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野 全媒体信息精心传递
Vlog(Video Blog)又称视频博客,是一种用影像记录生活的方式。制作者利用手机、相机等拍摄,记录生活场景和主题,在镜头前自由交流,利用终端剪辑,以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传达信息。
当新闻遇见Vlog,一种全新的新闻记录新媒体形式应运而生。借助Vlog形式,新闻短视频呈现出更多的纪实性、真实性、互动性、趣味性,轻松自然的风格也贴近当下短视频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羊城晚报也在不断尝试打造Vlog短视频,多个部门开设专栏,产出一批优质、热门、个性的短视频作品。现在就让三位美女记者分享一下自己在制作短视频过程中的技巧、经验、得失。
记录生活
轻松自然
刘卓南
今年4月,羊城晚报政文编辑部策划推出新媒体视频专栏《Vlog打卡广州》,在羊城晚报客户端羊城拍APP广州频道开通并定期更新。记者刘卓男用Vlog带领观众打卡广州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城市地标、网红景点,将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全新活力呈现在大众面前。
Vlog制作有几大特点:便捷(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低门槛(要求低,人人都会操作)、风格多样(轻松自然)、表达个性化(个性主播,轻松打造个人IP)。如何把Vlog拍得好玩又好看?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剪辑,主播的形象都要一丝不苟。
【前期准备】
选题+资料+实地考察
在选题方面,《Vlog打卡广州》主要分为新闻热点和主题系列两种类型,新闻热点主要贴合当下热点新闻事件和话题,例如《Vlog打卡广州:行走云路》、《Vlog打卡广州:舌尖上的庙前街》等,这些选题新闻性强、人气旺、点击率高。
主题系列是在固定时间段内针对同一主题进行连续报道。例如,从9月到10月,我们策划了广州名人故居系列,随后又发布了《黄埔军校》、《李小龙祖居》、《钟楼鲁迅纪念馆》、《南海寺》、《恒生何善衡故居》等系列视频。这类主题报道具有纪实性、人文性,传递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确定主题后,前期素材准备很重要。首先上网搜索素材,了解大众媒体报道的程度和角度。以“钟楼里的鲁迅纪念馆”为例,广州大部分人知道钟楼,但不知道藏在钟楼里的鲁迅纪念馆。鲁迅是文化名人,所以这个主题有流量基础,也有好奇心。确定主题后,立即搜索背景资料,一般先找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此外,拍摄地点、人物背景也会搜索,比如钟楼的历史介绍、鲁迅在广州生活的相关信息等。
钟楼里的“斜杠青年”鲁迅,是电影迷、木雕师、作家……
在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之后,记者会到现场实地勘察,并记录一些空镜头作为素材。有时候网上的信息会和现实有出入,需要仔细核实。另外,实地勘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参观钟楼鲁迅纪念馆时,记者发现“鲁迅迷”展览和“钟楼上的鲁迅”展览做得很用心,为视频内容增添了不少看点。勘察现场时,需要对整个现场环境和内容亮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好能到现场找专业人员确认、核实信息。勘察过后,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视频框架和概念,规划视频的开头、中间、结尾,哪些部分是重头戏和亮点,以及整体的风格。
【中期拍摄】
镜头+人物
记者在拍摄时,镜头和人是最重要的两个东西。在拍摄设备方面,一般是手机和相机搭配使用。手机多用来拍正面人像、出镜等,微单相机多用来拍环境镜头、特写等。拍摄时要带点“纪实”色彩,仿佛是现场直播,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拍摄时调度比较大,经常会用到长镜头,可以更真实、全面地展现环境,有的片段是从头到尾拍摄的。
走进南海神庙,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祭海神庙
此外,在场景方面,应尽可能兼顾“远、全、中、近、特”。新闻Vlog其实是专业人士的专业工作,因此应区别于日常大众的普通粗放式制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注重镜头呈现的美感。构图、角度、调度缺一不可,不能太过粗糙,也不能太刻意做作,失去Vlog原本的特色。
另外,拍摄镜头中的人其实也是视频的重要线索,贯穿整个过程,控制整个节奏,衔接上篇下篇。镜头中的人首先要敢于表达,在镜头前要放松自然,不要太拘谨,说话时要有交流感和客体感,这样观众在看视频时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主播的画面一般会穿插在视频中,比如开场、动态中场(边走边说)、互动访谈等。另外,尽量“捕捉”现场的一些观众,与他们互动,这不是刻意安排,而是现场拍摄、记录,这样视频的新闻性、现场感、趣味性都会增强。
【后期编辑】
编辑软件+编辑技巧
Vlog剪辑软件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手机拍摄比较多的时候,会用手机APP进行剪辑,比如简影、快影等。很多手机软件可以应付一些基本的剪辑需求,而且操作简单,比电脑软件方便,比如花屏、贴纸、音效、转场、字幕识别等。但是手机软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很多精细化处理无法实现,比如声音处理、画面细节调整、色彩调整等。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相机拍摄的素材比较多,就会用电脑剪辑软件,比如Pr、Final cut、AE、Ps等。这样对微调和画质有更好的保障。
Pr编辑软件面板截图
快播APP编辑软件面板截图
视频剪辑占最终效果的一半。首先,在内容上要精心挑选有效素材,将空镜头、机位报道、现场同步声音有效衔接。这里的逻辑思维尤其重要,内容要丰富有趣。其次,要把控节奏。视频就像相声,要不断有“包袱”,框架搭好后,要把控视频中哪些部分要突出,哪些部分要一闪而过,时间管理要恰当。在当下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如何吸引观众耐心看完3-5分钟的视频,是制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就是包装。每部视频都要有一个基本风格,根据主题定下基调,然后选择搭配的背景音乐、花絮、贴纸、音效等包装素材。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要制作好看的“头图”,也就是视频封面图。头图的好看与否直接影响点击率!
