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解析企业软件产业:数字化能力的组织与离散式应用系统

作者:软荐小编      2024-06-01 15:04:54     152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企业软件行业由供应商、客户和第三方组成,为企业提供的数字化能力包括具备标准能力的产品化软件、提供定制化开发服务和人力资源外包的软件服务商、客户的IT自研团队等。

这些力量如何组织在一起形成数字化能力?

我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观察,做了这个表格,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外包责任制_软件上线部署实施 外包公司承担什么责任_外包公司负责项目上线吗

【模式一:离散应用系统】

离散应用系统是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的软件,从大型的完整定制系统到小型的烟囱式独立模块。

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而构建的系统,会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需求的不断调整,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不断增加的补丁、新的功能也会不断冲击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最终系统烂到无法持续,不得不推倒重建。

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离散系统产生的数据缺乏标准化设计,如果要突破数据孤岛就必须做数据治理,系统改造周期长、成本高。

后人可以从鸟瞰的角度批判离散模式系统所存在的系统种种问题;但是这种模型也有它的优点,适合特定的场景。

对于初创企业或者成熟企业中的创新业务来说,往往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窗口,通过反复试验进行快速探索。

此阶段需求在不断迭代完善,甚至反复调整。如果需求不固化,应用系统缺少稳定的运行环境,可靠性、稳定性等指标就不会好看;而对新需求的响应速度、变更上线速度是此阶段评判系统好坏的最重要因素。

到了这个阶段,应用软件系统负责人说这个不行,那个不符合标准,还要一年多时间才能改,你觉得业务部门、公司领导会打你吗?

【模式二:中心化应用体系】

顾名思义,集中式就是多个用户共用同一个系统、平台,或者不同的用户使用相同的功能。因此,集中式也存在一种变体,即使用标准化的非定制化产品软件,同样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完全相同的功能。

中心化的应用系统有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边际成本下降,这是供给方最希望看到的。

集中式应用系统的另一个好处是软件可以统一升级迭代,即使用户不提出任何需求,只要系统更新升级,就能获得最先进的能力。

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无论是集中部署的系统,还是产品化的软件,更新迭代大多是由供给方发起的,新技术的引入、架构设计的优化、功能的增加和调整都要统筹考虑,尤其是功能的调整不会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而是对各方面反馈进行梳理、评估,最终形成研发需求。

如果是小众客户的需求,或者评估后认为不足以纳入新版本,那就意味着需求被拒绝,这对于产品供应商来说,不算什么大问题。

即使采纳这个要求,按照产品开发流程规划,也需要完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一系列标准化动作才可以交付。而且交付后的软件安装适配也需要时间,这一系列工作难道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吗?

需要注意的是,这还是理想状态,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或者要增加一些环节,导致周期变长。

是不是因为某个客户比较着急,我们就先把重要的功能发布给客户使用呢?抱歉,产品化的软件是不允许这样的!

至于其他问题,例如一个软件包中含有很多客户不需要的功能,但客户在购买时仍需付费,而且还要提供冗余的硬件设施来匹配,增加了硬件成本和运营成本等等,这些只要多花一点钱就能解决的,都是比较小的问题。

因此集中式模式适合部署在比较成熟、需求相对固定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那些试图借助软件系统提升自身管控能力的企业,采用产品化的软件,通过集中式部署,可以消除各种差异性和特殊现象。

如何让客户的需求趋同,避免提出个性化的开发任务,是令供应商头疼的难题,在中心化的体制下,个性化的需求可能会被客户通过行政手段压制。

当企业处于稳定的运营状态时,希望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来提高效率软件上线部署实施 外包公司承担什么责任,因此愿意减少各级灵活操作的空间。此时采用集中管理,通过产品化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企业在实现权力集中的同时,也推动内部降本增效。

【模式三、组合应用体系】

组合式是指将不同的软件、系统、模块组合在一起,为企业客户提供所需的能力。

组合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化软件与定制开发的组合;另一类是各类产品化软件、模块组合形成能力。

模块化系统通常构建如下:

1、按规划建设系统,并在系统建成后提供既定的数字化能力。

2、若需求发生变化,尽量先通过产品配置来完成;

3、如果无法配置,看能否通过与其他产品结合来满足;

4、如果还是搞不清楚,可以使用定制服务开发来提供备份。

相对于集中式模式,模块化模式更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相对于离散式模式,模块化模式又有产品化的内容。因此,模块化模式既兼顾了产品的标准化,又兼顾了定制的个性化,既兼顾了服务的灵活性,又兼顾了产品的稳定性。大家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定制化服务才是底线,永远都是要做到。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也看到了结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如果是为了达到某个既定的目标,产品+服务的模式的成本可能不是最优的。

每个产品化软件提供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如果大量的功能需要服务商来做,那么最好全部定制,可以省去一些接口适配和集成的工作。

因此,虽然两种服务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组合模式的成本会比单纯的定制服务更高、资源要求更高、开发周期也会更长。

其次,组合模式需要多个厂商协作,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直接的产品组合。

无论故障发生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还是运行过程中,都可能涉及不同厂家之间的责任界定、能力确认、利益分配等问题。

人们只抓那些容易做、能赚钱的功能,不抓那些难做、费力气的功能,技术问题被拖来拖去,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

而且如果产品可配置项较多,或者软件能力由多个产品组成,配置工作可能会变得过于复杂,甚至超出配置人员的能力。

曾经在一个项目中,我看到负责产品配置的人是一个很资深的研发人员,因为除了他之外没有别人能做这个工作。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在各个组合系统中,各个厂商都有各自的产品演进策略和产品方下达的升级计划,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协调往往非常困难。

网上运行的系统某个主要产品突然需要升级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升级可能涉及的内容,然后评估对现有组件的影响,然后制定调整计划并实施。如果出现问题,这几乎就像从头开始重建系统一样。

完工仅仅两个月后,就收到通知,又有一个重大产品需要升级。

成年人往往一瞬间就会崩溃。

[企业软件必须适应企业的发展。一个人的美味佳肴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

放眼未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程度必然会越来越高,企业无论进攻还是防守、求变还是求治理,都需要企业软件的支持与配合。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数字化能力的要求不同,部署模式也需相应调整。

我认为,企业软件的能力构成模型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数字化能力必须适合企业的发展现状,每一种存在模型都有其合理性。

总体来说,组合是企业平衡稳定性与创新性的最佳选择:成熟的产品化软件稳定输出,提供有界的能力;创新则通过产品组合或者定制开发来实现。

但如果客户的需求能够被产品化的软件充分支持,或者用户比较被动,只能使用有限的功能,那么集中式的方式是最好的。

但如果顾客需求不能固化,且经常变化,特别是规模较小的情况下,离散模型还是比较好的。

核心是:企业软件不能被动地限制企业发展,而必须主动地帮助和支持企业成长。

企业在运营阶段,努力降低成本、确保稳定可靠;遇到创新突破的机会,要采取积极的心态。

当需要对数字化能力进行较大的改变时软件上线部署实施 外包公司承担什么责任,可以先采用离散的方式,用独立的系统去试错,等需求稳定之后,再研究最佳的实现方式。

来来回回,在变化中寻找机遇。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的IT能力,承担产品组合配置、定制化开发、系统集成等任务。

这是企业客户构建自身数字化能力的最终选择。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