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互联网广告的混乱局面
广告在互联网平台上无处不在。它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利器”,但往往会带来不好的体验。而且,随着互联网广告的流通场景越来越多样化,“新特征”也显现出来,如“随机中断、随机推送、随机导流、随机推广、随机触发”等问题,需要更全面的审视并由平台审核。更严格的治理。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破除互联网广告乱象》系列调查报告,共同推动平台广告更加合规、健康。
第四期测试了100个应用程序,以解释关闭个性化广告有多困难。
我不小心点击了一个财务管理课程的广告,该应用程序首页的所有广告都是类似的推荐;我在App上搜索家装信息,不断被推送家装广告……个性化广告让很多用户烦恼。在去年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下,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个性化广告关闭功能。但与此同时,“关闭按钮隐藏较深”、“关闭功能‘失灵’”等质疑并未消除。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拆解互联网广告乱象》系列调查报告,选取视频、社交、资讯等13个领域的100款APP作为样本,对其个性化广告关闭功能的效果进行体验评估。
结果发现,近90%的样本应用设置了个性化推荐关闭选项,但近40%的样本应用需要5个或更多步骤才能成功“到达”关闭按钮,有的甚至需要7到9次点击;而一些应用程序,疑似即使在关闭后,仍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推荐同类型的广告。
无法关闭:许多应用程序没有关闭按钮
在100个示例应用程序中,有十多个应用程序没有提供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选项。其中,部分App虽然在《隐私政策》中提及将提供个性化广告服务,但并未按要求设置开启/关闭功能。例如,少儿歌多多(针对苹果手机)提到会“提供与你更相关的广告,替换常用的广告广告”,但实际上并没有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推荐切换按钮;一些应用程序明确指引《隐私政策》中给出了如何遵循的指引,例如九九浏览器(小米手机Android版)的《隐私政策》中提到“如果用户不希望收到个性化的信息”。广告服务时,他们可以“在设置中关闭管理”并给予指导。但根据引导,App内相应位置并没有提供关闭按钮。华为手机浏览器(例如荣耀V20设备)也存在类似问题。
尽管另外 30% 的示例应用程序提供了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选项,但广告和内容推荐混合在一起。在这种设置下,用户无法独立关闭内容或广告的个性化推荐,也很难实现个性化广告的选择权。 。例如,Bobo视频的个性化推荐规则提到,关闭后,用户将无法收到平台推送的“更适合您的特定功能、服务或商业广告”,但也无法收到“您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对于此类情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欣表示,企业在保障用户退出权的同时,可以探索一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关闭方式选项设计。
*Bobo视频个性化推荐关闭页面
步骤很多:如果您有应用程序,则需要 9 个步骤才能关闭个性化广告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选项。
如何定义“便利”?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中心评价实验室副主任何彦哲指出,参考《App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认定方法》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在四级目录中设置个性化广告的关闭按钮。也就是说,打开App进入主界面后,就可以“点击4次以内关闭个性化广告”为标准。
南都记者评测发现,样本应用中,近60款提供了单独的个性化广告关闭按钮,其中39款需要点击5次以上才能成功关闭个性化广告功能,有的甚至需要点击7至9次。关闭。例如,在电商应用中,用户需要进入八级目录才能看到个性化广告的关闭按钮,即“个人中心-设置-常见问题解答-个性化推荐和广告-个性化广告管理-如何设置”上“个性化广告-进入设置我的个性化广告-禁用所有兴趣标签”,同样需要在微博、知乎等应用中点击6次。
隐藏很深:多个关闭按钮很难找到
隐藏得很深的关闭按钮和关闭的“许多步骤”在个性化广告中也很常见。在本次评测中,超过70%的平台在“隐私设置”中都有关闭个性化广告的选项,但也有一些平台很难找到关闭个性化广告的选项。
例如去手机视频广告的软件,有一个App,在设置中“关于**”的平台介绍目录下隐藏了该按钮;再比如番茄听,放在“设置-关于番茄-了解和管理广告推送”; Bobo Video的相应选项在用户主页左侧边栏的“应用声明”中设置;有些应用程序将此按钮隐藏在设置目录的“常规”栏中,例如美图秀秀等。
“这实际上反映了现行算法治理相关法规在执行上的挑战。”张欣说。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要求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算法推荐服务选项,但很多企业仍然未能很好地落实。她认为,如果能够实施关闭选择退出功能,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对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形成有效限制。
没有效果:优酷、知乎涉嫌关闭推荐,仍推送大量同质广告
大多数应用程序在关闭个性化广告时都会提醒您,关闭该功能后,展示广告的相关性会降低。关闭推荐后,真的不再“同质化”了吗?
