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特斯拉中国宣布旗下明星车型Model Y限时优惠,即日起至12月31日,消费者购买Model Y后驱版和长续航全驱版可享受尾款版本。即刻优惠1万元,还可叠加五年零息贷款理财政策。
这也意味着Model Y后驱版的总价仅为23.99万元,不到24万元。首付7.99万元后,每月还款额约为2667元。
销售额下降
针对此次降价,业内普遍猜测新款Model Y可能会清库存。
公开信息显示,特斯拉Model Y已经上市近5年,从未更新过。今年以来,频频传出名为“Juniper”的全新特斯拉Model Y可能将于明年一季度上市的消息。届时,新车将在大灯、内饰、电池等方面发生变化,国产版还将推出6座和7座版本。但截至今日,上述消息均未得到官方证实。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中国相关人士解释称,此次降价与换车无关。 “特斯拉的改款其实重点是OTA,Model Y这两年更新了上百个功能。”
相关人士还表示,本次降价主要与冲刺2024年全年销售目标有关。
除了在中国降价,特斯拉还在美国和欧洲推出优惠购车政策。其中,在美国,年底前购买Model Y的车主可享受三个月免费增压和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优惠政策;在欧洲,年底前购买Model Y的车主可以享受一年的免费增压服务等。
早在今年年初,特斯拉就预测2024年销量增速将大幅放缓,并大幅低于2023年。当时,市场一片哗然,因为这一预测与年均增速形成鲜明对比往年的增长率接近50%。
正如特斯拉预测的那样,其今年的销量面临考验。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累计交付电动汽车129.4万辆,同比下降2.3%。其中,仅第三季度交付量实现同比增长。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销量分别为38.7万辆和4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8.5%和4.8%。
在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上,CEO马斯克再次表示,今年的汽车交付目标是实现较去年181万辆小幅增长,明年有可能增长20%至30%。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需要在第四季度交付至少51.6万辆电动汽车,月均交付量需要达到17.2万辆。但今年前三季度,其月均交付量仅为14.77万辆;去年同期,其季度销量仅为48.5万辆。
按照这样的速度,特斯拉将很难实现“年销量小幅增长”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的降价意图明显。
被狼群包围
在一向强势的新能源市场,特斯拉今年的表现也略显疲软。
前三季度,特斯拉在华销量46.06万辆,同比增长6.2%。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Model Y国内累计销量突破37.3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华销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同时,这一成绩也是特斯拉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取得的。今年,特斯拉中国至少开展了五轮优惠活动。
1月份,特斯拉中国调整了Model 3/Y后驱版和长续航版的价格,降价幅度为6500元至15500元;
次月,宣布限时优惠,指定车型Model Y现金优惠8000元;
3月,该公司宣布提供最高3.36万元的限时购车优惠;
4月份,特斯拉将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所有Model Y、Model S和Model X车型降价1.4万元;
7月,推出Model 3、Model Y等多项购车优惠,其中包括“五年0利息”。
中国优惠政策频频出台的背后,是特斯拉的悲观处境。
除了公司内部的销售压力外,当前的中国市场可谓“狼群包围”,多家国内自主品牌正在奋力挑战。
“全球畅销”的Model Y,被众多国内造车新势力直接瞄准为对手。
仅今年“金九银十”期间,不少品牌就推出了号称“与Model Y竞争”、“Model Y可以退出市场”的车型,包括乐多L60、极氪7X、智捷R7等、艾维塔07、揽图智音、新智极LS6等
其中,多款新车型凭借清晰的市场定位、出色的“黑科技”和强劲的性价比,迅速吸引了市场的关注。市场数据显示,10月份,极氪7X销量突破万辆,乐多销量突破4000辆……上述车型良好的市场表现,也对特斯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9月销量为4.74万辆,次月降至3.68万辆,减少数万辆。
事实上,随着年底的临近,各大车企都在竭尽全力冲击销量,新一轮的“价格战”已经打响。
“双十一”来临之前,不少车企纷纷推出大促销,推出年度最大优惠政策。
如吉氪宣布,11月期间购买,全系列最高可享受11万元立减。同时还可以享受0首付、0利息的优惠政策;上汽集团拥有13个品牌、数百种车型。参加“双十一优惠”的模特。其中,上汽通用汽车针对多款车型推出“限时限价”活动,单车最高优惠12万元……在这场“价格战”的压力下,如果特斯拉不表现出“价格诚意”,其年底销量将难以增长。
不过,从市场反馈来看,特斯拉的“限时降价”也引发了不少老车主的不满。
不少近期车主表示自己被“背后捅了一刀”,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维权声明,称自己的新车交付后不久,特斯拉突然宣布降价1万元。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还有人说,特斯拉已经从几年前的“暴发户”跌落到与国产品牌平起平坐的地步。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