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刚刚庆祝了它的两周岁生日。
从最初的惊艳推出,到现在已经成为拥有近6亿月用户的产品,也被视为唯一的AI原生超级应用。
OpenAI 转发了两年前 ChatGPT 推出时的一条推文,并评论“那么,你尝试过吗?”,引发不少网友批评:ChatGPT 时好时坏,GPT-4 倒退,GPT 模型不再考虑用于尖端...
作为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的宿敌,马斯克此刻也送出了另一份“大礼”:第四次起诉OpenAI。
事实上,近两年来,这家估值翻了四五倍达到近1600亿美元的独角兽,在享受ChatGPT带来的光环的同时,也经历了各种麻烦。
其中最具戏剧性的是去年11月持续五天的内部斗争,引发了长达一年的高管辞职浪潮。与此同时,GPT-5、Sora等重磅产品却一直缺失,技术放缓的乌云笼罩在OpenAI上空……
大尺度模特的浪潮也频频引发争议。业界多次发出联名信,呼吁加强人工智能监管。好莱坞数十万人举行罢工抗议。人工智能引发了失业焦虑。科技与人文的发展再次面临巨大的裂痕。
这一切因为OpenAI而开始,但也可能不会因为OpenAI而结束。共识与分歧、狂热与理性依然交织在一起。走到命运十字路口的OpenAI,在大佬们的带领下,面临着关键的选择和转型。
ChatGPT的进化速度放缓,GPT-5和Sora频繁跳票。
“GPT-5的发布一再推迟,到底是年底还是明年发布,我打个问号。”猎豹移动董事长、猎户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盛日前向搜狐科技表示。
自去年3月OpenAI发布GPT-4以来,外界一直在预测GPT-5何时诞生。此前很多人认为这会在今年年底实现,但现在看来可能性不大。
2022年11月底,基于GPT-3.5的ChatGPT正式发布,五个月后升级至GPT-4。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OpenAI 基本上围绕 GPT-4 优化“做了一些小努力”,提升了自己的多模态能力。
这也打破了以往OpenAI基础模型每年进行代际版本升级的节奏——距离GPT-4发布已经过去20多个月了。
“我可以大胆预测,GPT-5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布。”傅盛认为,受数据等因素影响,顶级车型的能力和增速明显放缓。
此前报道提到,虽然OpenAI的下一代旗舰型号Orion(被视为代号GPT-5)的性能将超越现有型号,但很难实现从GPT-3到GPT-4如此大的跨越。原因之一是高质量的文本数据变得越来越稀缺。
要知道,相比国内AI公司,OpenAI并不缺乏算力,但数据却是行业困境。研究小组 Epoch AI 认为,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的高质量文本可能会在 2026 年耗尽。
OpenAI成立了基础团队来解决数据缺乏的问题,包括使用合成训练数据以及通过内容版权合作购买数据。
李开复之前也提到过,GPT-5迟早会出来,但训练进展并不顺利。 “理论上,GPT-5应该发布,但现在却被推迟了,没有人知道会推迟多久。”
这也引发了今年缩放法放缓的大讨论。 “Scaling Law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从语言能力的角度来看,大型模型已经达到了天花板,无法继续指数级增长。”智普CEO张鹏近日表示。
月之暗面CEO杨志林向搜狐科技强调,大型模型需要新的扩展方式。 “今天增加更多的算力可能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核心问题是没有高质量的数据。需要改变算法来释放Scaling的潜力。”
可以说,即使是那些对通用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的人,现在也对缩放法则能否继续下去感到犹豫不决。
当一种范式结束时,你必须考虑下一种范式。今年9月,OpenAI推出了新命名的序列模型o1,利用强化学习和思维链显着提升推理能力。
“推理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关注领域,它将开启创造价值的下一个巨大飞跃,”奥特曼说。
这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谷歌进一步加强推理模型的研发,与OpenAI开启新一轮技术竞争。
国内企业也不甘示弱。 Kimi、Deepseek、昆仑万维等都推出了类似o1的模型,强调推理能力。这意味着大型模型的开发范式已经从预训练的Scaling Law转向强调推理的Scaling Law。
李开复认为,o1意味着并非所有智能都来自于预训练和微调。未来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将有3条路线:预训练、后训练以及如何在推理中加入思考。
傅盛表示,o1的本质是通过模型的自主推理和强化学习来合成更高质量的数据,但这还需要一些时间。
一定程度上,虽然OpenAI基础模型的技术进步有所放缓,但新路线的探索也为行业指明了新的方向。正如傅盛所说,没有必要追求某些东西,多元化的路线才会带来科技的繁荣。
另外,在多模态能力方面,尤其是今年大热的AI生成视频方面,虽然OpenAI的Sora最先点燃了这把火,但它已经落后了,至少没有落后的进度。抖音、快手,以及Runway、Luma等竞争对手。 。
不久前,Sora的权限被泄露。一群正在使用它进行内部测试的艺术家集体抗议,拒绝“自由”,并呼吁使用开源工具抵制 OpenAI 这样的闭源公司。
OpenAI之前一直被视为追赶的目标,但现在奥特曼所信奉的技术有效加速主义已经开始陷入停滞,AI技术路线也面临着改变的可能。
ChatGPT成“摇钱树”,多域布局瞄准10亿用户
尽管技术水平在放缓,但OpenAI商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ChatGPT 上线一个月内月活跃用户突破 1 亿,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类应用。
据飞凡研究院统计,今年10月,ChatGPT的WEB访问量达到3.14亿次,APP访问量达到2.5亿次,成为月活跃用户超过5.64亿的“超级应用”。
ChatGPT已经成为OpenAI的“摇钱树”。 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表示,OpenAI约75%的收入来自消费者订阅,ChatGPT将继续成为未来几年的主要收入来源。
公开数据显示,ChatGPT 付费用户数量已超过 1100 万,其中付费订阅用户 1000 万,高价商业计划用户 100 万。这意味着ChatGPT每月可以带来超过2.25亿美元的收入。
