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生产力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脱离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特征、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到新的发展理念。新技术是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产生的、能够带来新产品、服务或者生产方法的技术。它们是先进的、颠覆性的、广泛使用且不断迭代的。
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路径。特别是近年来,绿色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健康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成熟,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凸显。新技术在工业应用层面形成了一系列生产工艺、制造模式、生产手段、生产工具,成为推动新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般来说,新技术与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新技术为提高新生产力提供工具和手段,新生产力的提高又促进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两者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新生产力和新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两大引擎。它们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等在《赋能新生产力——科技创新助手高质量发展》一书中指出,新技术突破是主要路径推动培育新生产力,详细列出了加快新兴技术识别和培育的具体思路。
推动我国新兴技术突破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推动新兴技术突破方面还存在问题和短板。
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点领域“卡壳”现象依然存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路径。国内企业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严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进一步落后”的困境,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卡壳”现象明显。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我国在高精度科学实验仪器、分离系统耗材、核心菌种等领域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大分子药物国内市场占有率生产设备、原料培养基等设备不足20%。在电子信息领域,ARM(电子产品处理器架构)、Linux开源系统、RSA(非对称加密算法)、Wintel系统(微软与英特尔联合开发)等底层技术仍掌握在国外领先者手中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我国整车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汽车级芯片、车载传感器等核心软硬件技术仍高度依赖进口和汽车操作系统。其中,汽车级芯片自给率不足10%。
二是创新体系整体效率不高,科技创新生态有待改善。当前,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率不高,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尚未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整合不够。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的评价机制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需求不匹配。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虽然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2022年达到1.55%,但仍低于发达国家2.5%至4%的平均水平。从国家相关部门到地方政府,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为支撑的制造业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但创新载体的功能定位缺乏统筹规划。与创新资源难以形成协同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科技投入仍存在结构性短板。我国科技总投入仍然较低。 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为2.54%,而美国同期投资强度为3.5%。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虽然近年来有所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为6.57%,距离国家“十四五”8%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投资结构不合理,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不高,财政科技投入中研发和基础研究的投入较低。在基础研究项目的财政支持方面,持续稳定的支持不足。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保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第四,国际创新环境日益严峻,美国和西方越来越多地采取打压和围堵措施。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科技进步采取“小院高墙”策略,出台封锁科技交流、实体清单、出口管制、限制等一系列措施。投资并购等领域合作,使中美科技合作基础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美国2018年推出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强化了出口管制权力,试图通过重塑技术和数据方面的全球合作规则来遏制我国科技发展。又比如,针对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创新,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提高了限制先进制程技术出口的门槛,其中包括扩大对先进人工智能的出口限制芯片,限制中国获得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并限制新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加入。实体清单从三个方面扩大了对我国的限制范围。
面对内外压力,我国加快新兴技术的认定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新兴技术的识别标准和流程
“新兴”代表着科技创新的趋势和方向,新兴技术的诞生代表着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引领全球经济、产业、社会发展。为把握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尽早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开展新兴技术认定工作,抢占技术发展的机遇和制高点。早在2011年,美国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就部署了“科技趋势理解与预测”(FUSE)项目,旨在通过挖掘各个新兴领域的文献信息,发现技术发展模式、规律和发展拐点。 ; 2013年,欧盟启动“未来和新兴技术计划”(FET)项目,提出建立一套框架模型来评估、评价和监测新兴主题; 2021年,我国发布“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化生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因此,加强新兴技术预测识别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兴技术识别理论、方法和识别体系,对于尽早把握世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及时、准确地捕捉和识别技术发展机会。意义。
