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证明,大机型无法拯救消费电子市场。
过去一年多来,大屏与终端硬件的结合无疑成为科技行业的宠儿。一方面,作为软件技术,AI大屏想要走进日常生活、被大众使用,硬件是降低门槛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2023年,受到消费者预算紧缩、需求低迷的冲击,消费电子市场整体表现低迷。
如此一来,AI大模型跟整个消费电子领域的融合可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互利共赢的过程。
以大模型为核心的AI技术能否引领新一轮硬件创新周期?今天看来,“未来已至,但分布并不均匀”。
大机型依然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传统大宗市场的主力,但如果放眼主流品类之外,情况就不容乐观。
无论是扎克伯格、谷歌等行业巨头推崇的概念产品,如雷朋metas智能眼镜、神经手环、搭载Gemini的谷歌智能眼镜、三星Galaxy Ring,还是AI Pin、Rabbit R1、Limitless吊坠(AI+可穿戴)等有趣的科技创新,都有一种熟悉而又不失亲切感的气息。
如今,大屏似乎已不再是消费电子市场的灵丹妙药。
人工智能将首先依托主流硬件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这些曾经面临压力的传统优势类别得以复兴。
至于其他想要“涉足”的AI硬件,大多都会“孤独”,我们不妨用一个“孤独指数”来了解,哪些AI硬件注定会让人失望。
01
孤独指数最高级别
价值难以凝结的热门新品
在这一波AI终端创新浪潮中,最强大的一类是基于大模型能力的新硬件形态,比如爱普生、安兔R1的火爆,就来自于它们都提出了超越传统智能手机的新概念。
在MWC大会上,创业公司Humane喊出了“手机能做的AI Pin都能做”的口号,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对话、激光显示等方式进行交互。此前《时代》杂志将其评为2023年最佳发明之一。
紧随其后的安兔兔R1宣称搭载了先进的AI大模型LAM,可以执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学习任务,并拥有比传统智能手机更直观的显示屏智能手环万能软件,带来更流畅的交互体验。
厌倦了智能手机的消费者自然会对这种新型硬件充满期待。
然而随着产品的现实化,以及大量用户的体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承诺的折扣。爱彼迎和安兔R1承诺的AI功能并没有完全实现,很多功能更像是空中楼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具有革命性。
这两款AI硬件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算力不足、延迟、系统不稳定、缺少很多高频功能等诸多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市场顿时降温。随着退货数量的增多和差评的出现,市场对这两款硬件产品的热情迅速降温,泡沫也迅速被清空。科技网站The Verge披露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8月,爱品的退货数量超过了购买数量。
归根结底,这类新兴硬件抓住了一些模糊的诉求(传统智能手机的交互痛点),但其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还不够成熟,无法让消费者产生深度的体验和产品依赖,难以将其凝练成真正的产品价值和长期的商业成功。
面对公众、媒体、投资者的多重失望,原有的热情也将成为价值加速“蒸发”的催化剂。
02
孤独指数中等
拾取月球的可穿戴设备
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猴子爬梯子的科研思路,看似每次都在进步,但永远无法真正到达月球。”这句话用来形容AI可穿戴设备非常恰当。
大屏模式给终端设备带来了新的生命,一众可穿戴设备也试图从上一轮的废墟中复苏,其中包括:
智能眼镜。meta 正与雷朋合作打造一款全新智能眼镜,雷朋 meta 智能眼镜采用多模态 AI,你只需要说“嘿,meta,看,告诉我这是什么”,它就会让你知道你在看什么,并回答相关问题。扎克伯格还提到,最先进的智能眼镜可以显示全视野,未来对方会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你们可以互动,一起做很多事情。meta 已经准备向公众展示全息眼镜的原型版本,但并不打算大规模销售。
智能腕带。类似手环,可以感应皮下神经信号。通过细微的手部动作,甚至只是在脑海中想象如何移动双手,就可以打字、控制家里的一切、发送信息、操作电脑等,但真正成熟还需要第二代或第三代产品。
智能戒指。三星的Galaxy Ring利用AI增强与用户互动的能力,曾被媒体誉为“下一代AI硬件”。
智能珠宝。LimitlessAl推出可穿戴吊坠Limitlesspendant,号称是全球最小的AI可穿戴设备,具有24小时录音、对话记忆汇总等功能,让人们通过对话更轻松地使用APP。上市不到五天销量突破2万台。
