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10 月新机主打长焦升级,小米 15、OPPO Find X8 等你选

作者:软荐小编      2024-11-01 09:02:09     79

大家有没有发现,10月份的这波新机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无论是标准版还是Pro版,几乎都主打“长焦升级”。

与昨晚发布的小米15系列一样,Pro版本直接采用了上一代Ultra定位才有的50像素、5倍光变IMX858潜望式长焦。

比vivo X200系列更领先的是,Pro版本采用了之前Ultra版本才有的200兆像素、3.7倍光变的HP9潜望式长焦。

而OPPO Find X8 Pro则配备了3倍光变潜望式长焦镜头和6倍光变潜望式长焦镜头,帮助消费者享受双潜望式长焦镜头的乐趣。

(来源:vivo)

至于那些机身纤薄紧凑的机型呢?

别告诉我,这次小米15和OPPO Find X8也都配备了完全可用的直立长焦,还有vivo焦。

有趣的是,即便如此,这些新旗舰手机在长焦方面似乎也没有更多的优势。

回望2024年,真沃剑另辟蹊径,让OV64B大底潜望镜跌至2000元价位区间;曾经被称为最大潜望式长焦镜头的IMX890,现在可以轻松分散,专注于性价比。对于子品牌。

当当年搜搜青睐的潜望式长焦镜头今年甚至可以搬到标准版,甚至搬到中端手机时,你就知道国内手机市场有多大了。

(图片来源:真我)

哎,有些帅哥这个时候可能会迷茫。

在这种情况下,新旗舰产品将如何凸显自己的优势呢?

不要问,只要问,就有“AI”。

没错,不仅仅是超大像杯,可以说今年年底的这批旗舰手机将采用基于大AI模型的超分辨率算法,提升高倍照片的分辨率。

处于风口浪尖的我们,或许正在见证AI影像时代的到来。

AI彻底释放长焦潜力

在我心目中,他是第一个将大型AI模型融入图像的人——

应该是小米。

今年年初的小米14至尊纪念版发布会上,卢伟冰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强调这款超大旗舰机的成像能力,该机拥有四颗全焦段徕卡光学大光圈摄像头,还有作为全球首个“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AISP”。

(来源:小米)

据卢伟冰当时透露,AISP不仅可以通过算法优化,让画面在明暗、景深、色彩等方面更加美观层次感;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应用于30倍或更高的光学变焦场景。 ,直接利用AIGC技术重绘图像,使远处的物体瞬间从粗糙的像素中清晰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AI长焦。

具体原理其实还是很容易理解的。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这是一种通过分析大量的数字材料生成新颖的文本、图像、音乐和软件,然后跟踪关键词/提示信息的方法。生成全新内容的能力。

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原来相对模糊的长焦照片的基础上,让AI在不改变照片整体感觉的情况下,补充图像中缺失的细节,可以让照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保持真实性。当然,理论上,用户也能更好地欣赏放大后的细节。

具体作用是什么...

这么说吧,我手里的小米14只有一颗3倍光学变焦镜头。

如果你从高处随意拍一下公园的照片,可以看到远处的红旗和更远的公园名字基本看不到。

(来源:雷科技)

那么这就是不换手机直接变焦到30倍,自动启动大模长焦算法后的效果。

(来源:雷科技)

由于机身原有的长焦镜头素质较低,很难提供大模型的清晰图像。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模型修复后的叶片、窗户和红旗细节,以及更远处的公园名称。也是畅通无阻的。

虽然应用感觉有些厚重,但虚化效果却比之前强了很多。

或许正因为如此,后来各厂家纷纷效仿。在X100S和X200系列上,vivo利用AI大模型学习超过10亿物体数据,然后与AI多帧高像素算法相结合,实现远距离场景的高清拍摄; OPPO Find X8系列直接主推AI千里长焦,从20倍变焦到120倍时,将采用全新的AI计算方式,大幅提升基础分辨率和细节表现。

