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奇网《御剑专栏》出品
近日,咪咕互娱旗下的跑步App咪咕山跑突然宣布,该产品将于2024年8月31日停止运营和服务。咪咕山跑的关闭不仅引起了众多跑步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还引起了热议。对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生存状态的担忧。例如,同样以在线跑步为目标的咕咚APP正在遭遇商业化困难。
跑道看似热闹,其实很难
事实上,企业家尝试将健身活动带入线上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到目前为止,进入者仍不少,成功者寥寥无几。即便扩展到整个在线体育赛道,被称为“运动科技第一股”的龙头品牌Keep的发展状况依然十分堪忧。
据观察,Keep虽然率先上市,但仍未走出亏损的泥潭,股价也一直在“下跌”。细分到跑步赛道,咕咚体育的处境就更难以形容了。
事实上,跑步类应用早年也经历过互联网流量红利。在2018年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之前,三大运动应用Keep、悦动圈、咕咚在众多运动健身类应用中脱颖而出,始终占据月度活跃用户前三名。
根据iiMedia排行榜(iiMedia金榜)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健康运动类应用月度活跃度排行榜”,旨在反映2022年中国健康运动类应用月度活跃度排名。其中,咕咚综合品类排名排名第五。如果细分到减肥领域,咕咚仅次于Keep,月活跃用户约为750万。
据了解,咕咚APP定位为智能运动生活平台,也是我国最早的运动APP平台之一。其背后的公司是成都乐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至2018年,咕动完成了五轮融资。然而此后,融资方面的消息就很少了。
咕咚的融资“断流”,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体育赛道的“降温”。虽然关于咕咚盈利的官方新闻和媒体报道很少。不过,从独角兽Keep的财务数据和发展现状不难得知,咕咚在商业化上也面临着困难。
原因在于,虽然咕咚、Keep等体育科技平台打着“互联网平台”的旗号,正在逐步深化软硬件融合、打通线上线下场景,但流量变现难是他们共同的困境。脸。 。
众所周知,与电商平台不同,用户的购物需求更为直接。咕咚等APP平台的用户基于跑步等低频场景,粘性较差,留存困难。因此,电商变现可以说是“一事难求”。与此同时,其硬件销售也因竞争激烈而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例如,2017年以来,Keep推出了跑步机、瑜伽垫、智能手环等健身器材及相关产品等智能硬件产品,但在电商渠道的竞争中并不具备优势。以苹果、小米、华为等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供应链上,还体现在品牌竞争力上。
咕咚对于流量变现的焦虑,从其APP平台上的各种弹窗广告就可以看出。据了解,不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咕咚平台广告过多等问题,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模式不再新鲜,平台已成为“社交货币”
虽然与Keep、月跑圈相比,咕咚提供了包括骑行、健身在内的多种运动模式。它还通过差异化定位来吸引更广泛的多项运动用户。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运动平台,其受到网友热捧的逻辑都离不开近年来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以及基于“健身”场景演化的社交场景。
而这样的场景,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咕咚跑步软件,以运动健身作为话题的时候。同事们互相交流。彼此平时都做什么运动?使用什么样的在线体育平台等社会话题也成为此类平台吸引关注的重要原因。
转化为营销语境,咕咚APP产生的社交币价值也能产生营销价值甚至社交裂变效应,从而为平台的品牌营销加分。
然而,当非刚性健身运动附加了这样的社会价值时,瓶颈也非常明显。一方面,虽然很多人申请了健身房会员,但并没有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因此,咕咚APP等平台所谓的利用数据来量化自己,其实只不过是一个伪命题。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咕咚这样的平台更大的价值在于其作为社交货币的属性。那么,相对离散、碎片化的体育数据对于用户本身的价值就非常有限,而且平台也存在瓶颈。
试想,当用户的运动数据只是用户发朋友圈、炫耀自己有多热爱运动、坚持锻炼的“筹码”时,平台花费大量的用户数据努力维持对其业务增长有一定影响。有什么意义?
另外,有很多体育类App也具备“社交货币”的属性咕咚跑步软件,因此用户不会对咕咚另眼相看,甚至产生依赖。如此一来,即便是热衷运动、通过运动社交的用户,也只能将咕咚视为一款低频运动工具。对于体育平台来说,用户留存和粘性也将注定难以提升。
事实上,咕咚的活跃用户正在大幅下降。例如,2017年8月,咕咚创始人兼CEO沉波向媒体记者透露,到8月底其注册用户将突破1亿,目前APP月活跃用户已达2000万。然而,上文提到的iiMedia金榜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其月活跃用户仅有750万,可以说腰斩了。
诚然,这与前几年线下运动场景消失、用户运动热情下降有关。不过,这也可能归咎于体育平台在商业化方面越来越同质化,甚至被调侃为“流量杂货店”。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咕咚早年设定的“自营产品业绩贡献90%以上,专注于自营产品”的目标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以2020年双十一期间为例。据当时官方数据显示,咕咚商城总订单量突破10万单,全网总销售额同比增长211.36%。但自营订单仅占总销售额的近50%。 。
可见,咕咚除了社交货币价值外,其商业价值也非常有限,未来的想象空间也严重缺乏。
广告过多常被投诉,产品质量问题频发。
2023年12月,据媒体报道,2023年下半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在投诉平台向咕咚APP投诉,称该APP广告过多,“摇一摇”广告触发跳转至第三方应用,影响用户的使用。经验。
根据社交媒体上用户的反馈,咕咚上的广告越来越多,不仅包括开屏广告,还包括各种弹窗广告。而且,不同广告的关闭按钮都被刻意“设计”得违背用户操作习惯,很容易在用户点击“关闭”时误点击该应用,从而迫使用户跳转到其他应用下载页面。对此,用户也表示不忍心被打扰。
甚至有用户坦言,如果不是咕咚平台上保存着近两年的跑步数据,他们早就卸载《逃亡》了。此外,在抖音平台上,部分用户发布的短视频也对咕咚体育的体验进行了言语诟病,甚至还包含广告轰炸、“再见,流氓软件”等刺眼文案。
,
图片来源:抖音用户@农民三拳22截图
除了因广告过多影响用户体验而被吐槽外,咕咚APP还经常陷入虚假宣传的漩涡。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开通了终身无广告服务,但平台仍然弹出内置广告,甚至无法主动取消。
同时,有消费者指出,平台上的广告内容审核不严格,各种涉嫌违法违规的广告随处可见。
众所周知,消费者对于应用中的跳转广告容忍度较低。据江苏省消保委相关工作人员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的统计,92%的消费者对此类广告感到反感。有专业人士表示,这种现象也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除了软件产品的用户体验出奇糟糕之外,咕咚还因为APP上销售的产品存在诸多问题而受到相关部门约谈。例如,2020年6月,咕咚平台因购买的样品涉及跳至第三方平台等问题被江苏省封禁,样品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比例高达43.33%,不符合宣称功能的产品比例高达43.75%。与安全委员会面谈。
而且,咕咚自营平台和联动第三方平台都存在此类问题。可见,知名度较高的咕咚为了实现商业化,采取了很多激进的运营方式,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结论
作为体育科技赛道的一员,咕咚早年就“吃掉”了互联网时代的流量红利。因此,其在用户规模和月活跃用户方面也迅速上升,目前稳居第一阵营。
然而,当在线体育热度降温、各大体育平台陷入商业困境时,咕咚的发展也因平台商业模式单一、平台广告过多而进入了用户增长和用户增长期。对用户的骚扰。业绩增长的瓶颈。可以预见,在正在运行的APP咪咕山炮等被关停的同时,真正考验咕咚可持续发展的时刻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