1、新兴技术的主要特点
新兴技术一词来源于英文“emerging technology”,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2000年出版的《沃顿论新兴技术管理》中对此的定义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创新,有潜力建立一个新的领域。行业或改造现有行业。 a 该定义强调新兴技术的创新性质。同时,全球基础设施/标准工作组将新兴技术定义为可以成功实施但尚未成熟到足以广泛使用的技术。
学者们围绕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从不同层面对新兴技术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罗托洛从知识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兴技术概念,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等,提出了新兴技术的五个特征,即新颖性、成长性、连贯性。 、影响和不确定性。 c 其中,新颖性代表新兴技术不仅源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新应用而产生;较快的增长代表新兴技术的参与者(如科学家、大学、企业、用户等)数量、政府/私人投资、知识产出(如专着、专利)、产品和服务等正在发生变化和快速增长;一致性意味着新兴技术能够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包括对技术、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不确定性是指新兴技术所需的科学基础及其运行的市场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具体包括技术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和竞争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新兴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创新,在发展初期具有较高的新颖性、发展相对较快,技术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变得连贯,不确定性减弱,并在发展后期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2、新兴技术识别标准
新兴技术识别指标的全面性、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决定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实现性。目前,各行各业对于新兴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识别维度也因研究者的视角和理解而异。总体而言,新颖性、不确定性、影响力等是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可的指标,且识别指标正在不断扩展和丰富。我们根据罗托洛给出的新颖性、成长性、连贯性、影响力和不确定性五个特征维度,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识别指标和判断方法。
具体来说,关于新颖性特征,主要包括某个技术主题或术语产生的时间等指标,代表一项新技术诞生的早晚;对于增长特征,主要包括技术主题、术语数量、专利数量等指标。通过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来识别新技术的萌芽情况。关于连续性特征,主要通过术语、主题或集群的持续时间等指标来识别,代表新技术发展的连续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多长的持续时间才可以被认为具有相干特性,研究人员尚未达成统一的结论;对于影响力特征,主要从技术影响力的角度来判断,包括引用次数、作者数量等。对于不确定性特征,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竞争不确定性,主要根据诸如如网络中心性、知识网络社区以及强弱连接数量的平均变化率。
3.新兴技术识别流程和方法
新兴技术识别是对现有技术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并采用一定的流程和方法来确定哪些技术是新兴技术的过程。目前,新兴技术的认定尚无公认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分类方法,对新兴技术的识别过程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新兴技术识别基本包括数据来源、识别路径、识别指标、有效性验证四个层面的关键任务。
首先,新兴技术识别数据源。数据源是识别新兴技术的核心信息源。数据源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识别工作中应采用的指标和模型,并且由于数据源的不同特性,与获取的信息维度直接相关。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信息挖掘技术的不断突破,数据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论文、专利数据、科技领域规划政策、自然基金项目、社交媒体等数据,以及各种数据源的交叉组合。各种数据源的优缺点比较见表5-2。
第二是确定新兴技术的路径。在新兴技术识别过程中,技术识别的粒度是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技术构成的知识单元层次,某一领域的技术由许多不同的技术主题组成,而较低层次又可以由若干技术术语进一步细分。随着新兴技术鉴定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鉴定单元已从技术主题下降到技术术语的微观层面。根据技术单元的识别顺序,现有的识别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条路径。一是基于主题的新兴技术识别,即通过识别指标构建条件来识别符合指数要求的技术主题,然后进一步分析构成技术主题的技术术语。该路径主要包括专家方法、顺序网络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等。二是基于术语的新兴技术识别,即通过识别具有新兴特征的技术术语,然后进一步对新兴技术所代表的技术主题进行分类。条款。该路径主要包括词频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等,两种识别路径的特点和优势详见表5-3。
三是新兴技术识别指标。指标设计是识别过程的核心。指标的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决定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可预测性和可实现性。
四是验证新兴技术识别的有效性。鉴定结果的有效性验证很容易被学者忽视,也是各种新兴技术鉴定方法面临的共同问题。现有研究中,新兴技术的有效性验证方法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专家验证法、现实验证法、比较验证法和指标验证法。各种方法的比较详见表5-4。
新兴技术培育策略
1.新兴技术方向的识别
新兴技术通过优化、改进甚至颠覆、重构现有技术,对现有产业结构、产业格局和形势产生巨大影响,并进一步培育新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的关键环节、模型功能、评价原则,建立新兴技术培育的模型框架。新兴技术供应链需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任务选择机制,突出问题导向、产业导向、需求导向。新兴技术转化需要发挥有前途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作用,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新兴技术应用需要强化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充分利用首套、首批等政府采购政策措施,促进国货国产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早期市场,加快新技术产业化应用迭代。 。
