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手机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随身电话”,主要功能就是接听电话、收发短信,稍加扩展,还能当做电话簿,记录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而如今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手机”的定义,可以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拍照。
当然,这款手机更令人惊奇的功能是,它不仅可以测量体重、身长,还可以测量睡眠和不忠行为。
依托各类传感器和不断迭代的算法,手机仿佛正在变成一台无所不能的“测量仪器”,让人期待的是,现在的手机距离测量(检测)万物还有多远?
1.实用工具:称重、测量长度、测量温度
秤、尺子、温度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工具,但是用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摄像头尺子软件,经常需要用到这些工具的时候,要在家里的箱子、柜子里翻找好久,现在手机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iPhone上有一款名为“Fancy AR Ruler”的App,利用AR技术,可以通过手机测量物体的长度;Android系统也有类似的软件,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测量高大的物体,其应用范围远远超出了普通尺子的测量尺寸。
在称重方面,华为推出了一款名为“趣称重APP”的软件,利用压感屏幕来称重,只要把需要称重的东西放到屏幕上,手机就能立刻称出重量,物体不能太重,否则会压坏屏幕。另外还有一款名为“宝宝秤”的APP功能更加强大,孕妈只要输入相应的B超数据,就能计算出胎儿目前的体重。
户外品牌CAT在去年的MWC上推出了一款“热成像”车型,这款车型的特别之处在于内置前视红外热独立成像摄像头,与热像传感器结合后可产生实时热图像,测量表面温度,甚至可以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用来检查轮胎温度。
2.生活百科:水质测试、果蔬含糖量测试、皮肤年龄测试
随着人们对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疑惑水龙头里的水质是否达标、蔬菜水果是否洗干净、购买的食品药品是真是假等等。这些数据都需要专业的仪器进行采样分析,而现在,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完成。
早在2014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团队就发明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超低成本水质监测解决方案,该方案集试纸比色分析、手机图像分析、在线数据传输与分析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拍摄目标水样的照片,APP可以通过算法量化水样颜色的密度,并将其与污染物浓度关联起来,从而得到水质数据。
长虹甚至在2017年发布了一款分子识别手机——长虹H2,这款手机搭载了微型化分子光谱传感器,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这款手机对果蔬的糖分、水分含量进行判断分析,此外还能对更多对象进行成分分析,比如药品真伪、果皮年龄、葡萄酒品质检测等。
3.医疗健康:测量心率、血压、睡眠
智能手机最常用于医疗健康领域,除了计算、检测运动步数,还能检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甚至睡眠情况。
中兴天机7 MAX采用活体指纹识别技术,利用光学传感器验证人体的心率、血液等生物特征。苹果应用商店里有一款名为“X检测宝”的APP,利用手机的手电筒配合摄像头采集用户的心率状态,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测量血压、呼吸频率、血氧等。这款APP还称,可以检测用户是否处于抑郁状态。
4.脑洞大开类目:脱轨、车况、运势都能测
除了上述智能手机基于自身传感器和算法开发的测量检测功能外,还有不少颇具创意的检测应用,例如iPhone内置的“定位服务”应用,可以详细记录用户去过的任何地方,还能自动分类,网友戏称该功能可以“检测作弊”。
一款名为“优趣安驾”的应用可以通过手机的麦克风和传感器,利用声音(气味)和振动(切入)来检测汽车的状况。用户只需将手机放在排挡杆旁边,3 分钟后,汽车就会在车内提醒用户。在应用中查看结果。
此外,随着微信小程序等应用的普及,手机还可以检测寿命、性格、心理、智商、情商、星座、运势、年龄等各种真实或抽象虚拟的内容,在手机检测方面,没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
一部能测试一切的手机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懒惰”,手机之所以在“测万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人类不愿意随身携带各种笨重的仪器,希望只用手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目前的手机测量(检测)还存在三个问题,这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1. 不准确的测量和监测数据可能会产生误导
从以上手机检测内容的分类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脑洞大开的类别,大部分检测应用都是基于手机内置传感器和算法开发出来的,相比于专业检测工具,手机内置传感器由于数据采集精度的差异,以及数据采集方式的差异,导致手机检测最终结果与实际数据会存在较大误差,这在医疗健康领域尤为明显。
以最常见的计步为例,不同手机、不同APP测出的步数永远不会相同,测量结果与实际数据会存在误差。
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流行病学和生活方式预防年会上,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测量血压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该研究使用一款快速血压应用程序评估了85名成年人。根据AuraLife的研究结果,患者的高血压被低估,低血压被高估。APP的测量数据对用户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巨大的误导性信息。
另外,对于一些非具体内容的检测摄像头尺子软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无法形成通用的AI算法,导致检测数据不能反映被检测内容的真实状态,通俗的说就是不准确。
这一点在睡眠检测应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睡眠模式的多样性,对于深睡、潜睡、做梦等的判断,医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单纯依靠算法来描述睡眠状态显然是不现实的。
2. 研究结果有趣但实用
在很多测试应用中,测试软件仅仅提供了测试数据,并不能给用户很好的解决方案和指导,长此以往,用户只能对测试软件说“呵呵”。
在医疗健康领域,用户清楚自己有高血压、心律不齐等问题,检测软件也能更真实地反映用户健康状况。然而,检测软件触及用户痛点的能力仅止于此,除了一份检测报告,这些应用无法告诉用户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几轮轮流使用后,检测软件逐渐在用户手机上沉寂,最终被用户抛弃、删除。
在一些脑洞大开的应用中,测量(检测)类应用“只检测不干预”的现象更为突出。这类应用更多的是以社交工具的形式存在,好友之间互相算命、测智商,在朋友圈互相调侃自己的测试结果后,便无事发生。在用户眼中,这类应用的测试结果趣味性远大于实用性。应用的火爆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3. 小心你也受到监视
使用手机去测量(检测)事物时,不可避免的会用到手机里的各种传感器,而传感器所采集到的各种数据进入互联网和云端之后,就涉及到用户隐私和安全的问题。
仿佛心照不宣,互联网巨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曝光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就连非常注重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苹果也未能幸免。除了记录用户的位置信息,一些测量(检测)音量的软件可能会无意中存储用户的讲话,用于记录和分析;使用相机功能的应用程序可能会读取用户相册中的照片……
在这些测量(检测)应用的“帮助”下,隐私泄露的形式和渠道不断扩大,一系列安全事件大大加深了用户对自身隐私的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对手机测量(检测)应用的接受程度。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