我们不难发现,在2014-2015年智能消费电子的巅峰时期,类似的产品也曾出现过,并诞生了不少标杆产品。比如Google Glass、Vuzix推出的面向企业和开发者的智能眼镜Vuzix M100、Nest推出的可追踪健康和活动数据的智能吊坠Nest Weave,以及大量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其中很多产品已经停产或被后续版本取代。
在大机型时代,可穿戴设备的一些天然缺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比如,大机型提供了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个性化交互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体验。目前先进芯片的计算能力已经提升,一些原本只能在云端处理的计算任务智能手环万能软件,现在可以在本地完成。
那么,它们能成为最好的人工智能硬件吗?显然,一些根本性问题仍然存在。
导致可穿戴设备无法大规模接入的主要限制因素不是技术算法,而是功能性(是否解决了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生态(是否具备丰富的服务选项和商业壁垒)。
目前,很多AI设备还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例如没有音箱、没有屏幕的AI吊坠实用性值得怀疑,供应链尚不成熟,产品缺少生产、应用、第三方开发者生态的支持,影响设备的性价比和功能拓展。
所以,可穿戴设备的大模型就像是猴子得到了一个新的梯子,看上去能力提升了,但无法真正打动用户,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商业化的顶峰。
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不算“浪费钱”,毕竟这些硬件加上大尺寸的造型,在原本的形态下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功能性,至少当你戴上它的时候,别人一眼就能认出你是个“科技爱好者”,这给了你足够的情感价值。
03
孤独指数温和
垂直细分的成熟类别
那么有没有比较靠谱的AI硬件呢?有的。这种产品有几个特点:
1.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软件方面,领先的基础通用大模型即可满足商业化的基本需求;硬件方面,形态成熟,供应链研发高效。例如,Plaud Note录音笔、AI鼠标录音笔、Curio的AI玩具、TWS AI耳机等,在原有产品功能上采用“+AI”的模式,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往往能得到保障。
2.商业模式清晰。这类成熟的产品形态也容易被快速模仿和抄袭,例如TWS耳机迅速走红。要避免陷入激烈的红海竞争,必须建立高壁垒的商业模式。以AI毛绒玩具为例,儿童对于大模型幻化的技术要求并不高,但家长作为消费决策者,会高度关注安全性(材质、耐用性、互动内容)、IP(知名IP、外观设计)等。创业公司更容易在算法微调、互动内容、教育知识和功能的安全管控等方面建立竞争壁垒。
3.远离大公司的触及范围。大型科技公司拥有更强大的研发和营销资源,创业公司很难与其竞争。他们可以在大公司之外进行创新,例如多模态大型号+OTC助听器。该细分品类的增速超过一般蓝牙耳机。针对中年轻度听力损失人群的助听器是大公司很少做或不愿意做的小众赛道。
目前硬件基本成熟的垂直细分领域更容易受益于大模型的融合,是最有望取得商业成功的AI硬件。可惜的是,这类“小而美”的产品往往市场规模较小,难以跟上智能手机、智能电脑等主流品类的步伐,对消费电子市场整体复苏的拉动作用有限。
04
不要在孤独中爆炸
孤独中消亡
消费电子硬件有一个“12年定律”,一般来说,由于通讯网络技术、计算能力的进步,在技术驱动下,每5到10年就会有一个大的更新换代周期,我们今天习惯的智能手机就是十几年前的产物。从这个角度看,AI硬件的普及是技术驱动+用户期待+行业周期的叠加效应。
消费电子的终极目的在于“交互”——人与机器的亲密对话、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无声协作。大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交互,让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过去一年多来,我们见证了AI硬件的蓬勃发展,也经历了市场的乱象。
以大模型为主导的AI硬件正处于一个创意蓬勃、变化激烈的行业早期,将经历一个从野蛮生长到稳定统一的过程。但至少,消费电子市场终于不再沉寂。
*插播一条消息:为了汇聚更多赋能跨境电商的AI企业资源,更有效的推动中国卖家出海,白鲸跨境、白鲸技术栈再次升级“AI+跨境电商地图招募”活动,招募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技术实力的专业公司,共同构建基于AI的跨境电商发展地图,助力电商行业更快拓展全球业务!有兴趣的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链接或阅读原文报名。
先前的建议:
商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