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钱玉娟曾经将明年的旗舰新机寄托在当年11月份发布的手机厂商身上,今年他们集体加速了计划。整个10月份,近10款新旗舰手机上市。 10月31日,一加13发布。
当晚,一加中国总裁李杰提到,今年是一加回归OPPO的第三个年头。此前两年,一加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一倍多。今年国内销量与去年接近持平。目前的策略是“稳、稳”。
销量持续攀升的一加,其规模并入OPPO,却未能改变OPPO连续几个季度负增长的现实。两大分析机构Canalys和IDC对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监测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OPPO(含一加)在市场份额和出货量方面跌出了前五,仅排名第六。
这不禁引发关于OPPO品牌流失的讨论。毕竟Canalys报告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4%,达到6910万部。整体市场向好,vivo因增长而上涨。位居榜首的是华为的份额飙升。 Canalys认为,vivo中端新品的发布稳定了线下渠道的销量,而华为则通过积极的渠道策略维持了旗舰产品的销量。
除了外部品牌竞争加剧的因素外,OPPO内部是否也存在战略变化正在改变其行业排名?
战略转向人工智能
OPPO Find发布后
集中全公司资源做AI,是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今年2月提出的要求。陈明永认为,2024年将是AI手机元年。手机产业已进入第三阶段。 OPPO应该引领和普及AI手机。在建立AI中心的同时,将加速资源的集中。
陈明永通过内部信宣布了OPPO的战略调整。作为一个不喜欢公开露面的人,陈明永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21年11月。每年11月,OPPO都会举办未来技术发布会。三年前,陈明永在发布会上宣布,一加品牌正式回归OPPO。此外,他还发布了OPPO首款自研芯片Mariana MariSiliconX,由哲酷这个数千人的团队组成。
做自研芯片,与2020年陈明永提出的“3+N+X”技术跨越战略有关。“3”是指硬件、软件、服务三大基础技术; “N”是OPPO长期能力中心,包括AI、安全隐私、多媒体、互联等; “X”指的是OPPO的差异化技术,包括闪充、影像技术、AR等。
在陈明永看来,OPPO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很多努力要到5-6年后才能见效,而芯片是OPPO想要打造的底层硬件核心技术。同时,OPPO还开发了智能眼镜,这是一款基于尖端AR技术的可穿戴硬件产品。
但上述以战略为主导的创新业务近两年都发生了巨大的调整。
2023年中,哲酷关停,OPPO芯片研发终止。今年年初,OPPO研究院旗下的XR业务线也暂停了。
一位OPPO内部人士透露,与哲库倒闭时发生的大规模裁员不同,OPPO暂停了向AI方向发力后。这批人员可能会进行AI设备、机器人等项目的研发。
为手机厂商提供物料的上游供应商,往往会从需求规模来感知各个手机厂商的实际发展情况。该供应商透露,OPPO在数据中心建设上的投入比其他手机厂商更多,这也增加了其对服务器接口材料的需求。
在公开押注AI之前,OPPO就已经打好“基础”,在全球部署云计算中心和自有服务器,还在东莞建设了首个算力中心。经济观察报获悉,OPPO还基于数据中心打造了自有的晶心智能云,使其系列新品手机产品的底层软件和Color OS系统实现AI通话和计算分发,让用户轻松实现数据云端存储。 。
“(OPPO)自建算力中心可以进一步降低AI计算成本。”一位与OPPO云模型合作的厂商告诉记者,OPPO已经独立训练了大型终端侧晶心模型。模型训练的成本极其高昂,以后的每一次函数调用都会涉及成本。
以OPPO用户日常使用的AI消除功能为例。目前AI模式在移动端带来的改变,不仅无法让用户在摄影场景中拥有一定的AI体验,也难以产生一定的市场影响。上述机型厂商认为,以OPPO为代表的手机厂商并不一定要自下而上地投入大机型自研。
OPPO在年初迅速转向AI,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去年,当刘作虎被问及人工智能相关话题时,他总是说,“等一下,我们给你看一下。”一年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OPPO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产品变得“果香”
在推动手机AI方面,OPPO今年年初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在高端旗舰Find X7系列上,有很多AI卖点,比如AI去图、AI通话汇总、AI助手等,但这些功能体验不同于智慧、智能等宣传词的组合。大车型并没有直接引发消费者的换机热情。
“股市依靠新产品来推动出货量。”一位接近OPPO管理层的人士表示,OPPO第三季度大多在清货,市场上缺乏新品。在Find X8系列发布之前,在OPPO的渠道市场中,高端档位一直以高端为主,年初的Find X7系列和年底的Find N3系列大折叠屏手机支撑着去年的。
