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成都造贡嘎一号人形机器人:未来家居生活的智能助手

作者:软荐小编      2024-12-13 15:04:15     106

成都制造AE200倾斜转场飞行。红星新闻|图片

不久的将来,在成都,你不仅可以在家看贡嘎雪山,还可以随时召唤“贡嘎一号”人形机器人——这是全国唯一、全国仅有的三台。真正拥有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的世界。超轻型人形机器人完整产品。从你到家的那一刻起,“贡嘎一号”就送拖鞋、煮咖啡。人们在忙碌之后可以解放自己,享受生活。

一个多月前,成都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轻型仿人机器人“贡嘎一号”,实现了成都仿人机器人创作零的突破。

“成都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始终坚持以仿人机器人‘大脑’为核心技术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仿人机器人‘最强大脑’,让仿人机器人真正具备理解、推理、执行”。成都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张蕊蕊说。

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与行业通用机器重量60KG-250KG相比,仅25KG的“贡嘎一号”是全球最轻的机器。其最大负载、最长续航、最高载重比等数据均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贡嘎一号”机器60%的零部件来自成都本土产业链企业,真正做到了“成都制造”。

成都打造人形机器人“康佳一号”。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成都,还有很多类似成都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企业和机构,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隐身而行,却拥有一招克敌的绝招。

“她们美丽脱俗,精致坚强,往往生活在产业链上游或中游,聚焦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创造世界一流产品。”德国管理科学家赫尔曼·西蒙将此类企业描述为“隐形冠军”。

这些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隐藏高手”。他们为何选择成都?

园区、人才、供应链“三稳”

“贡嘎一号”背后的成都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中西部地区首个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也是四川省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的第一个起点项目。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张蕊蕊表示,借助创新中心新的研发平台,他们将打造四川人形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聚集地,逐步形成全球人形机器人人才虹吸效应。这为实现全国首个有“大脑”的“成都制造”3.0版人形机器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仿人机器人已经成为成都未来的重点产业。

2024年8月,成都市发布《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到2026年,全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着提升,打造100个机器人新产品,聚集100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了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打造全国仿人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未来,创新中心将积极发挥链条中龙头企业的作用,深度链接成都仿人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成都在仿人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布局,助力成都成为仿人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打造仿人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领跑全国仿人机器人大赛道。”张蕊蕊说道。

当成都人形机器人发展驶入快车道时,工业机器人产业也按下了发展的“加速键”。

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北部的龙潭片区是成都机器人产业园,这里聚集了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卡诺普、国内机器人头部企业埃斯顿、国内AI巨头创新奇智等专精特新“小巨人”。目前,园区正在积极打造“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创新中心。

车间里的人们专注于组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与成都给人留下的休闲、活力的现有印象不同,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企业服务部部长李钊表示,不少创新企业选择成都正是因为它的“稳定”。

首先是政策稳定。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创业氛围是否浓厚、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园区运营是否成熟是选择落地的重要因素。

曾几何时,卡诺普只是一个由三五个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李昭清楚地记得,园区为卡诺普提供了专家导师和免费办公场地,让公司可以集中精力研究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之一的控制系统。短短几年,卡诺普就成为了国产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

“企业的发展过程就像升空的火箭,每个阶段所需的动力不同,相应的,企业每个成长阶段所需的服务也不同。”李昭介绍道。

公园提供的帮助,邓世海都看到了。卡诺普公司年轻的副总经理认为,园区了解企业的​​需求,就像一个大家庭。父母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环境。 “给予空间、资金,相互陪伴,为公司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取得共同的成功。”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稳定的人才至关重要,而成都恰好是人才的沃土。截至2023年,成都市人才总数达到650.77万人,同比增加28.45万人,位居全国第4位。成都市和中科院院士人数增至36人,被评为“魅力中国——外国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最后是产业链的稳定性。成都已形成从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园区内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体再到下游集成应用基本都有工业机器人代表性企业,产业链已初步建立。”四川成都成华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受访者提供

“只有应用场景开发出来,产业链才能发展起来。”

