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微信“算命”测“前世今生”市民个人信息被盗

作者:软荐小编      2024-05-26 15:02:26     227

姓名贴制作app_姓名贴软件_姓名贴纸素材

“事业不太顺利,感情生活也会坎坷,你知道这跟你的星座有关吗?”

“最有福气的三个星座,看看你是否是其中之一!”

“十二星座中最完美的一对!是你和他吗?”

玩过网络星座占卜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占卜平台要求填写真实姓名、手机号、生日,甚至是身份证号码。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小心,因为一旦按照提示输入真实信息,就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微信“算命”预测“前世今生”

公民个人信息被盗

“在手机游戏中,输入姓名‘算出’前世今生,结果垃圾信息不断,这难道是意外的‘奖励’?”天津的王女士抱怨道。王女士体验了一款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非常火爆的占卜游戏,只要输入真实的个人信息,就能“算命”,用户还可以将算命结果分享给其他好友,提醒他们也来参加游戏。

来自浙江温州的赵先生也有同样的经历。前不久,他在朋友圈做了一个“你还要多久才能成为富翁”的小测试,结果就收到一堆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有推销房子的、推荐理财产品的、培训班招生的、收费发表论文的等等。”赵先生说,自己在参加测试时,确实按照要求和步骤输入了姓名、手机号等个人信息。

除了测试“前世今生”、“富贵荣华”外,这类游戏还有许多“变种”,比如“测试你5年后的人生”“测试你后半生有哪些机遇”“测试你未来的身家”“测试你前世是谁”“测试你的实际心理年龄”“测试你出轨的几率”“测试你是《甄嬛传》里的哪个人物”……

不少用户为了好玩,参与了“免费算命”测试,然而不少用户并未意识到,这个“神奇”的测试游戏其实是个陷阱,个人信息很有可能被泄露。

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微信上存在不少算命、测身家的游戏,这些游戏名义上是“预测”现在和未来,实则很可能窃取个人信息。这类应用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用户参与游戏时需要输入姓名、手机号等不同信息,这些信息会存入后台数据库,事后后台数据库就能根据零散的信息拼凑出用户完整的个人信息。如果用户还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这些金融电子账户的安全性就令人担忧。

“AI看相算命”?

面部特征可能会成为其他人的摇钱树

此前,有一款名为“AI读脸”的小程序,号称AI已经学习了近20万张真实人脸样本数据。只需上传个人照片,它就会出一份完整的“读脸”报告。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同一张脸,只要换个角度,你的人生就会改写!随后记者拿出了一张自家狗狗的照片,虽然识别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但AI还是在努力解读。

相关人士表示,算命的人之所以能认为结果准确,是因为在信息的联结中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被测者会按照符合命理的方向解读信息,而过滤掉不符合命理的信息。

专家提醒,对很多网民来说,人脸识别可能只是一种消遣,但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五官、掌纹信息可能成为别人数据库中的“摇钱树”。上传掌纹可能泄露指纹信息,上传个人头像则相当于泄露个人面部信息。目前,很多身份识别方式都采用指纹、人脸识别,可能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风险。

个人信息泄露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如何识别信息泄露风险,提高防御能力?公安机关总结了个人信息泄露后常见的五类作案手法,帮助大家“掌握防骗知识,筑牢安全意识”↓

五种常见的欺诈类型

1. 虚假新闻

➤网络彩票二维码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冒充娱乐节目或知名公司向受害人发送虚假的巨额奖金通知,并以“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押金”等借口进一步进行连环诈骗。

➤诱导汇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要求对方将钱款存入银行账户。由于受害人正准备转账,在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往往不经过仔细核实,就直接将钱款转入骗子账户。

➤诱导贷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声称可以为资金短缺者提供月息低、无需抵押的小额短期贷款,一旦受害人信服,对方就会以“预付利息”或“押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假基站诈骗:不法分子利用假基站向广大群众发送网银升级、10086手机商城现金兑换等虚假链接,受害人一旦点击,就在手机上植入木马,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