谈及上述两款高端系列旗舰手机,一位来自中原地区的OPPO渠道经销商评价“产品不好”。他认为,问题具体体现在设计层面。比如摄像头的偏置设计不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模型过于厚重等。
陈明永和刘作虎都一直强调OPPO在产品设计中所坚持的美学理念。上述渠道商也表示理解,手机产品必须经过专门设计,才能追求差异化。另外,在手机厂商集体推出卷轴影像成像系统之后,OPPO和哈卡开始注重摄影中光影的结合。 “这和手机芯片、软件系统等一样,有很多专业参数,但不是消费者关心的。”他发现,人们换手机的需求往往很简单:照片是否好看、使用是否流畅。
徐凌是OPPO的忠实用户,对品牌的产品力尤为认可。她已经使用Find X5两年半了,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售后问题。
2024年初Find X7系列发布时,5999元起的售价实在太高,让原本打算换手机的徐陵放弃了。观望期间,这款手机的价格不断暴跌,她最终以比上市价低了2000多元的价格买下了它。
“(OPPO)新品价格突破只需要三到五天的时间。”河北省一家OPPO专卖店负责人表示,与华为高端旗舰Mate系列不同,新品发布后,产品价格可以长期维持,甚至销量不错。该机型的价格将上涨近千元,OPPO的新品几乎没有溢价。
虽然高端Find Big暴跌已经成为常态。比如,2023年3月推出不到半年,Find的市场价格就降价超过600元。
据上述接近OPPO管理层的人士透露,第三季度,除了清理库存外,OPPO还大规模出货千元价位的A3系列,在中低端性价比较高。低端市场。
“OPPO今年A系列的备货量是上一代的几倍。”这位接近OPPO管理层的人士告诉记者,中端手机的价格足以吸引用户。 “规模扩大后,会比卖高端手机更赚钱。 ”。
虽然刘作虎表示OPPO不打价格战,但想要占领中端市场,价格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武器。谈到在高端市场与苹果、三星等竞争,刘作虎觉得OPPO的底气在于其产品擅长人像。
“从拍照按钮到高清Live图片,OPPO Find X8系列看起来更加‘果味’。”徐凌看到,不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戏称Find X8系列为“OPhone”。
对于软硬件与苹果iPhone的“相似之处”,刘作虎直言OPPO想要转化苹果用户。在他的设想中,OPPO的Find X8系列或许会给苹果用户带来另一种选择。
苹果的iPhone用户基数庞大,现有用户也非常多,这对于任何Android品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此前OPPO Find X6和Find X7系列的销售过程中,都是从苹果开始的。转化的用户。刘作虎并不关心以往的转化数据。他现在更关心有多少用户会购买最新的高端旗舰手机Find X8。
“Find X8系列解决了过去的所有问题,而且也更薄。”上述来自中原地区的OPPO渠道商也看好Find X8系列将为OPPO第四季度出货量带来的变化。
渠道规模缩小
手机厂商系列产品的出货规模很大程度上与渠道策略有关。
各分析机构对比各品牌厂商在中国市场的出货份额,跌至第六位的OPPO仅落后前面几十万台。下游渠道比例略有调整,排名可能会出现洗牌。
不管外界对OPPO数据的负面看法如何,上述河北OPPO专卖店负责人并没有感受到OPPO渠道方有任何负面反应。
该店负责人是当地的二线渠道商,他总结道,OPPO对渠道方更加温和友好,而华为、荣耀、小米等手机品牌则明显不同。他们以品牌专卖店和购物中心作为主战场。
前面提到的OPPO中原渠道商也曾为其他手机品牌做过渠道。他亲身体会到,如果大部分渠道商专营华为、荣耀、小米,他们将要承受拿货和盈利的双重压力。当然,利润问题是所有渠道都要考虑的。在利润率设定上,OPPO不会向渠道方施加压力。 “对省包、省代理等经销商旗下专卖店的支持力度比其他公司更强。但目前,OPPO仍然无法改变的问题是:渠道商获得的实际利润不高,削弱了下游渠道的积极性。
OPPO和vivo起源于步步高电子。这意味着,两大品牌成立并开始研发手机后,其线下渠道发展路径较为传统,依靠遍布众多下沉市场的大大小小的专卖店的毛细血管。但就下游渠道门店规模而言,OPPO目前弱于华为、荣耀、小米。随着一些渠道商不再建设综合店甚至逐渐撤掉,OPPO的战场规模正在缩小。
为了抵御渠道萎缩的风险,上述河北省OPPO专卖店负责人表示,在渠道方面,OPPO不仅会铺开自有导购、促销产品和物料,还会刺激代理经销商和专卖店的积极性。店员奖金、返利等机制频频推出。不过,由于OPPO无法保证为渠道经销商提供的利润,因此大多数代理商自然会与OPPO合作。 “销售一般来自OPPO的导购,渠道商往往会索取佣金和返利。达到销售的基本目标。”
今年9月底,OPPO中国区总裁刘波也明确表示,线下销量大幅萎缩。对此,OPPO将更加关注核心门店,尤其是年轻人聚集的城市商场、公园等。 OPPO的零售渠道将针对这些门店。方向的改变。
据上述接近OPPO管理层的人士透露,多年未在公开场合露面的陈明永,在发出引导公司转向AI的内部信后,已于今年上半年“出柜”。今年年初。他不仅实际运营OPPO,还会亲自调研渠道,与核心省级代理商、省级分包商进行沟通。
每年11月举办的OPPO未来科技大会即将到来。陈明永是否会出现、OPPO将在发布会上释放多少想象空间、新技术能否帮助其打开消费市场等都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