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支持|洞察数据研究院
近日,外媒爆料称,苹果正在紧急与40多家印度企业进行谈判,希望扩大当地供应链,以应对特朗普上台后即将引爆的关税炸弹。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舆论风暴。
此前,印度生产的iPhone外壳良率仅为50%,引发人们对“印度制造”的担忧。 9月份苹果印度工厂发生的火灾几乎证实了外界的怀疑。没想到库克还是会增加成本。印度。
跨国公司明明是“千年老狐狸”,却似乎中了印度狂喜的魔咒,无法自拔。
为了印度,富士康不惜与中国互联网对抗。就连投资195亿美元的半导体公司也被迫拱手让给他人,还扬言要加大对印度的投资。
韩国钢铁巨头浦项制铁前往印度建厂。尝试在印度建厂十多年后,它仍不肯放弃,正高调回归印度。
过去7年,已有2700多家跨国公司撤出印度,但印度仍然是热点地区。就连印度商工部长也忍不住公开炫耀:“我们现在让全世界羡慕,全世界都想和印度做生意。”
印度吸引外资的魔力是什么?
利用中国产品诈骗欧美投资
在李迪眼中,印度吸引外资的手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胆到死”。
她从事化工行业,主要为农药和制药公司提供基础原料,不可避免地要与“世界制药厂”印度打交道。她进入这个行业后收到的第一个询价是来自一家印度公司。
“我们有一个大订单”“请提供产品的溶剂清单和工艺路线...”“如果我们购买300吨、500吨、1000吨,我们可以给多少折扣?”
还记得李迪收到邮件后激动得睡不着觉。他写了整整一页的回信,等待大令下来。
然而,样品寄出后,每天催促她好几次的顾客却突然消失了。无论她如何寻找她,都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年我在印度新闻中再次见到了那家公司——我送的同一款产品不仅正式宣布为项目,而且还与一家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合作!
“这不就是为了拿欧洲、美国、日本的订单而卖我们的样品吗?”工作时间长了,李迪逐渐认识到,那些不关心质量、一心一意获取信息的顾客,都是想“趁鸡为生”。鸡蛋”印第安人。
但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把蛋糕拿走。毕竟,印度化学工业本身就有丰富的底蕴,印度政府放松了对许多新型污染物质的管制,而且当地劳动力成本低廉。国际药企很难拒绝这个试验基地。
“不管有没有产能,印度人都会千方百计先与跨国公司签订合同。”李迪说,西方人非常讲契约精神,一旦达成合作,不会轻易食言。
李迪对印度套路嗤之以鼻,但她也承认,在真正公平的竞争中,最终可能是别人获胜:“印度精英是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高管,深谙西方文化思维,他们可以让最漂亮的数据报告和PPT。”
她举了一个例子。 2016年,孟买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发布报告:印度有6亿新中产阶级,占当时印度人口的一半,足足是中国的6倍,但这其中包括木匠和街头小贩。和司机。
印度官方数据比较温和,只有100-3亿人口,但他们也是“自我定义的中产阶级”。根据OECD标准,印度中产阶级仅有6600万。
“很多人都把这当作一个笑话。”不过李迪记得,当时全世界各大媒体和机构都在讨论印度,对于商人来说,6600万的中产阶级已经足够诱惑了。
王军曾就职于某箱包品牌。十年前,他去印度考察时,受邀参加一场婚礼,被新娘的嫁妆所吸引:除了家电、家具等“大件物品”外,还有七八件填充物。手提箱。
“印度有很多男孩和女孩,如果女人有大量嫁妆,她在婆家的生活会更轻松。”据他了解,印度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家庭,嫁妆里至少都会有三四个行李箱。
这让王军看到了印度市场的潜力。他认为,随着印度人逐渐富裕起来,旅游、商务旅行等需求也会逐渐增加,未来他们的购买力也不容小觑。
更重要的是,印度虽然是一个“穷国”,但却以人民富裕而闻名。富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别说行李箱了,手机、汽车甚至奢侈品都有想象空间。”
这并不是王军的猜想。 2014年小米进入印度时,仅2.4秒,当地电商平台Filpkart上2万部手机就被抢购一空,可见红利之巨大。
加之莫迪政府极力拉拢“印度制造”战略,世界各地的外商开始涌入印度。到2020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几乎翻了一番。
但进入印度却是不幸的开始。
高种姓工程师不能用双手,低种姓工人不能用大脑。
工厂一角,10多名印度工人坐在地板上,一上午除了发呆什么也不做。
偷偷观察多时的林雅也按捺不住好奇心。经过询问,他发现这些工人其实都知道今天的任务是拆设备的外壳,但是印度工程师并没有说具体怎么拆,所以他们都等着工程师回来弄清楚。提出解决方案并发布命令。 。
林雅震惊了。在中国,未毕业的实习生就像拆乐高一样拆了这个设备;有经验的工人一天之内就能将其完好无损地恢复原样,无需图纸。
他的同事已经习惯了。他告诉林亚:“印度的低种姓工人做事根本不用动脑子。”
在种姓歧视根深蒂固的印度,低种姓的人被认为天生懒惰、无才。他们仍然只能干最脏、最累的苦活,受教育的机会很少。 “几千年来,他们一直被限制在死亡之中,失去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林雅说道。
高种姓的人习惯于发号施令,不知道如何做事。他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名工人跪在地上布置图纸,几名印度工程师站成一圈。他们互相说几句,讨论完就散去,不管工人们是否听得懂,事后做得如何。
“不要指望人们会和工人一起工作。如果你多说什么,他们会觉得这是对他们地位的侮辱。”他无奈的说道。工程师最活跃的时间就是每天早上十点喝一杯印度奶茶,细细品味英国贵族的遗产。
这导致林雅一周后从印度出差回来,设备还没有被拆除。
刘聪去印度建厂之前,就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他特意挑选了6名“种子员工”回国培训。经过一番“中国式改造”,这些员工失去了印度人的自豪感。 、懒惰,又增添了一些严谨和谦虚。
