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构建“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产研一体”的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作者:软荐小编      2024-05-12 09:13:02     104

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协调教育,是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 北京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之一,如何发挥高校众多的人才培养优势? 学校、地方、企业有哪些新的探索? 近日,新京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采访。

将学习和教学地点移至行业一线

“我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和技术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1月15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吴永波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北京集成电路的成长历程。产教融合基地。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人才培养的实践,北京市教委统筹建设了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北大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研究院等。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加快三合一集成电路基地建设。 构建“大线提问、小线解答、产学研结合”的科教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教育模式。

“基地和中心均以集成电路‘测试线加生产线’,即‘小线加大线’建设为核心,全面促进教学科研与产业实际的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毅表示:“这看似‘微改革、微创新’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专业,但这一探索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影响。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不再局限于学校实验室做科研,吴永波等120余名师生入驻创新学院,将学习和教学的场所移至产业一线,探索解决核心技术的途径问题。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李铁夫用“三个融合”来概括创新院的学习和科研情况。 “空间整合、导师整合、学生培养流程整合,特别是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项目从学生入学面试到学生毕业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班主任李彦涛表示,该区在集成电路领域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完整的产业布局。 在导师选拔方面,创新研究院面向区域内集成电路企业招募企业导师,组织龙头企业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同等级别的高级技术专家担任行业导师,形成“校企双导师”。指导小组”与校内导师。 师生共同面对行业实际问题,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企业导师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参与学生成绩的考核和考核。

“作为一所大学,我们必须和企业一起做研发、培养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些有价值的工作。”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相关团队负责人说道。

“三级跳”助力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

“我可以第一时间去行业最前线了解实际情况,比如去相关公司的生产线观察每个模块是如何运作的。当我们学习了半导体的相关理论后,我们还可以看看它们是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的。”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生滕飞宇一直在创新研究院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他认为,科研人员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专业,必须将其运用到实际行业中。 “在创新院的平台上,依托各方资源,我成长得特别大,也将为未来提供良好的基础。” 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目前,入驻创新院的学生将在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实习一到两年。 “集成电路行业非常注重积累,学生真正走上这条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相关团队负责人表示,学生将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来熟悉公司的研发习惯、操作流程等。“学生真正熟悉了相关流程后,才能真正做到在公司导师和大学导师的帮助下完成一些公司急需的研发工作。”

“我们与企业共建了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硕士项目,这些企业也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李铁夫表示,这个项目改变了以往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三级跳”。

“按照之前的模式,学生第一年在学校上课,即使有实验课,第二年其实就可以进入企业了。这个时候直接从企业跳下去,还是迈了一大步。”学校实验室走向真正的工业科研。”李铁夫说,为了帮助学生成功“跳”进企业,项目为学生建立了“三级跳”模式。 “第一个层次是在学校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实践课程,邀请集成电路行业的专家来授课,带来一些集成电路学科的前沿指导。”

第二个层次是利用一个月的暑假,聚集企业一线专家,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课程。 “在这个月里,学生将对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李铁夫表示,第三层次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选择。 选题要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细化、深化。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尝试,让学生从学校开始,在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了解解决行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相关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会根据生产线上的实际困难情况发布提问。 大学的老师会把名单公布出来,看看哪位老师能针对公司的问题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创新研究院组织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通过揭牌牵头攻关产业化项目33个,吸引常驻教师40名、硕士、博士生150余名,参与重大项目17个,开展新技术研究10项。项目。 科、教、产、教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最大的成果转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每一个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李毅表示,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重点领域,市教育两委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最大的成果转化,持续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深化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改革,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生产线进校园,学生提前适应未来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所需的人才是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必须打破此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界限。 地处经济开发区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电)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成果。

北电副院长朱云丽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学校于今年5月在原经开区集成电路学院的基础上转型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电信工程; 同时,作为牵头学校,学校联合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成立了国家级市级产教联合体“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持续探索产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培养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已有60多名学生被派往相关企业。”

该校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裴春梅告诉记者,借助产教联合体,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相当于企业参与到人才建设中来。前期培训体系。 “我们把企业需要的技能转移到学校,为企业提供的人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上手很快。​​基本上经过一周的短期培训,他们就可以进入企业。”立即进入生产环境。”

2022年,北电还将与经开区相关企业共同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中试基地,并引进15条测试生产线到园区。 裴春梅表示,将生产线搬到校园,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提前适应未来的岗位。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训和课程学习,学校和企业的导师一起授课。这样,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大三学生李浩东说。

“微改革、微创新”带来的“蝴蝶效应”仍在发生。 未来,创新院将立足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继续加强组织科学研究、组织人才培养、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产学研有机衔接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为首都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董梅、校对张彦军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