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个回声之谷,只要你一直铭记,就会有回声。 如果大声喊唱,山谷就会雷鸣,声响千里。 一波接一波,一波又一波,彼岸的世界都会收到。 如果你记住了一切,就会有回声。 因为它传递的是你心里的声音,所以它是持续不断的,烙印在你心里的。
——李叔同《晚眼集》
本文是第三篇超越一亩三分地的文章。 这是对上面提出的问题3——设计师能力范围的发散性思考。 是一篇想要探讨如何“大声唱歌”的实用文章。
回忆一下这三个问题的内容:
• 问题一讨论设计的输出范围,即表面上设计的内容对象——除了常规的屏幕内容外屏幕尺子软件,还有物理接触点、社交接触点等接触用户的价值点需要设计;
传送门:“设计师们,不要只守着屏幕上的一亩三分地!” (一)”
• 问题2想讨论上述内容的设计过程——除了常规的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类别外,还有沟通和内容数据接口、法律风险、数据统计、渠道分布、客服投诉、市场拓展等内容的理解和考虑;
传送门:“设计师们,不要只守着屏幕上的一亩三分地!” (二)”
• 问题3“您认为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就是从输出的内容和流程中推导出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技能。 可以拓展的话题包括为什么要讨论胜任力模型(WHY)、设计师应具备的固有能力是什么(WHAT)、如何输入和提升这些能力(HOW)、如何最大化设计者的价值等。这些能力(如何)等。
这些话题其实在去年关于能力模型的文章中就已经分享过:(以后就叫“尺子”文章吧)
《你或许也需要这样一把“尺子”来为自己检查、填补空白(1)》
《你或许也需要这样一把“尺子”来为自己检查、填补空白(2)》
但今年负责上次提到的项目后,我对每个工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觉对能力模型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想再次分享给大家~
WHY——为什么我们要讨论胜任力模型?
我们之所以讨论能力模型,当然是因为它非常重要! 在之前的《尺子》文章中,我列出了两个原因:
• 协助识别和填补差距、确定目标并提高能力;
• 协助对碎片化知识进行分类。
就我最近结识的新朋友而言,他们包括:
• 当你心中有了自己结构化的胜任力模型时,你就可以更好、更系统地向别人描述你的能力和发展计划,进而展现出你对自己和你的专业领域的深刻理解,以及你对自己职业的热爱。职业。 学习的动机、设计的价值观等。
• 能够更好地匹配公司的绩效考核和人才梯队建设。
• 可以避免成为发呆的“韭菜”。
我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能力矩阵”这样的词已经或正在被各种卖课程、直播、提供培训的机构反复使用。 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模型和能力矩阵没有很好的理解和规划,很容易被他们勾画的美好蓝图所打动,跟着他们去学习软件和各种技能。
但能力模型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完技能后,像90% PS、50% C4D这样写在简历上,能代表你的能力吗?
不,你还是要看清楚自己需要的技能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内化,真正掌握并运用它们来创造价值。
• 当我们谈论能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何定义自己的能力模型以及如何完善它,都是创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提升个人价值的途径。
而且,能力模型可以帮助尽快实现当前的舒适区和天花板并打破它们:
当设计从脑力劳动转变为体力劳动,成为一项技术活时,我们应该改变努力的方向,避免“设计几年不见起色”、“中年危机”、“随着AI的发展,设计”将老师以后会被淘汰吗?”、“生完孩子会被取代吗?”等焦虑情绪。
• 设计师不再完全沉浸在项目中。 他们考虑能力模型的构建和输出以及影响力。 他们还可以反馈给公司。 比如饿了么和蚂蚁金服,通过设计规范和组件,给整个行业带来公司的影响力。 中间。
既然能力模型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构建模型呢? 请阅读下文↓
WHAT-有什么能力?
让我们从头来看看问题3——你认为设计师需要哪些技能?
亲爱的您,请不要继续阅读。 停下来 10 秒钟,尝试自己列出来。
我相信你一定能列出很多点,我列举几条:掌握设计理论、熟练软件操作、优秀的审美观……
那么这些能力点的来源和内部脉络有什么联系呢?
