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讯(记者 刘瑶)“他十几年来坚持看报,如今他走了,我要继续热爱他的这份热情。”6月26日,谈起对华商报的感情,渭南市华商报第一位订户、76岁的王惠文感慨万千。
王惠文说触屏读报软件,大她四岁的丈夫王振清三年前去世了。她回忆说,丈夫王振清从《华商报》在渭南创刊那天起就爱上了这份都市报。“每次他看到什么有意思的,或者有什么重大的报道,都会给我打电话,再读给我听。”回忆起和丈夫恩爱的生活,王惠文脸上写满了幸福。她说,受丈夫的影响,她也开始看《华商报》。“看到有意思的报道,就给他讲。”就这样,《华商报》成了老两口日常生活中一个温馨的插曲。
“这些年来,我们搬了两次家,但一直没断过报纸。”王惠文对自己与报刊社的合作感到十分自豪,“你看,那塑料袋里的大蒜,就是那个送报纸的女孩送来的,是她家种的大蒜。”
“丈夫去世三年了,每天早上看到《华商报》,都能想起他给我读报纸的情景。”王慧文说,为了纪念丈夫,三年来她坚持每天读《华商报》。“报纸的内容还是那么好,时事、要闻、市事,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王慧文感受最不变的是派单员们的热情,“有时候报纸晚了一会儿,他们都会向我解释、道歉。”
谈及“华商头条”目前的发展情况,王慧文称自己也很时尚,会用iPad、会用微信。当得知可以在“华商头条”上看到各类时事新闻、身边趣事时,王慧文向华商报记者请求,“赶紧帮我下载吧。”
渭南《华商报》最新订户朱全喜——
以前我上班的时候会看《华商报》,现在我自费订阅《华商报》。
华商报讯(记者刘瑶)“退休后,读华商报新闻成了我的主要兴趣之一。”谈及退休后的精彩生活,上个月才加入《华商报》的最新订户朱全喜6月26日说。
谈起与《华商报》的缘分,曾在渭南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工作的朱全喜说,自己读《华商报》很多年了,“以前我们公司订阅《华商报》,我每天都会抽时间看报纸,最喜欢从《华商报》上了解当地的政策、趣事。”
如今退休在家的朱全喜,从忙碌的工作转为悠闲的晚年,让他心里有些不自在。“一个月前,我突然想起以前上班时每天必看的《华商报》,就订阅了。”朱全喜说,能通过报纸了解国家、省市和身边的事,如今已成为他退休后生活的调味品。
“过了这么多年,我们报纸的内容还是那么有趣,那么有可读性。”朱全喜说,他最喜欢读头版和二版的重点文章。
渭南市首位华商头条用户白先生——
“当我看到身边发生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时,我会把它发到‘中国财经头条·现场’”
华商日报讯(记者 刘瑶)“那天早上在家里,我打开华商日报,发现刚刚上线的手机客户端,就立刻下载、安装、注册。”30多岁的白先生描述了当时下载“华商头条”客户端的情景。他也成为第一位下载、安装、注册“华商头条”APP的渭南用户。
白先生说,5月11日上午,他习惯性地打开自己订阅的《华商报》,发现一个新手机客户端,采用二维码下载方式。“我用手机扫描,很快就下载了软件,注册后发现,这款软件可以看到《华商报》的内容和渭南地区的专题新闻。”白先生说,他还向邻居和楼下的邻居推荐了《华商头条》。
6月初,白先生在“华商头条直播”上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新闻”——一条关于渭南市实验小学门前道路被商贩“占道经营”,导致家长接送孩子不便的新闻。“有时候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发到头条直播上,很方便。”白先生说。自己发“新闻”让他尝到了当“记者”的滋味,感觉很好。
白先生说,他主要通过《华商头条》手机客户端阅读渭南本地新闻,关注渭南的发展变化。但他发现,报纸上印的二维码不太清晰,而且比较小,有时介绍别人扫码下载,不太好用,希望能改进。
华商报渭南地区首任经销商李小英
“华商是我和我丈夫的家”
华商报讯(记者 刘瑶)“自从到华商当发行人以来,华商就成了我和我丈夫的另外一个家。”6月27日,谈及多年来重复的发行工作,已在一线工作17年的渭南华商报发行人李小英说。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触屏读报软件,1998年9月,我来到华商报工作。”李小英说,此前,她在给别人打零工时认识了丈夫陈刚洪,并结了婚。婚后,两人一起来到华商报渭南发行站,成为第一批发行人。“能同吃同住,互相鼓励,努力工作,让家人幸福,是我来到华商报并坚持下来的原因。”李小英说,最初那段时间,每天风吹雨淋,工作繁重,一回到家,她就会瘫倒在床上。“很难受!”李小英这样评价自己最初的状态。
“那现在呢?”当被问及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时,李小英笑着说:“习惯了!现在也休息不了。”
“没有《华商报》,我和丈夫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温暖的家。”李小英感慨地说。
谈及妻子李小英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获得的荣誉,陈刚洪表示,作为男人,自己非常敬佩她。“我家的很多电器都是她公司多年来工作出色所授予的。”据了解,李小英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客户热情,17年来每年都是华商报黄背心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