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立冬节气详解:冬季开始、农作物收藏与传统节日庆典

作者:软荐小编      2024-12-15 16:03:32     117

冬天的开始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立”是开始,预示着冬天即将开始; “冬”是结束的意思,意味着农作物收获后要储存。立冬意味着元气开始停滞,万物进入休存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转变为冬季多雨寒冷。

入冬后,白天的时间会不断缩短,中午太阳的高度也会不断降低。冬季多刮偏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储存有一定的热量,所以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冷空气频繁南下,越过南岭山脉,天气日益寒冷。寒冷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收获、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是古代社会民间的“四时八节”之一,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庆祝。人们一般在立冬时节举行祭祀、宴席等活动,有补充粮食渡过严冬的饮食习俗。

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小雪节气中提到的“小雪”与每日天气预报中提到的“小雪”有着不同的含义。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代表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的强度。小雪。小雪节气是寒潮频率高、冷空气运动强烈的节气。

古书《群芳谱》云:“小雪天冷,会下雪。地不够冷,雪不重。”这意味着在“小雪”节气期间,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不是很冷”,雪还不够多,所以称为小雪。进入这个节气,西北风开始成为我国广大地区的常客,气温下降。

小雪过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民间有“腌冬腊肉,贮藏过冬”的习俗。一些农民开始用传统方法制作香肠、腊肉,储存多余的肉,以供春节享用美食。

浙江中部地区还有农历十月吃麻糬的习俗。麻糬是南方地区流行的美食。它最初被农民用作祭祀牛神的祭品。

大雪

大雪节气和小雪节气一样,反映了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是农耕文化在季节上的体现。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

古人之所以将这个节气命名为“雪”,是因为“雪”是水蒸气遇到寒冷的产物,代表寒冷和降水。 “大雪”反映了这个节气的气候变化。寒流活跃、气温下降、降水增多,并不意味着这个节气会出现大雪。

大雪节气,人们自古就有腌肉、进补的习俗。

大雪一到,不少地方的户户就忙着腌制鱼、肉等“咸货”。他们把炒好的花椒和盐涂在鱼、肉、鸡、鸭的里里外外,反复揉搓,直到肉的颜色由鲜变黑,表面有液体渗出时,把肉放进去。将剩余的盐放入罐子中,用石头压紧,然后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个月后取出,挂在向阳的屋檐下晾干,迎接新年。

大雪正是“进补”的好时机,有“冬进补,春打虎”之说。冬季进补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畏寒症状。冬季进补还可以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储存在体内,有助于增加体内的阳气。俗话说“三九滋润一冬,来年无痛”。此时宜温补身体,壮阳强骨,滋阴补精。冬季进补应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认为小雪、大雪季节应该有几次大雪,否则对农业生产不利。有句农谚说:“雪少了大雪补了,大雪无雪农民苦不堪言”。小雪有四层含义。首先,这预示着明年的降雨量将会很少。这是古代农民通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可以督促农民加强水利建设,保证农田灌溉,提高抗旱能力。二是预示着今年冬季将是暖冬,雨水稀少,气温较高,对小麦的生长十分不利。正如武夷谚云:“小雪大雪无雪,麦大麦粒枯萎”。三是冬季气温高,病原菌、害虫能安全越冬,不被冻死、冻伤。这样就给明年的病虫害留下了活口,对于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非常不利。四是对麦田土壤墒情十分不利。由于冬季雨水少,土壤干燥,小麦水分低。

下雪天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他们在门前堆了一个大雪人,并用黑炭给雪人加上了眼睛和鼻子。用红纸贴上红唇,从家里拿出帽子戴在雪人身上。

冬至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朝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据记载,周秦时期,冬季十一月为正月,冬至为新年的开始。冬至又称“小年”,寓意明年即将来临,冬至的重要性。在汉代,冬至被视为“冬节”,政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冬贺”。官员们有固定的节日,官场上盛行互相祝贺的“冬祭”习俗。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这一天,皇帝要下乡举行祭天仪式,人们也会在这一天祭拜父母、长辈。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称为“冬至郊天”。

冬至是养生的好时节。 “气从冬至开始。”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止转为轮转。这时,科学的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防止过早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各地冬至有不同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时令饮食文化。北方大部分地方,冬至都吃饺子。每年冬至这天,无论贫富,饺子都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节日大餐。南方的冬至美食更是丰富。在浙江中部,家家户户捣麻糬、做年糕、祭祖。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寒是寒冷的意思,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过后,寒冷季节开始。冷空气积聚久了,就变得寒冷了。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很冷,但还没有到极点。

俗话说“三十九寒来”。 “三十九”一般在公历1月9日至17日之间,也属于小寒节气之内。

民间有吃“菜饭”、“糯米”的习俗。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一个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极冷。但根据长期气象记录,北方大寒节气无小寒;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最冷的时候是大寒节气。此时,寒潮频繁南移,风大,气温低,地面积雪未融化,呈现冰天雪地、气温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季节,农活很少。北方人们大多忙着积肥备春,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霜。南方地区,小麦等农作物田间管理仍加强。

人们常常利用寒冷气候的变化来预测来年的降雨量和粮食丰裕,以利于及早安排农事。例如“严寒多雨,二三月雨多”。 “严寒不寒,人马不安。” “严寒白雪,寓意丰收”。

大寒节气,恰逢岁末。除了干农活适应节气外,还要奔波过年,买年货,腌腊肠腊肉,煎煮鸡鸭鱼等年菜,掸粉、撒菜。打扫卫生、搞卫生、写春联,准备各种祭品,祭祀祖先、神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民间有句俗话:“小寒大寒冻成一团”。然而,每年的天气都有所不同。有的年份,小寒不冷,预示着大寒会更冷。因此,也有“小寒不寒,大寒寒”之说。民间传说,根据小寒和大寒的气温可以预测来年的天气。民间有“小寒大寒寒透,来年春气暖”的说法。一般小寒、大寒期间天气晴朗温暖,往往预示着来年春天的寒冷天气。

寒冷的冬季,连绵的雨雪天气,农舍的屋檐上挂满了又厚又长的冰柱。这对于平日很少见到冰的浙中孩子来说,是一件新奇又好奇的事情。他们会叫大人拿来长竹竿,把屋檐下高高挂着的冰柱打倒,拿来玩,甚至当冰棍吃。

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过后,春天又来了,迎来了新的一年的节气。

(摘自《往日的乡村生活(珍藏版)》)

原点阅读已加入小红书!

每天更新科普知识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