南都记者对内容类App样本进行体验评测发现去手机视频广告的软件,个别平台的个性化广告关闭功能疑似白搭。在知乎APP里,关闭个性化广告后,南都记者进入了“热门榜”话题。浏览信息时,他点击查看了一款交友软件的广告。当他退出话题重新进入时,广告数量明显增加。信息列表中前20个广告中,80%是同一软件的广告,而且每个广告的文案都略有不同。在优酷APP的“推荐”栏中,通过相关设置关闭“允许优酷根据合作伙伴数据展示广告”。当记者连续点击观看2至3个装修广告并刷新栏目时,平台推送的前20个广告中,有18个是装修广告。
张欣指出,个性化广告推荐方法包括混合推荐、上下文推荐、协同过滤等方法。关闭个性化推荐后,如果系统仍在运行其他推荐方式,也会推荐同类型的广告。
争议:爱奇艺、哔哩哔哩等收集超过5项个人信息
南都记者查阅了100款样本APP的隐私条款发现,大部分APP都提供了关于个性化广告的说明,包括什么是个性化推荐、个性化广告需要收集哪些个人信息等。有的还明确告知用户如何拒绝个性化。广告服务。为了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广告推荐,样本App或多或少收集了用户的个人信息。
分析发现,账户信息、设备信息、服务日志、行为记录、位置信息、订单信息等是平台实现个性化广告推荐时一般需要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其中,设备信息和行为记录是最常见的收集内容:90%的平台收集用户的设备信息;超过70%的平台收集用户的使用行为记录(包括搜索、浏览、收藏等);此外,部分平台还收集用户账户信息,位置信息被删除,分别占比12.9%和48.4%。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两类信息均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例如豆瓣、爱奇艺、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需要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爱奇艺、虎牙直播等需要用户的性别、生日等账户信息。
统计发现,样本应用通常会收集3至6条用户信息,用于个性化广告推送。其中,爱奇艺、芒果TV、哔哩哔哩、酷狗音乐4款APP收集的个人信息相对较多,每款均超过5项。例如,爱奇艺在隐私政策中明确表示,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上网记录、基本资料信息、设备信息、个性化标签、地理位置信息、订单信息等,提取用户的偏好特征,从而使建议更具相关性。内容、广告和其他商业信息; beep Bilibili的隐私政策还提到,为了向用户推荐更多相关内容或广告信息,它会收集用户的设备信息、浏览器型号、日志信息、浏览历史、点赞/分享/评论/互动对象、搜索词、性别、年龄、位置信息等等。
如何平衡个性化广告推荐和用户隐私保护?何彦哲认为,平台需要保证个性化广告的透明度,包括提前告知用户要收集哪些信息,如果用户不同意则删除相应信息。
张欣指出,一方面,推荐系统在设计和应用时可以利用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例如,创建假名系统保护、通过评级方法过滤不具有代表性和描述性的用户属性和信息、根据影响程度对信息进行脱敏等。另一方面,如果用户有选择退出、标签删除、反对,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那么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在个性化广告的实践中也能够得到保护。
评价说明:评价等级通过三部手机、不同账号交叉进行。评估项目包括“是否单独设置个性化广告关闭按钮、关闭个性化广告的步骤、关闭前后是否有变化、关闭后是否仍会进行个性化推荐、《隐私政策》是否提及个性化广告、如何关闭个性化广告”。实现个性化建议收集什么样的个人信息以及是否给出关闭指示等。评估期间,示例应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访及撰稿:罗云研究员、唐静怡、王一学、张玉婷
设计:严丽萍、尹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