➤ATM虚假通知单诈骗:犯罪分子事先封锁ATM出卡口,在ATM上粘贴虚假的服务热线通知,诱导银行卡用户在卡被“吞”后与其联系,获取密码,待用户离开后,到ATM取出银行卡,盗取卡内现金。

2. 警告和通知

➤ 冒充公安、检察、司法人员电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安、检察、司法人员给受害人打电话,声称受害人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国家账户,配合调查。

➤医保、社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医保、社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系统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滥用、透支,并涉嫌洗钱、制毒贩毒等犯罪,冒充司法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核实为由,诱骗受害人将钱款转入所谓“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 助学金、救济金、奖学金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民政局、残联等单位工作人员,给残疾人、困难群众、学生家长打电话,谎称可以领取助学金、助教金、奖学金等,要求其提供银行卡号,以查询资金到账为由,指导其进入ATM英文界面,将钱转走。

➤ 包裹毒品诈骗:犯罪分子声称在受害人的包裹中发现毒品,并声称受害人有洗钱嫌疑,要求受害人将钱款转入国家安全账户,以便进行公正调查,从而实施诈骗。

➤诈骗绑架:犯罪分子捏造受害人亲属或朋友被绑架,若要解救人质,必须立即将钱款转入指定账户,不能报警,否则受害人就会被杀害。当事人往往因情况紧急手足无措,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指令将钱款转入账户。

➤冒充黑社会分子诈骗:犯罪分子事先获取受害人身份、职业、手机号等信息,打电话声称是社会成员雇佣来加害受害人,但受害人交钱就能免于灾,然后提供账号要求受害人汇款。

3. 消费者陷阱

➤低价代购诈骗:不法分子在微信朋友圈冒充正规微商,以优惠、折扣、海外代购等为诱饵,在买家付款后,以“货物被海关扣留,需加征关税”为由要求补缴货款,收到货款后便失去联系。

➤购物平台退款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淘宝等购物平台客服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受害人购买的商品缺货,需要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虚假购物网站诈骗:犯罪分子设立虚假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受害人下单购买商品后,谎称系统瘫痪,订单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激活,然后通过QQ发送虚假的激活网址,受害人填写淘宝账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后,从卡上扣除金额。

➤ 机票改期诈骗:犯罪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取消、退票、改期服务”为借口,诱骗购票者多次转账,实施连环诈骗。

➤钓鱼网站诈骗:犯罪分子以升级银行网银为借口,要求受害人登录假冒银行的钓鱼网站,进而获取受害人的银行账户、网银密码、手机交易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 快递员签收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快递员给受害人打电话,称自己有快递需要签收但看不到具体地址和姓名,需要提供详细信息才能上门收货。然后快递公司工作人员会把物品(假烟或假酒)送来。等物品签收后姓名贴软件,犯罪分子会再次打电话,称已经签收物品,必须付款,否则讨债公司或黑社会会找麻烦。

4. 情感之爱

➤ 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利用木马程序窃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在了解对方情况后,冒充QQ主人,以“重病、意外等”等紧急原因急需用钱为由,对其QQ好友进行诈骗。

➤虚假爱情诈骗:犯罪分子以“爱心传递”的形式在朋友圈发布虚构的寻人、扶贫帖,吸引大量好心网友转发。其实,帖中留下的联系方式大多是外地人,打过去一看,要么是免费电话,要么是电信诈骗

➤ 诈骗交通事故: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属或朋友遭遇交通事故,需紧急处理交通事故姓名贴软件,要求对方立即转账。因情况紧急,当事人按照犯罪嫌疑人指令,将款项转入指定账户。

➤“猜猜我是谁”诈骗:犯罪分子获取受害人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拨打电话让受害人“猜猜我是谁”,然后根据受害人的描述冒充熟人,自称要拜访受害人,随后编造“公安拘留”、“交通事故”等理由向受害人借钱。有的受害人未经仔细核实,就将钱存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中。

