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笑话:据说某公司老板给员工发福利。 只要你有我们公司的工作证,到我们公司楼下的商店买东西就有折扣,最高可达30折。 有一次,一名员工忘记领取工作证。 退房时他想起了这件事,后悔不已。 结果,店员给了他50%的折扣。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做出了一份关于“大数据杀”的调查报告:100人中超过88人认为“熟”现象普遍或非常普遍,近60人有过“杀”经历。
同一航班,之前价格相同,购买后立即降价; 用同一个app叫出租车,起点和距离都一样,有的人显示52元,有的人显示48元……
不得不说,大数据“杀死熟悉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线旅游公司(OTA),利用大量的消费者信息和数据来“杀死熟悉度”。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征求意见稿》,拟明确禁止大数据“杀戮”。
大数据“杀死熟悉感”或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国庆后它又再次被带回我们的视野。 这次,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大数据是如何“杀死熟悉度”的?
现在大数据的“杀戮”是怎么回事?
当然,在开始讲之前购买软件流量吗,我们先来体验一下。 这次我们准备了四部手机进行测试:(本次测试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模拟用户使用场景,结果仅供参考)
手机A的机主经常出差,经常使用这些软件,并且全程连接WiFi;
手机B偶尔使用,也全程连接WiFi;
手机C较少使用这些软件,并且全程使用手机数据;
手机D作为附加参考,注册新的手机号码,并使用虚拟定位软件重新定位地址,同样使用数据连接。
(不使用WiFi的原因是为了防止App使用WiFi MAC地址来确定我们的位置)
我们用这些手机搜索机票、酒店住宿以及其他可能“扼杀”业务的应用程序。 测试的软件包括滴滴、美团、去哪儿、飞猪等。
先说结论:几乎不存在“杀戮”现象。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首先,在打车软件上,不同手机上的报价是一样的,两个老用户的折扣更高:
这里没有常见的熟悉感。 反而有一种越用越划算的感觉……
在酒店住宿测试中,美团和飞猪在不同手机上显示的价格相同。 (测试过程中,飞猪无法在两部手机上显示价格。)整个过程比较正常,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地方。
(美团酒店)
(飞猪酒店)
最有趣的是订机票的测试。 由于机票本身采用浮动定价策略,因此机票也是最容易藏猫耳的部分。
我们测试了去哪儿和飞猪。 飞猪在其能展示的两款手机上的价格完全相同。 但去哪儿的价格有些差异。 价格相差30元左右。
不过,最重要的是,在所有手机上的热门推荐中,只有新账号的手机上标有“广告”字样,而其他三部有过使用记录的手机则没有。
(飞飞机票)
(去哪儿门票有一定的价格差异)
(去哪儿网广告标识)
虽然价格上没有明显的“杀熟悉”,但这个广告是否又是一种“杀熟悉”的方式呢?
“杀熟”的根本原因
测试到这里就结束了。 不得不说,政府一旦采取行动,效果还是有的。 不过,我们还没有讲清楚“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要了解商家为何“杀熟悉”,我们必须了解一个经济学概念: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相同的服务和产品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的用户。 价格歧视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利润最大化,这可以说是商业公司的终极追求。
一般来说,产品的价格越高,愿意购买的人就越少。 因此,为了保证销量,企业会在定价上寻找平衡点。 我们简化一下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假设一款产品售价200元才能卖出100件。 此时,最高收入为2万元。 那么,如果你想赚更多钱,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差异化定价。 比如你有的零件卖200元,有的卖300元,这时候你的收入就会增加:
此时的最大利润将变为25000元。 可以想象,如果能够给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价格,最终将无限接近覆盖整个三角区域。 此时,最大能实现的利润已接近4万元。
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填满整个三角形区域,就必须实现完全的价格歧视。 也就是说,一千个消费者就有一千个价格。
这在我们的线下商业模式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价格往往根据地区和购买量等因素进行划分。 在食堂买一个甜筒冰淇淋要4元钱。 如果批发100个甜筒,每个只要2元。
我们认为这些价格歧视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的规则是透明的,并且针对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 但互联网和大数据使价格歧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互联网和大数据如何实现价格歧视
完全的价格歧视有两个必要的前提:
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正好实现了这两点。
例如,如果你现在走进一家超市,此时产品的价格标签都是统一的。 不同的消费者会看到相同的定价,商家将无法确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意图。 能力。
然而,在互联网上却完全不同。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屏幕,就像我们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一样。 这些屏幕将消费者分开。 如果你不出去找别人比价,你就没有办法知道这个屏幕上的价格是统一价格还是给你私人订的价格。
其次,得益于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公司可以根据你的个人属性和历史行为收集大量数据来分析你的用户画像。 从而区分不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才能做到真正的“千人千价”。
没有“歧视”下的优惠待遇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所谓的“价格歧视”只是有的消费者看到原价,有的消费者看到折扣价。 这只是一种诱导手段,并非价格歧视。
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这种情况更多地不是“杀熟人”而是“利(贿)新人”。 例如某网站首月会员只需0.99元,或者某购物平台为新用户提供50元优惠券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与“杀死熟悉度”的区别在于,新用户的实际标准价格仍然与其他用户相同。 1个月后会员价应该是20/月或者20/月。 而“熟悉”是指你使用一段时间后,每月会被收取15元的费用。 还有的开会员每月12元。 这就是“价格歧视”。
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手中的屏幕上不断地发生。
(来源:微博网友爆料)
有人会对这些较低的价格感到满意吗? 当然,一开始我可以,而且我很高兴能够收集羊毛。
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在这个机制下,我们的价格永远不会是最低的,总会有人看到比我们更低的价格。 这种比较会大大降低大家的消费体验,也会失去对平台的信任。
这些平台虽然号称“以用户为中心”、“一切从用户出发”,却搞这种定价、价格优惠的游戏。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用户的流失。
如何对抗“杀成熟人”
网上也有一些反“杀”的套路,但魔鬼总是更聪明。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很难逃脱商家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如果你实在担心被“杀”,我们最推荐的方法就是找几个朋友帮忙比价。
现在的软件操作都是精细化操作购买软件流量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 这种高度垂直的操作策略,同时打击多人的概率很低。 所以,你可以请几个朋友帮你看一下。
另外,我们强调的一件事就是保护您的个人隐私。 大数据拥有的隐私数据越多,用户画像就越精准。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护您的个人隐私。 详情请看我们上一期的内容:《》
最后引用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斩首女王》中的一句话:“那时她还太小,并不知道命运赐予的一切礼物都已经被暗中标记了。”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可能让我们一步步陷入商家设置的陷阱。
对此,我们不仅希望有关单位能够采取行动维护我们的权益,也希望我们自己更加提高警惕,避免成为韭菜。
如果你想反抗杀戮,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