鲜。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曾说过,他在写文章时,主要是通过“三上”来完成的,即立即、枕上、马桶上。 那是什么? 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上、睡觉前的床上、上厕所的时候,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碎片时间吗? 但现在我们不再像欧阳修那样冥想或创造。 我们大多数人在地铁上看电视剧,或者在睡觉前浏览 TikTok,或者在浴室玩游戏。 这个时候,我们的碎片时间不是用来沉思的,而是用来娱乐的。 这个时候我们也发现了智能手机有多么重要。 和碎片化的时间非常吻合。 它具有移动、便携的特点,能够通过互联网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信息和娱乐。
因此,对于现在的移动应用开发者来说,他们争夺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碎片化的时间,短、平、快成为了设计这些应用时的基本思路。 碎片化的时间、智能手机、我们的生活节奏,都与这个时代和媒体情境紧密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碎片时间加起来,总量是非常可观的。
如今,智能手机上有一个名为“屏幕使用统计”的功能。 不知你用过吗? 我看了一下,我每天用手机的时间大概有三到五个小时。 我还要求我的学生做统计。 毫不奇怪,他们使用的时间更长,通常在四到七个小时之间,其中一名学生每天使用它 11 个小时。 所以我们说沙积成塔,碎片时间积累太多,不容小觑。
时间利用的碎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 通过这些现象,我想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人会感觉时间在加速。 德国社会学家罗莎写了一本书,名叫《社会加速》。 他说:“现代化的经验就是加速的经验”。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加速度的存在。 随着手机等互联网终端成为计时的主要工具,时间标记和测量变得越来越精确,全球时间变得统一和同步,但我们人类的交流却不一定相同。 资本家希望工人延长工作时间,但工人却总是想逃跑。 一方面,我们的工作时间延长到了24小时,我们的工作充满了各种期限; 另一方面,我们想科学管理时间,却总是陷入碎片时间的陷阱。 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忙碌,因此产生了这种加速的感觉。
然而另一位哲学家韩秉哲则认为,这并不是时间在加速,而是时间变得无序、不健康。 他提出了一个叫做“冥想生活”的概念来与之对抗。 我们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 智能媒体时代,虽然使用手机作为时间工具可以让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但是否也有一些陷阱在等待着我们呢? 当我们进入疲惫状态时,还能享受闲暇时光吗?
最后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与手机保持适当距离; 其次,利用媒体工具聚焦客户。
今年因为疫情,我们一直在谈论保持社交距离。 我们也可以与手机保持适当的距离。 不仅是工作学习的时候,我们回到家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地将手机放得离自己远一些。 放置,关闭铃声,甚至不必急于充电。 手机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应该占据我们一天24小时的时间。 放下手机,利用原本被手机占据的碎片时间看书、听音乐、和家人聊天,甚至只是发呆。 这种冥想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丰富。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媒体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抗时间的加速。 屏幕时间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反省,手机锁屏软件让我们保持精力,更好高效地工作。 我们还可以利用手机的其他功能来重新体验时间,甚至回归自然时间的状态。 比如今年疫情期间,大家突然发现晚上的星星那么美丽,野生动物又开始活动了,楼下的花花草草也不怕病毒,开得那么灿烂。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诗意的理解时间的方式,叫做“二十四花信风”,用每朵花的绽放时间来判断季节,甚至季节。 我们是否也可以用手机的镜头来记录花朵的盛开呢? 时间,记录每一个瞬间?
让我们认真体味媒介与时间的融合,进行反思,尝试重新拾起紊乱的时间,重塑更加丰富的生活。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