“‘隐形冠军’不是靠低价或者大刀阔斧的价格战来占领市场,而是以卓越的性能取胜。”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一书中写道。

成都多家氢能源企业正以优异的业绩引领行业发展。

运营速度每小时160公里,最大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2024年3月,“成都制造”氢能源城市列车完成运营试验。顶部的动力源“金属盒子”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氢燃料电池”,由四川融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创新能”)生产,是一家专业从事“专业与创新”。

一年多前,该列车在成都新津下线。它搭载了荣信能源提供的第三代氢动力系统,采用氢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相结合的供能方式。

荣信能源董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氢能与储能技术研究所所长陈伟荣表示,第三代氢动力系统更加强大、高效,可以满足轨道交通速度的需求。时速200公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国内70%的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均由荣信能源生产。

在荣信能源的标准车间里,第一代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看起来就像一个储物柜。侧面的二代、三代产品进行了迭代,缩小到了行李箱大小。虽然尺寸变小了,但功率却增加到了220千瓦,最大氢能转换效率提高到了65%。

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城市列车。图片来源:“成都发布”微信公众号

与荣新能追求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不同,四川光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绿科技”)瞄准的是小功率氢燃料电池赛道。 “只需100克氢气就能让它跑100公里。”该公司总经理杨坤是这样描述的。

近段时间,不少氢动力共享单车悄然出现在成都街头,被市民称为“氢马”。其动力源为座下350瓦小功率液冷氢燃料电池系统,由清鹿科技自主研发,也是典型的“成都制造”。

杨坤表示,当初吸引光绿科技是基于成都提供的应用场景,以及成都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两年后,该公司已在成都开工建设,年产10万台。氢动力两轮车项目。

丰富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使公司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还可以提高创新效率,有助于推动多路线技术发展。

“近年来,随着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以及产业配套设施的逐步成熟,氢燃料电池的价格大幅下降。”陈伟荣表示,价格进一步下降需要大规模应用的支撑。 “只有规模做大了,才能降低成本,开发出应用场景,才能发展产业链。”

氢能共享两轮车投放成都街头。浅绿色科技|图片

政府在应用场景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 2024年5月,成都新型工业化推进会上明确,未来三年,成都将围绕建设“绿色氢能城市”,采取一系列非常举措,实施“六大工程”,推动氢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5%,规模三年翻倍,跻身全国前五名。

让企业感到惊讶的是,当他们联系成都官员时,他们对氢能产业的技术细节很熟悉。 “很多地方官员都会问氢能是否安全,需要我科普,但成都的招商人员对这项技术非常了解,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浙江氢能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西南区域总经理钟陆川经理表示。随后,浙江氢能航空趁势降落成都。

目前,成都氢能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储存-运输-加工-使用”的产业链。 2023年,成都氢能产业链将实现产值13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空压机、车载储氢瓶等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跻身全国前三。国家。

一辆49吨的氢能重卡停在荣鑫能源车间内。图片来源:“成都经济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机会清单”:从“给折扣”到“给机会”

氢能的应用场景不仅在地面,还延伸到广阔的空域。与传统锂电池相比,氢动力无人机具有续航时间长、能量密度高、环保等优势,在电网巡检、医疗物资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于正在努力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的成都来说,氢能无人机的发展也功不可没。成都是中国大陆第三个同时运营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在航天事业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如今,成都正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布局低空经济赛道。

2024年6月,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飞长空”)完全自主研发的战略产品AE200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验证机,顺利完成全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斜Transition等系列飞行试验科目,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完成此类试验科目的电动垂直起降公司,标志着中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历史性突破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的发展。

“AE200攻克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逐步有序拓展飞行包线和运行边界,验证了飞机全包线内的机动性、稳定性和疲劳耐久性。”沃飞长空营销总监费兰解释道。

成都是沃飞长控的全球总部所在地。研发中心聚集了近300名研发人员。这一选择与成都深厚的航天产业基础密切相关,这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成都青羊航空新城为例。吸引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连锁企业,上下游企业也聚集于此。目前,庆阳航空新城已集聚经营主体2.61万家,其中重点航空配套企业213家。

