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高考之后,随后的入学申请又是一场“攻坚战”——事实上,在不少考生和家长眼中,申请表上那几十、几百个空白,简直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陷阱”——生怕一不小心“填错”,从而耽误自己的前程。
填写申请表,表面上是一个“技术活”(如何在众多的大学、专业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几种组合),但实质上是一个“思考问题”“哲学问题”“人生问题”(如何看待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
本期我们就和考生们聊聊,如何正确看待大学和专业。
(一)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短视频,刚刚过完95岁生日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志云就填报志愿的话题向青年学子们提问:“不管谁填的志愿,你们都要自己定人生目标。”他提醒青年学子“要特别注重成为自己的主人,多思考大学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与此同时,高考季,“别报‘坑专业’”、“外语学校(专业)将被取消”、“财经类专业已‘过时’”等话题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也足够吸引眼球。毕竟“存在即合理”,高考也一直是社会热点。招生领域中,某些专业是否受到考生青睐或冷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作为一名“全能型”教育工作者,我曾在国内三所大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长期关注和从事教育事业,近十年来一直关注职业发展问题。在关注高校招生相关话题的过程中,在网络的喧嚣中,我的思考自然更加平静。
我以前看过美国历史学家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这是一本近400页、40多万字的书,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著名历史学家何秉棣说这是“长期以来最好的一部联大史”。
书中提到,联合国大学八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学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它也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我想,这是对考生、家长、对每个人来说,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启示。
我想,了解联合国大学的历史,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更远、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当前的选择,冷静看待大学录取中的“酸甜苦辣”。
(二)
我长期从事大学生成长指导工作,专注于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指导。在观察、思考和研究了众多优秀大学生和职场成功人士后,我几年前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当今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技术革命如火如荼、个体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VUCA时代”,每个个体都应该以职业发展的视角去思考“学业-专业-职业”、“就业-职业选择-创业”乃至人生发展。我们不能再用十年前,甚至三五年前的眼光和眼光来看问题。
回首过去,逆全球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人工智能崛起……对于为什么上大学、上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等看似普通的问题,每个人却都有着全新甚至颠覆性的看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考生、家长,乃至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建立、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拥抱问题与好奇心,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尊重事实,把握重点。
比如,“人工智能崛起将取代翻译职业”的论断、人工智能与翻译究竟是“相亲相爱”还是“相爱相杀”的争论不绝于耳。近日,UN Today刊发了一篇题为《人工智能与口译的崛起》的文章,全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口译员的优势。文章提到,就人工智能化的口译工具而言,本质是对口译行为的模仿,而非真正的口译活动。相比之下,人类译者会认真聆听演讲内容,分析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再将其重新融入目标语言中。因此,人工智能的引入对于普通民众或翻译学生来说是否是“引狼入室”,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运用此类新兴技术。
比如,金融行业(职业)是否已经从曾经炙手可热的“金领”职业,变成了最有可能被AI取代的“高风险行业”?研究显示,预计2020年至2025年5年间,华尔街约10%的岗位将消失;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的“金融科技生态”,即传统金融与一系列新兴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金融发展呈现出十分鲜明的科技特征。作为金融软件和网络服务商,恒生电子去年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其执行总裁关晓岚在专访中表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肯定非常广泛,但从目前的水平来看,不可能达到他们(金融服务商)想象的水平。”以智能投顾为例。 目前主要解决的是过去分析师较为繁琐的量化采集、整理工作,但对于一些金融工程模型的构建,还是需要人来做。总体来说,金融行业一些岗位受到了AI的冲击,但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济思维、经济知识、投资能力不会被AI取代。因此,大学生如果能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金融专业技能,并具备应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能力,就一定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金字塔的顶端。
比如,“小语种找工作难”、“小语种出国才能找到工作”一直是不少考生和家长的“执念”。事实上,在小语种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知名度较高,使用人群也较多;而相对冷门的语言(如希腊语、缅甸语、波斯语等)由于目标国比较“小众”,使用者不多,因此不被广泛了解,从而产生偏见。但相反,这样的语言往往更容易“出圈”。据统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历年落实毕业去向的小语种本科毕业生中什么软件翻译缅甸语,82.45%在广东省内就业,多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其次是北京、浙江、上海和福建。 从具体去向来看,超过20%的人进入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如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图书馆等)。不仅外交部,省内外外事部门也经常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要人”。此外,世界500强企业也是外语学生的热门选择,如工商银行、华为、美团、比亚迪、宝洁等知名企业就不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友。同时,外语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语言学习背后蕴含的人文、宗教、法律、商业等跨文化沟通能力,短时间内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随着国内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海外战略的实施,外语人才的国际化舞台将更加广阔。
近日,今日头条与凤凰周刊联合推出《当我们谈高考时》节目,专访三年前因“我就是个农村来的猪,也想去大城市吃白菜”而引发争议的恒中高中毕业生张西峰。张西峰说,高考后报考大学时,他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因为觉得这个专业好找工作,能赚很多钱。从他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曾经很迷茫,不太喜欢这个专业。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每当想起张西凤这些年来走过的心路历程(这是我通过媒体了解到的),想起自己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上千个不同的大学生,我感触很深,思考很多。
在这里,我最想对考生和家长说的是:人生不是在高考后结束,而是在高考后开始;人是由自身的努力定义的,而不是由什么“大学”或者“专业”定义的,人也不是大学或者专业的工具。
(三)
高考报名招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即便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考生数量也有数千万,高校上千所,每个考生理论上可以填报几十份甚至上百份申请,这些因素导致“信息不对称”和“盲区”在所难免,报名结果“随机性强”且“难以预测”,遭遇“惊吓”、“意外”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而且,如今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事业发展、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这些东西的价值不会以所谓的个人喜好或市场行情来衡量,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并不是如今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否则还不如做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量外语人才”。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优秀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对涉外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挥多语种学科优势,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国家服务小语种大战略,大力培养重点语言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国际交往人才等紧缺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融合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坚持面向国家和广东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深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对创新发展和服务产业需求的贡献度,以“外”为优势服务广东,发挥“五外联动”结合作用,当好“五外联动”的人才库、服务官、智库。
总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大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平台,只要认真发掘和挖掘大学这个“宝库”,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知识和能力,成长和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此,在填写高考报名表的过程中,必须谨慎、严谨,要有风险意识。考生前期要做好充分准备,在做决定时要勇于承担风险。“责任感、担当精神,要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这些年来什么软件翻译缅甸语,在各个中学、在各种辅导填报报名的场合,我都不断提醒考生家长,要正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好“顾问”和“服务员”,最终按下报名系统“确认提交键”的人一定是考生本人!
归根结底,面临高考填报严峻挑战的考生和家长,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冷静客观的心态、发展辩证的眼光正确审视大学和专业。但请记住:如果把眼光拉远,高考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中“升级打怪”路上的一“关”;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高考只是未来人生无数风雨的预演。我们不妨以战斗的意志、征服的姿态,直面每一次风雨的考验(摘自“浙江宣传”公众号)。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职业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始终认为,我们不能违反规律地看问题、做事。对于今天的年轻学生,我们还是需要回归本质、尊重规律,那就是: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要遵循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仰天长啸,脚踏实地”,正确看待个人的努力与环境资源影响的关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不要纠结于当下,多关注未来的发展,用更积极的心态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是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选择了我们。
衷心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愿意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帮助,欢迎在文末评论区交流讨论!
我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你!
特别感谢张浩、李涛、苗蕾、谭俊如、周艳丽、邓宇、邓杰、许其志对本文的贡献!
(欢迎转发并点击文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