通过图像的AI升级,手机拍摄的照片确实变得更加清晰。

手机图像增强是“螺丝壳里的道场”

作为旗舰手机的核心卖点之一,影像硬件配置一直是各厂商竞争的焦点。我想没有多少读者会反对这一点。

过去十几年,手机影像硬件配置的演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体积传感器,不断追求更大的主摄传感器,直到一英寸传感器成为高端影像手机的标配。

第二部分是滚动镜头的数量,从传统的基础后置单摄,到追求场景适应极致的多摄组合。直到近几年才确定了“主摄-长焦-超广角”的基本组合。

第三部分是滚动透镜的焦距。确定了基本组合后,厂商自然会把注意力转向扩大镜头的焦距范围,从超广角到长焦,进而实现5倍甚至更多的潜望式长焦。拍摄时同时添加2X、3X等中焦距镜头,实现光学焦距接力。

(来源:OPPO)

当然,我也不难理解厂商为何孜孜不倦地追求影像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是拍出好照片的基础。只有更强的硬件,才会有更好的画质、更高的进光量、更丰富的细节。

问题出在手机的物理形态上。

用户对手机的便携性、手感、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制造商需要想办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更大的电池和更多的组件,以实现更丰富的功能(例如卫星通信)。 ),用户不断抱怨的“堆料”其实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技术活儿,堪称“螺丝壳里的道场”。

这也让手机图像的提升变得更加困难。

受限于机身内部空间,手机的长焦镜头注定无法无脑使用,因为摄像头模组的厚度有一个不影响握持感的“上限”。

vivo X200 Ultra搭载的蔡司2亿APO长焦镜头基本上已经是手机所能容纳的上限了。

然而,长焦本质上就是长焦和压缩构图空间的需要。 3.7倍光学变焦显然不足以满足摄影爱好者的需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到了2024年的时候,各个厂商都针对长焦推出了一套新的AI长焦算法,让手机不至于让硬件超载,而是更大程度的释放现有硬件的威力。

与AI合作无疑是现在乃至未来移动计算摄影的主流方向。

好的AI长焦关键在于降低AI感

上面我们也讲了很多AI长焦的优点。

至此,我想细心的小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难道这个所谓的AI长焦就没有任何缺点吗?”

哈哈,绝对不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新手也不是很挑剔,但至少在小绿皮书上,有很多资深摄影师明确站出来反对厂商的做法——

“AI计算出的细节已经不真实了,这还算摄影吗?”

嗯……看来是对的。

看过我们锐泰vivo X200系列评测的读者应该知道,这种AI长焦算法的优点和缺点其实是相当明显的。

当长焦倍率过高时,该算法可以对画质严重恶化的原始图片添加清晰的纹理线条并减少噪点。

看起来顺眼,但是从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小雷将倍数提高到20倍时,灯塔上的所有纹理都是由AI在后期处理中重建的。确实有一种难以形容的诡异。感觉。

(来源:雷科技)

另外,就像AI绘画无法处理文字和手部细节一样。

现在的AI长焦在处理远处人脸细节以及拍摄字体的各种场景时非常容易模糊。高倍变焦下,本该横竖的字体都经过超分辨率算法处理。 ,甚至可能变得别扭、难以区分。

更何况,还直接露出了嘴。

(来源:雷科技)

只能说,指望AI来填补镜头中无法捕捉到的细节是不现实的。

不过,相信随着大模型的进步和手机ISP算力的提升,AI算法会越来越成熟。这也是内部空间有限的手机应该发展的方向。

随着经验的积累,手机对于算法是否参与会变得更加敏感,这应该能够尽可能减少用户感受到恐怖谷效应的情况。

至于那些反对AI长焦的人……

我只能说,随着大型机型的发展,未来手机上运用的AI功能只会越来越多。建议我们紧跟这个时代的潮流。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