全媒体传播
羊城派+微博+抖音+金羊网+朋友圈……
视频制作完成后,就是分发和传播。此时需要充分利用多渠道,在APP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金羊网等“三微一端”进行矩阵传播。尤其在微博、抖音平台,其盲点率比较高,短视频的播放量会不错。此外,还可以在精美头图插入二维码,再在朋友圈进行“私域传播”,实现多渠道分发和传播。
创造性思考
致读者
朱少杰周心怡
近年来,媒体融合成为一种趋势,羊城晚报副刊编辑部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细致的文化资源,为了让这些优质内容跳出文字框架,触达更多读者,副刊部编辑同事们积极行动起来,《Vlog展记》系列短视频就是解决方案之一。
外观就是生产力
在内容生产领域,视觉吸引力是视频内容呈现的主导因素:“颜值就是生产力”。艺术展览天然具有视觉亲和力和现场质感,非常适合“Vlog”短视频流派。但艺术展览内容的欣赏门槛较高,大众机构媒体需要将专业的艺术展览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
本系列短视频的策划和实施得到了副刊部陈乔生主任、邓琼副主任、吴小攀副主任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为《Vlog展记》系列短视频定下了方向。该系列短视频以个人影像记录的形式,将最新鲜、最真实的艺术展环境呈现出来,沉浸式地展现了记者的切身感受。
“扬州八怪”展览,这些画家的名字你都念对了吗?
互动是“Vlog”短视频的精髓,记者与镜头对话交流的形式,增强了与观者的互动感,实现了虚拟的面对面交流。例如,在第四期《“扬州八怪”展,画师的名字你念对了吗?》中,视频展示了清代扬州画派,尤其是“扬州八怪”的经典作品。在介绍卞寿民的《蟹图》时,记者自然而然地讲起了大闸蟹季的到来,看着看着其实也有些贪吃。这样,切身感受就直接与观众沟通,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可以短而快,但不平坦
《Vlog展拍记》的基本风格是形式轻松、内容严谨。这一系列视频参考了“Vlog”的短时长和快节奏,每段视频时长设定不超过3分钟,让观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观看。但在内容和节奏设计上,机构媒体制作的短视频也应秉持专业工作传统最好用的景点解说软件,绝不能“平铺直叙”。
为保证内容的严谨性,记者在拍摄前需要寻找广州有分量、好看、有话题性的艺术展览,充分了解展览、艺术家、作品等细节最好用的景点解说软件,找到符合“vlog”形式的素材。然后针对相应话题设计剧本,对拍摄场景、内容素材、机位设计、解说台词等进行反复打磨。
视频拍摄时,以第一人称“福袋”视角进行解说,用通俗的语言直观地表达个体观影者的感受与体验,后期剪辑时,整体节奏由快到慢、由紧到松,力求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视频剪辑
例如第三集《这个展览你也能画画》,视频开场采用快进快退的方式,提前“剧透”短片精彩内容。介绍画作时,剪辑速度放慢,介绍完之后,镜头切换速度加快,展现更多其他作品。同时,在开头、中间、结尾处都有记者出场讲解,放慢了视频整体节奏,增强了视频的互动性。
不断寻求创新和变革
系列节目一经推出,便获得了专业和大众的积极反响,短视频模式前景广阔。首期《一位工笔画家是如何开始做浮雕的?》上线首周就收获近十万点击量,一些专业机构人士观看后表达了合作短视频的意向。目前,“Vlog展记”已基本成型,实现了雅展的大众化。视频团队将继续探索“求新求变”之路,从展览现场走向展览幕后,为观众呈现更多的美与故事。
一位一丝不苟的画家是如何开始创作浮雕的?
来自论文
人气网络名人
宋云晓
Vlog作品截图
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多元化,新媒体工具的出现,催生了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的深度融合。如今,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统纸媒改革发展的主旋律。然而,传统媒体记者如何转型升级,成为融合时代的全媒体记者,是一个新的命题和考验。
以前段时间羊城晚报广州新闻部推出的《青年城市Yeah City》专栏为例,从H5、长图、动图到视频直播,越来越多的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采访单位对多媒体手段有更专业、更创新的要求,这些都对我这个原本只会写文字的记者提出了挑战,现实迫使从事第一手信息采集的全媒体记者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
广州人把马拉松变成了迪斯科!
以视频直播为例,这要求纸媒记者要学习上镜的要求,比如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掌握现场对话技巧、熟练使用拍摄设备、学会对着屏幕说话,甚至视频录制的后期剪辑等。通过多方面的训练,记者可以走出“纸面”,成为全能型人才,甚至是“亲民的网红”。
技术的基础都是在学校学的,进入职场之后,需要把学校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多看、多学、多做,视频剪辑就会越来越熟练。为了能尽快剪辑,记者还整理了常用视频剪辑软件的快捷键,尽量背下来,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用到。
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情。
结尾
撰文:刘卓南、朱少杰、周馨懿、宋云晓
封面: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