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将至
我经常在朋友圈发“救救孩子!”的帖子。
这并不是一起贩卖儿童的案件或者其他问题。
但你的朋友正在抢票!
但是抢票软件真的靠谱吗?
01
“快速抢票”或不如普通购票
很多购票者对抢票加速包都有一个疑问:加速包真的有用吗?多数网友认为,不同平台使用加速包后,采用的加速方式不同,比如增加更多的节点、算力、资源或者网速来提高抢票成功率。
但事实上,购票者很难判断系统是否真的提供了额外的抢票资源。有受访者反映,使用加速包后,依然抢不到成功。还有网友做了一个测试,使用加速包和不使用加速包同时抢票,没有使用加速包的抢票成功了。
中国铁道科学技术研究院电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2306技术部主任单兴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12306刚上线时,每秒只能售出几十张车票,而2018年高峰期,每秒可以售出700多张火车票,意味着一趟列车上的座位基本在1秒钟内就售罄。抢票流程通常是在开始排队前填写信息、按下提交键,然后按顺序出票,这个过程可以精确到毫秒。
此外,12306铁路客户端中心专家表示,12306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网站或软件进行售票,不存在优先购票渠道,也没有与任何人合作开发购票软件。
该专家称,12306已启动风险防控系统,对访问请求实行安全风险识别和分级管控,维护公平公正的购票环境。如果有人频繁、极高的速度访问服务器,将被视为异常操作,高风险用户将被拦截甚至列入黑名单。尚未达到拦截或阻断级别的抢票软件将被风控系统拖入慢速队列,这意味着通过第三方软件抢票可能会更慢。
02
默认选择加速包“捆绑”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不少购票软件都具备抢票功能,且大多通过购买加速包服务、寻求朋友帮助等方式提高购票成功率。
这些所谓的“捆绑”服务费用,有的会在下单时自动勾选,有的则会提醒旅客自行购买。自动勾选的服务往往没有明显的提示什么抢票软件靠谱,消费者很容易被强迫消费,而且当订单取消时,这些“捆绑”费用也可能无法退还。
记者选取的4款“主流”抢票APP中,有3款APP在操作过程中默认购买加速套餐,收费从30元/票到20元/票不等,虽然可以设置取消、选择不同费用的加速套餐,但部分APP并未有明显的收费提示,一不小心很容易被“逮到”。
专门研究此类产品的北京某平台产品经理王鹏(化名)认为,加速包、好友相助等抢票手段,无非是花钱买心理安慰而已。“加速包机制是一种拍卖机制,表面上看加速等级有高低之分,但实际上谁付的钱多、下单早,谁就先拿到票,这背后肯定有数据库筛选,所谓的抢票其实就是忽悠人的噱头。”
北京居民陈萌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和各种群聊中看到朋友的求助链接,但她从未使用过抢票软件,她也有自己的担忧。
“你们一点都不担心隐私泄露吗?”在陈萌看来,抢票软件可以用自己的12306账号登录,账号关联的乘客信息有可能被平台引用。“你如果要帮朋友抢票,也要允许自己的社交账号登录平台,这样一来,用户的个人信息也会被平台窃取。”
03
抢票软件不同于“黄牛”
那么,网络平台代理是否就等同于“黄牛”呢?某知名OTA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抢票软件与“黄牛”不同,“黄牛”会“锁定”门票,垄断票源,迫使购票者支付高价。但现在有些网站做代理抢票业务,只是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忙买票,并不“锁定”票源,收取的费用也是与时间成本和技术成本相对应的。
对于付费抢票产品的合法性,财经评论员周俊生表示,只要春运运力矛盾存在,抢票代理等中介服务依然是合理的,监管部门不应将其与“黄牛”划等号,但可以规范抢票代理的服务收费,防止出现虚高价格的情况。
1月1日下午,记者向全国价格监管平台12358咨询是否有收费标准。工作人员表示什么抢票软件靠谱,购买火车票的价格由铁路部门制定,付费抢票等服务费属于自愿性项目,收费是放开的,只要明码标价就不违法。
该工作人员称,政府对于付费抢票服务没有统一价格,属于市场行为,不能说违法。“如果一个加速套餐标价2元,实际收费3元,这就是多收费,可以举报。”因此,抢票软件和黄牛不一样。
04法律模糊性可能导致不知情消费
长期关注互联网法治领域的周兆成律师表示,抢票软件收取的费用究竟是票价附加费还是服务附加费存在争议,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对抢票软件行业作出明确规定,抢票软件在法律上仍处于灰色地带。
抢票软件若高价售票,将涉及倒卖车票、非法经营等行政违法行为甚至刑事违法行为。通常传统的手段可能是通过管理漏洞倒卖车票,但随着管理的完善,现在通过网络抢票也应该被铁路部门禁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倒卖火车票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倒卖火车票,高价、变相加价倒卖,或者倒卖座位、卧铺签章号、订票凭条,票面金额在五千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二千元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的。
此外,即使抢票价格较高,对正常购票消费者而言也并不公平。抢票软件可能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因为有些网站在下载抢票软件时,借机捆绑销售,在系统默认选项中添加“套餐”等附加付费服务,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轻松购买。这样的销售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涉嫌不正当竞争。
✿本文信息来自北京青年报、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