在《尺子》文章中,我列出了寻找能力点的4个角度,如下图:
从人才培养、实际工作需求、从业者自我认知等角度总结高校交互专业课程大纲、企业交互设计师胜任力模型要求、行业前辈建立的胜任力模型、行业发展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 了解设计师能力。
前面总结的对上下游环节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产品、研发、运营层面。 最近,通过实际项目和总结,我体会到:
∞ 打造产品时,必须考虑各个方面,包括营销、公关媒体、设计研发、数据、客户服务和售后角度。 只考虑产品本身的体验而忽视与产品相关的人、事、场所是不合理的。
∞ 设计师倾向于关注产品体验的现状,这受到当前公司职位和角色设置的限制,但我们自己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受此限制。
→ 我们必须以“解决问题”的心态面对真实的使用场景和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有利于产品设计和个人兴趣的能力。
HOW-如何改进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明白道理,但是……”。 为了不让能力提升成为“但是”,我整理了以下几个确实可行、我正在遵循的提升思路。 ,希望对你也有效果~
大家都知道瓶子、石头、沙子和水的概念,我想它也可以用来思考提升能力:
第一部分,构建并持续完善能力模型大框架
通过《尺子》一文中介绍的步骤构建自己的能力框架;
关注学科结构、专业技能树总结内容、行业发展等,检查并填补自己模型内容的空白,调整和完善方向。
第二部分、特殊攻击
特别加强胜任力模型中你所缺乏的部分,可以包括软件操作、设计原理、用户研究方法、设计流程等。
比如单纯用Xcode做原型,设计心理学原理,B端设计规范,以及我最近学习的A/B测试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寻找专业内容的书籍、公开课程、文章来找到平台。 学习。
另一个例子是学习实际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你可以去看看各大厂商的设计中心制作的内容,帮助你提升知识,加深专业水平。
要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多看各大厂商的项目回顾,努力回顾自己做过的项目。 在看或做的同时,可以运用一些逻辑思维方法来深入思考。 思维,比如一些演绎法、逆向思维法、关联法、演绎法等。
关于行业视野的拓展,我们应该每天关注一些技术咨询平台和各领域领先厂商的动向,以及艾瑞、易观、尼尔森、埃森哲等机构针对不同行业的报告, WTI等,站在巨人的脚步上,站在你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更清晰~
第三部分:在细节上下功夫
当你每天阅读信息和公众号文章时,你需要将这些信息加工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中。 “收藏”做不到这一点,需要你自己集中整理成知识目录。
对于方法和理论内容:要追根溯源,尽量阅读第一手资料; 对于实证和观点内容:需要辩证地看待多个不同观点,同时明确自己的观点。
工作时注重细节的把控,思考什么样的输出才能让上下游环节更加顺畅。 比如iOS导航栏的渐变、svg格式的图标、如何提供注释或文件等都可以让研发更加方便。
要注意摒弃学生思维等错误观念。 一件事并不意味着做了就可以了,而是我们必须不断思考,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可以对营销玩法、交互方式、设计思维、设计实现、设计素材、用户研究实例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和积累。
学习期间,可以关注一些APP的新功能说明(可以关闭APP的自动更新,定期手动更新),了解行业现状。 还可以将新的功能和趋势与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功能/交互/视觉效果可以进行截图和注释,以自己的想法记录并组织到产品库中。
还需要刻意练习,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运用到实践中。 如果你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个方法,比如每天画一个小插画; 自己产品某个模块的体验设计面试提纲,采访家人、朋友……
第 4 部分:创造个人亮点
“破圈”、“斜杠”这些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我认为在团队中创造个人亮点并不一定需要到这种程度。 只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就能展现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
例如,如果你的沟通能力很强,能够100%理解老板和业务方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或者您可能涉足多种设计风格并且经常富有创意; 或者你可能有很强的同理心,能够很好地理解用户的行为和动机……
在这里我建议你尝试“旧瓶装新酒”——思考老方法、老技能的新应用,比如敏捷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用户研究,比如利用微博等非传统研究渠道进行搜索对于应用程序名称。 用户体验记录; 传统的交互设计原则是否适用于语音、VAMR等新场景的交互。
专注于
篇幅有限,设计师能力的价值我们另文讨论吧~(放心,我绝对不是鸽子……咕咕咕)
回顾一下,本文从外到下讨论了前两篇文章的设计内容对象和工作环节,讨论了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如何系统地组织这些能力,以及如何提高这些能力。 (基于《统治者》文章)
在以胜任力模型的形式组织能力时,我们可以从人才培养、实际工作需求、从业者自我认知、未来发展等角度进行思考。
提升能力有4个思路:
1、不断完善和拓展能力模型,即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2、围绕专项项目,通过学习书籍、课程、专业文章、报告等,强化自身能力模型中的薄弱环节;
3、在细节上下功夫。 学习知识时,注重追本溯源,内化吸收,思考工作中每一个小细节的落实;
4.创造个人亮点。
对于能力的提升,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 我相信:世界看似沉默屏幕尺子软件,但它已经接受了一切,一定有一天会给你“答案”。
参考文献引用
《浅谈设计师能力模型及晋级演讲》
《你或许也需要这样一把“尺子”来为自己检查、填补空白(1)》
《你或许也需要这样一把“尺子”来为自己检查、填补空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