据媒体报道,OpenAI预计今年年化收入将达到37亿美元,其中ChatGPT收入将达到27亿美元,API将产生10亿美元收入,2025年整体收入将升至116亿美元。
OpenAI此前曝光的财务文件显示,由于算力成本的影响,OpenAI今年预计亏损约50亿美元,2023年至2028年其总亏损将达到440亿美元。
可以说,目前来看,这波大模型“淘金”虽然是由OpenAI发起的,但它并不是最大的赢家。
近两年,美国六大科技公司(英伟达、微软、苹果、亚马逊、meta、谷歌母公司Alphabet)凭借大模型概念,市值累计增加超过8万亿美元。
“这种所谓的革命性技术可能永远无法兑现其广泛经济转型的承诺,而只是将更多财富集中在顶层。”彭博社文章提到。
英伟达是最大的受益者。其卡片销售业绩不仅暴涨,还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近两年增长超过8倍。同期,OpenAI的估值从不足300亿美元升至1570亿美元,增幅仅4倍多。
不过,OpenAI预计2029年营收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ChatGPT营收将达到550亿美元,带来利润140亿美元。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OpenAI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以及商业化上继续努力。
在今年11月的伦敦开发者日上,奥特曼承认自己的弱点在于产品,“现在公司需要我在这方面有更强大、更清晰的愿景”。
OpenAI目前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计划通过部署AI搜索、智能代理、与苹果设备集成等方式,在明年实现10亿活跃用户的目标。 “只有这样,OpenAI才能与Google、meta等竞争。”
Friar还透露,OpenAI明年最重要的更新将是AI Agent。 “Agent是下一个重大突破的方向,明年将是OpenAI大力推广下一代系统的一年。”奥特曼也说道。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多个Agent相关项目。这也是行业竞争的新焦点,百度、智浦、微软、谷歌、Anthropic等都在谋划。
同时,OpenAI也在考虑将广告模式引入到AI产品中。这意味着OpenAI的商业模式将变得越来越丰富。它还预计从明年开始,Sora、SearchGPT和机器人开发软件也将产生收入。
“OpenAI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具体来说,它将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以前不可能或不切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市场价值的新高,”奥特曼说。
两年过去了,OpenAI 只迈出了一小步。持续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动大规模商业化将是支撑奥特曼目标的关键。
高管辞职、架构转型,奥特曼实现AI帝国集权
除了技术和商业之外,过去两年对于这家全球最受瞩目的人工智能公司来说也是一段动荡的时期。
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是去年11月17日发生的OpenAI内部纷争。当时,以首席科学家伊利亚为代表的董事会以“不坦诚”为由解雇了奥特曼,这暴露了公司的光环。下面裂开的缝隙。
接下来的几天,事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伊利亚后悔自己的介入,两位临时CEO来来去去,奥特曼谈判失败,微软伸出橄榄枝,员工集体威胁辞职……
最终,奥特曼重返王位,董事会进行重组,几乎所有反对他的成员都被淘汰。奥特曼后来回忆说,这次“宫斗”是他职业生涯中最痛苦的经历。 “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将是一场巨大的权力斗争。”
这场权力斗争的后遗症是,整个2024年,OpenAI将笼罩在高管密集离职的阴影之下。
据搜狐科技不完全统计,OpenAI今年至少有13名核心高管辞职,其中包括三位联合创始人Ilya和John Shulman、Andrei Kapasi、CTO Mira Mulati。最新离职的是 Lilian Weng,她刚刚晋升为安全研究副总裁。
这些高管大多因与奥特曼意见不合而辞职。伊利亚和米拉在消灭奥特曼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约翰和詹·莱克被解雇是因为奥特曼忽视了人工智能的一致性和安全性。于是他一气之下辞去了工作,加入了Anthropic的竞赛。
通过董事会的重组和高管团队的更替,不直接持股的奥特曼进一步掌握了OpenAI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期,奥特曼还一直在推动废除他在2019年为OpenAI构建的双重架构,并在最新一轮66亿美元融资中与投资者达成协议,计划重组为一家PBC公司(公益公司)。
两年来,OpenAI员工数量增长了近五倍,奥特曼以实力玩家的身份打造了自己的AI帝国,成为掌控这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公司命运的人。
他也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对比鲜明的双面形象。 《时代》杂志曾将奥特曼评为2023年度CEO。圈内认可他的人认为他和蔼可亲、才华横溢,但其他人则认为他很狡猾,有时会误导、具有欺骗性。
“他关心使命,关心他人,关心人性。但如果你观察他的行为,你会发现他有一个明显的模式,就是以极端的方式追求权力。”多份报告显示奥托·曼痴迷于权力。
马斯克是最不满意的人。他今年多次起诉OpenAI,要求Altman恢复OpenAI的开源模式,并向法院申请禁止其成为营利性公司。 OpenAI还面临着多起来自媒体的版权诉讼,可以说是官司缠身。
或许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ChatGPT已经发布两年了,但似乎还没有带来翻天覆地的实质性影响。
“我期望继续发生的是科学进步,向前迈进,以我认为良好和健康的方式超越所有期望。”奥特曼认为,人类距离实现AGI仅一步之遥。
如今,OpenAI已经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让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