然而有一天,他们突然集体辞职。
“你不放我们走,就是歧视我们!”电话里,印度员工愤怒地抱怨。刘聪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怨恨。
但他更恼火。他赶的这批货是为了试水新客户。一旦订单准备好,后续订单将不可估量。工厂已经下达了加班赶工的通知,钱也答应了。没想到,员工们还是闹了。
“他们必须参加印度教节日才能崇拜。”刘聪其实愿意请一天假,但不是请一两天,而是员工早走晚归,一连五天停不下来。
但他最终还是妥协了:“如果你不同意,他们就会罢工,要求工会制裁你,罚款你巨款,把工厂砸了,让你无法安宁生活。”
这种情况并非独一无二。印度一年共有 120 个周末和假期。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刘聪的工厂都没有满员。
而劳动力问题只是印度工厂建设问题的冰山一角。刘聪掰着手指头数着,一天停电三四次,房租几乎和国内一线水平一样高,运输成本高得离谱,零部件还要从国内进口……全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毕竟,在印度建厂已经成为了赔钱的生意。
李迪还发现,原本同意向印度工厂下订单的跨国制药公司,最后却把需求强加到了自己身上。
“三哥说三年后投产,大概三年三年。”她开玩笑说,印度人野心勃勃,想要取代他们,但总是以各种方式失败。到了约定的日期,他们只产出了一堆杂质。有缺陷的产品。
但抛开开玩笑不谈,她对印度人还是很警惕的。 “虽然印度现在充满了笑话,但它绝不是一个无助的国家。”
开超市,办40张证件,交近百倍“保护费”
中国和印度发现的一种新物质可能面临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李迪抱怨说,如果中国一家公司掌握了一项新技术,它的学生就会被其他公司以更高的价格挖走,然后复制相同的产能,直到市场同质化。
在印度,即使是很小的地区,也会有相关的联盟和协会。各家公司在特定领域各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有不互相抢生意的默契。
不仅分工明确,这些联盟也像神经一样,将行业的变化和需求传递到“大脑”,快速获得政策支持。她每隔几秒钟就会听到有关印度出台新法规的消息。
这种团结和高效让李迪惊叹不已:“三五年办不成的事,十年二十年可能就能办成。”
但王军觉得,印度庞大的政商体系既是蜜又是砒霜。
在货架和橱窗上张贴广告需要单独的许可证,甚至在商店里播放音乐也需要许可证……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印度很常见。
当年他去考察时发现,一家传统超市要想在印度成功开业,至少需要40种牌照,而且每拿到牌照就会掉一层皮。
他的一位同事去印度办工厂。采用的环保技术非常先进,各项指标远远超过国际标准。然而,实施工厂的官员总是找无端理由来挑剔。
“归根结底,这些印度人只是想要钱。”王军说,这位同事最终缴纳了5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4.2万元)的“保护费”,是官方处理费的近百倍。
这种情况至今仍未得到改善。前段时间,他看到印度一名高级环境工程师贪污现金高达2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951万元)的消息。整个房间都贴满了钞票。印度的价格”。
即使是一家公司也可能遭受双重剥削。例如,韩国浦项钢铁在当地办理手续后,被印度中央政府处以巨额罚款。
“因为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术语,它的规模很大。”王军表示,印度有6种宗教信仰、10大民族、22种语言、28个邦各有各的生活。一些当地法律甚至与印度的法律相同。宪法都是相互冲突的,每一步都需要外商扫清道路。
当然,印度政府也有善良的时候。近日,更是对华为、大疆等高科技企业来印投资表示热烈欢迎!印度成立了专门的跨部门工作组,并推出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
“如果你去了那里,你可能会面临更残酷的收获。”王军说道。
小米、OV进入印度时,莫迪与雷军合影“亲如兄弟”,大佬个个都是政府的座上宾。但一旦制造商尝到了印度市场的好处,印度就会诉诸关税和政策打压,迫使他们建厂。
印度紧随其后,一步步引入整个手机产业,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至于被介绍的公司,他们等待的不是用技术换市场,而是资金被冻结、公司即将被印度财团收购的消息。
“莫迪推行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与财阀的利益交换。”这是王军看到新闻后得出的结论。在今年美国大选之前,印度大选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选举。 “只有财团的政治现金才能支持。”
基于此,不仅是中国手机企业,还有不少欧美日韩车企、制药企业等都被印度财团盯上了。
“印度挣钱,印度花钱,每个人都想把钱带回家。”王军开玩笑说,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对印度更加警惕。
但海外企业却没有这么轻松。就像苹果一样,“在这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下,除了印度,还有多少国家能够分散风险?”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参考:
1. 现代天堂:《中国工程师眼中的印度工厂》
2.《经济时报》:“中产阶级将如何在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扮演英雄”
3.毛克吉:《印度“阶段性制造业促进计划”:新版“进口替代”政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洞察数据研究院,36氪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