成都拥有肥沃的工业“土壤”,孕育了众多航天领域的创新企业。其中,成都先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恩科技”)就是典型代表。

2009年初希恩科技成立时,还只是一支电子科技大学背景的创业团队。公司总经理室主任李震表示,转型的机会出现在2015年,当时他们通过天使投资进入无人机领域。

2019年,协恩科技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城市机遇榜”。届时,成都开始发布《成都城市机会清单》,全面整合企业关注的市场机会,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优化,让企业全面、准确、及时把握城市发展机遇。

“参与发布城市机会清单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无人机飞行服务,主要是基于无人机数字技术的河流污染信息化治理。”成都希恩科技董事长刘洋表示。

从“给折扣”到“给机会”,成都逐步建立“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根据政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梳理新业态企业参与的机会。榜单集中发布,为企业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应用提供空间和载体。

对于无人机企业,成都推出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如对起降点建设和运营给予补贴、研发费用返还等。 “这些措施不是让企业靠补贴生存,而是帮助企业有更多信心和信心投入研发和市场拓展。”李真说道。

“空域管理的限制是发展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城市航班的成本和审批相对复杂。”李震表示,成都目前正在不断优化流程,比如划定飞行空域、简化审批流程等。

协恩科技在成都全自动机场部署无人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根据规划,成都将提升低空经济产业水平,推动低空经济由“飞”向“忙”转变。 2024年,成都低空制造业规模力争突破65亿元,带动整个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

为企业种植创新土壤

与深厚的工业质感相比,安逸舒适的文化旅游氛围才是成都更加亲民的一面。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花里的幸福成都、奋进的创新之城,已成为成都的一张名片。

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成都市规模以上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5.9亿元。总量已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实现38.5%的快速增长。

与产业领域的“隐形冠军”相比,成都文旅板块正在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你们公司其实在成都?”王磊每次出去谈生意,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王雷对于在成都创业也感到惊讶。十三年前,王雷从北京来到成都。起初他只是想休息一下,却意外发现成都这座城市也充满了创业活力,不少企业也忙着各种创新项目。

命运齿轮重新启动。如今,王雷创立的星月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月晨氏”)持有“遮天”IP,已成为中国网络文学IP运营的领军企业之一。 《遮天》动画自2023年5月上线以来,几乎每周三更新日观看量均稳居全国第一。

封面为《天空》专辑海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3中国潜力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显示,星月控股为2022年四川省潜力独角兽企业,是四川省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企业。

星月辰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原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供应商资源吸引到了成都。如今,星月辰石80%以上的主要供应商都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或总部。

“隐形冠军”、“独角兽”频现,得益于成都在机器人、航天、文化、旅游、创意等领域的深厚积累、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良好的营商环境,奠定了成都夯实创新型科技企业基础。 “敢做”、“敢闯”的沃土已经种下。

12月5日,成都嘉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驰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作为今年第六家成都上市公司,嘉驰科技上市首日大涨151.11%。

隐身材料是实现装备隐身的基石。来自成都的佳驰科技是该领域的单项冠军。凭借在隐身材料薄型化、轻量化方面的重要突破,填补了市场空白,成为成都新材料产业链的骨干企业。

成都佳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微信公众号

“公司2008年创业,刚开始只有4-5人,但现在公司研发人员已超过130人。”谈及公司的发展历程,嘉驰科技总经理陈亮表示,创新研发是公司发展壮大的秘诀。

如果说创新是科技企业的必由之路,那么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作为一家在成都发展的民营企业,嘉驰科技深刻认识到成都在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 2019年,嘉驰科技落户成都现代产业港。

作为首批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嘉驰科技也见证了园区的诸多变化。陈亮表示,除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服务体系逐步优化……这些都是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部分数据来源:成都发布、成都经济信息发布、投资成都、成都日报公众号)

南方周末记者 宋秉臣 吴超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