➤假药、假保健品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名医、名专家,通过电视、报刊、电话、网络等方式推销其产品,造成“诊断权威”的假象,取得受害人信任后,虚构、夸大受害人病情,以高价向受害人推荐“三无”药品、保健品,实施诈骗。

5. 收入返还

➤ 高薪招聘诈骗。犯罪分子以招聘某些专业人才、每月数万元高薪为幌子,群发短信,要求受害人到指定地点面试,并以培训费、服装费、押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金融交易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以某证券公司的名义传播虚假的内幕信息、个股走势等,取得受害人信任后,引导其在自家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现货,从而骗取受害人资金。

➤ 积分兑换诈骗:犯罪分子打电话谎称受害人的手机积分可以兑换智能手机,如受害人同意兑换,犯罪分子便以补差价为由,要求受害人先将钱款转入指定账户,或发短信提醒受害人信用卡积分可以兑换现金,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网址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银行账户中的资金便会被转走。

如何尽量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

1.远离社交平台上的互动活动

现在很多社交平台都通过填写个人信息的方式来生成有趣的内容进行分享,以获取大量用户信息,建议不要参与。

2. 安装防病毒软件

生活中,常常只需要点击一个链接或者下载一个文件,不法分子便会入侵并窃取个人信息,因此安装杀毒软件进行防病毒、查杀病毒成为必要手段。

3. 不要连接未知的 WiFi

如今公共场所经常会有免费WiFi,但是不法分子也会趁机设置钓鱼WiFi,盗取个人信息。一旦你连接到他们的钓鱼WiFi,你的手机就会被他们扫描,在使用过程中输入相关账号密码等信息,就会被对方窃取。因此,尽量不要在公共场所连接免费WiFi。

4.警惕假基站诈骗

警惕手机账户异常、银行账户异常、银行系统升级等短信,这些可能是诈骗分子利用假基站发送的诈骗短信,如遇到此类短信请忽略并联系官方客服进行咨询。

5.妥善处理个人信息文件

日常证件也不容小觑,比如快递单上会记载我们的手机号、住址等信息,一些消费小票上还会记载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所以建议妥善处理,不要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6. 不要用自己的账户为他人提款

通过各种方式提取现金是不法分子最常用的洗钱手段之一。有些人受朋友委托或受利益诱惑,利用自己的个人账户或公司账户为他人提取现金,为他人洗钱提供便利。请记住,账户会如实记录每个人的金融交易活动。请不要用自己的账户为他人提取现金,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如果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我该怎么办?

如果您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请不要惊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更改账户

个人信息泄露后,应立即更换账号。由于现在网络非常发达,信息泄露后如果不更换账号,该账号下登录的各种信息会不断流出。因此,一旦发现泄密源头,必须立即停止使用该账号,切断泄密源头。

2. 更改重要密码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将影响到广泛的人群,尤其是喜欢网购的人群,个人信息往往与银行账号、密码等重要信息挂钩,因此,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应立即更改重要密码,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3. 举报犯罪

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应立即报警。报警一是维护自身权益,二是可以记录在案,一旦有更多人遇到类似情况,可以一起处理。这样既保护了隐私权,又可以避免更多经济损失。

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避免个人信息“主动泄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个人信息保护已刻不容缓,有些个人信息泄露是由于第三方平台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被动泄露”,比如各类网络购物、虚拟社区、社交网络账号等,在登录时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个人信息;有些则是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主动泄露”。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筑起个人信息的“防护墙”,遇到这种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娱乐平台,一定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乐趣而泄露自己的重要信息!

资料来源:天津日报(李嘉瑜)、温州都市报、江苏广电传媒中心(王学桐)、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哈尔滨新闻网(李新蕾、叶勇)、芦山县公安局等。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