新兴技术方向识别 新兴技术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前瞻性。在新兴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还要预测未来产业需求,抢占“无人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时,还要具备在各个工业领域的应用能力。满足一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长期价值。此外,以颠覆性、破坏性的新兴技术作为革命力量,往往会颠覆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营体系。例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火箭一级回收、整流罩回收、模块化组装和可重复使用等世界领先的新兴技术,并成功实现了“猎鹰9号”的回收“火箭。对商业航天行业及相关龙头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看到的是,在找准新兴技术的方向和需求的过程中,既要警惕方向性错误,也要注意避免技术先进国家为稳定技术壁垒而实施的战略诱惑和误导。新兴技术的识别指标、流程和方法前面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重复。
2.新兴技术组织管理
新兴技术呈现出交叉性、集成性、离散性、跨越性的特点。其创新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线性、链式模式,而是逐步演变为依托学术界和产业界、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单一的创新力量和资源很难取得突破。要调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研发力量,加强协作,最大限度发挥各主体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效率协调,从而减少新兴技术发展的影响。风险。
一是创新科技计划协同管理模式。新兴技术具有高度创新性。传统科技计划管理中,管理者权力有限,重要事项依靠集体决议,导致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冗长,难以满足新兴技术时效性、快速迭代的管理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新兴技术创新较多,但转化难度较大。产业界更加注重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忽视技术基础性和原始性研究的投入,导致产学研之间技术转移困难,影响新兴技术创新效率。因此,迫切需要龙头企业带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学会、中介机构组成创新联合体,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合作、共享、转让以新兴技术突破为目标,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创新科技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新兴技术研发难度大、动态多变,需要动态的管理模式。根据科技任务重点和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在新兴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科技项目的管理方法和重点,确保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既可以避免因过度干预而错失新兴技术创新的机会,又可以防止因管理过于宽松而出现投机行为。同时,还需要并行建立不同技术的新兴技术的竞争和退出机制,避免在错误的技术路线上资源投入过多、部署时间过长,从而延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期。 。
3、新兴技术示范应用
新兴技术产业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由于新兴技术领先于现有市场,因此在技术成熟之前一般不存在成熟的市场需求。能否快速被市场接受,关系到技术创新的成败。因此,创造有效的技术市场需求是新兴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例如,政府采取加大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政府采购力度、科技研发项目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为新兴技术向产业转化提供市场应用场景等措施,加速迭代。技术产业化应用。探索构建新兴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培育发展示范机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推广新兴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新兴技术的路线和前景尚不明确,从理论孵化阶段到产业规模应用阶段的阻力比一般技术创新要大。要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积极布局关键技术示范。推动颠覆性技术应用领域。例如,先行先试区对未来产业创新与应用的前瞻性布局,可以统筹推进技术、主体、业态、组织、政策的融合创新,提高科技资源效率。配置,推动科研、科教、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4.新兴产业评价模型
新兴技术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呈现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亟待制定注重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理念。一是形成容错机制,营造活跃的创新环境。因路线选择等不可控因素导致技术创新未能实现既定目标的,科研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照顾。但对于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或学术不端行为导致的研究失败,要严肃追究责任,营造敢于挑战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是推动形成以同行评审为主的评审方式。新兴技术因其前瞻性和颠覆性,其知识范围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聘请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参加技术评审会议,有助于丰富技术评审的多样性;项目申报者与评审专家形成多轮沟通 优秀支持的评审模式,通过不断的交流,孵化出颠覆性、前瞻性的创新项目。三是优化评价标准。立项审查的重点应当是研究项目的基础是否充分、技术研判是否合理、技术目标的颠覆性有多大。参照国外同类项目的项目评价和项目经理淘汰机制,建立平行、公开、透明的多条新兴技术路线的技术竞争和退出机制。
【新书推荐】
撰文:丁明雷、秦政、石敏杰
2024 年 10 月
中信出版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新的质量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率质量,在该质量中,创新发挥了领导作用,并且与新的开发概念一致。以科学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要素,以加速新生产力的形成,其中包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进化逻辑以及大国之间游戏的基本逻辑。
“增强新生产力:科学和技术创新促进了高质量的发展”揭示了科学和技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科学和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生产力的独特特征是创新。根据当前的状况,我们必须通过改革来促进生产因素的创新分配,并加速创造新的动力和新的发展优势。我们需要坚持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主要的生产力,人才是主要资源,创新是主要的驱动力,我们需要依靠高级科学技术来成为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要素加速新生产力的发展。面对未来,我们必须专注于中国风格的现代化的要求,优化主要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机制,协调和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和技术创新力量和因素以及因素以及因素以及因素,以及人才团队的系统化,建立和协调,并利用中国文化作为基础,以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善良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