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全球人工智能经历了多轮技术与产业交织演进。从深度学习的萌芽浪潮,到工业应用的落地,再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一批人工智能公司涌现,并经历了行业洗牌:有的在热潮退去后倒闭,有的则经历了周期、倒闭并成功上市,探索新技术和商业范式。
商汤科技正是属于后者。近日,这家备受瞩目的AI企业领军企业宣布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采用“1+X”战略,在新一代AI浪潮中寻求更灵活的资源配置和更长远的业务发展。
所谓“1+X”,“1”指的是商汤集团的核心业务,打造AI云,实现大设备、基础模型和AI应用的无缝融合。在计算机视觉技术(CV)领域,我们创建通用视觉模型并深入研究各种应用场景。 “X”指的是商汤集团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圆络博”、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
此次结构调整引起了业界关注。商汤科技副总裁张国奇表示,此次调整是基于对公司战略方向和核心领域的重新定位。他在接受南都湾财经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独立经营的公司不会脱离原有的产业生态,相反,它们会在集团统一的技术基础上协同互补。”张国奇坦言,未来各业务线不必步调一致,而是能够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灵活应对,利用大模型、云计算能力和行业经验来产生共鸣和发现。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一战略转变也体现了商汤科技通过战略调整兼顾短期回报和长期探索,正在磨练作为一家成熟人工智能公司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和强劲增长潜力。
AI 1.0时代——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引擎
回顾AI 1.0时代,中国AI企业一直在追赶全球潮流。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相继跨越了产业应用的红线,在实践中验证了感知智能的可行性。
在这个过程中,视觉技术扮演了引擎的角色,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升级带来了实质性的推动力。 IDC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将达数百亿元,并以两位数增速扩张。
十年来,商汤科技凭借非凡的视觉能力在AI行业崭露头角,并站稳脚跟直至大放异彩。张国奇回忆道:“AI 1.0时代其实是一个验证期,要看技术能否真正跨过‘产业红线’。当时商汤科技和同行都在专注于提升算法精度和性能指标达到可以在真实场景中使用并经受实战测试的水平。”
在这种探索和探索中,商汤科技在多个行业、多个场景的实际生产过程中逐步完善了自己的算法。在城市管理场景中,利用数据采集设备和后端可视化分析平台,为城市安全提供实时预警和线索梳理;金融行业,人脸识别切换到身份验证场景,提高远程开户和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在医疗场景中,一站式智能影像分析平台提供覆盖身体多个部位、多种疾病、多模态数据的全流程AI辅助,充分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这一系列的深耕,让商汤科技在B端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C端短期的流量爆发不同,B端市场更注重成本和效率、流程优化和风险控制,因此对AI技术的稳定性和持续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面对深入而广阔的市场,计算机视觉的作用不仅是基础能力的提供者,更是连接数据、算法和应用价值的关键接口。
张国奇在采访中强调:“视觉技术在1.0时代做了最扎实的基础工作。我们通过无数的项目认识到,人工智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技术指标,更在于它与工业流程和技术的深度耦合。”这些积累为我们在2.0时代的再次出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I 2.0时代——通用视觉模型作为压舱石
在当前生成式AI的浪潮下,商汤科技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而是将精心打磨的视觉技术基础与大模型范式融合在一起,让B端应用场景迎来加速扩张的新机遇。这也意味着商汤科技将延续其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卓越能力,并以此作为压舱石,在风风雨雨的AI 2.0时代中骑得更稳、走得更远。
如今,虽然业界的注意力大多被C端的大型生成模型所吸引,但在产业格局中,B端尤其是智慧城市领域对AI的刚性需求却从未减弱。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2023)》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500多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项目累计投资达数百个。数十亿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大量智慧城市项目正在等待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实现规模化落地。
AI 2.0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识别。例如,在城市管理领域,城市管理者期望人工智能能够整合多源信息,从图像、文本和传感器数据中提取更全面的语义理解。并作为决策的参考。正因为如此,多模态大模型的出现满足了智慧城市的进一步诉求:在地域广、场景复杂、需求碎片化的环境下,AI不仅要“看得见”,还要“看得懂”。并根据情况快速反应,快速准确协调人力资源解决问题。
商汤科技今年7月推出的智慧城市融合、多模态产品升级就体现了这一趋势。过去,方舟城市平台主要依靠其强大的视觉能力,为城市构建全时、广覆盖的感知网络。如今,商汤科技在方舟平台基础上整合了多模态能力,升级为“方舟多模态新智能平台”。
此举也让原本以视觉能力为主的系统平台,对复杂信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多模态技术的叠加不仅拓展了方舟平台的应用范围,也使其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
以往,大雨过后街道积水,可能会有数百甚至数千名市民同时拨打12345便民服务热线反映问题。大量运营商将问题反复转发给相应的城市管理部门,不仅占用了热线资源,而且还耗费了城市管理部门的资金。处理所有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如今,大模型可以理解来电信息,实现智能分类和分配,减少话务员和执行部门的重复工作。 “方舟多模态新智能平台”帮助12345个工单的分类配送速度提升至原来速度的10倍以上,一个月内完成超过30万个配送请求,1个月内完成了原来单个调度员的工作量一个月现在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经过二次审核,准确率可以高达90%以上。
商汤智慧城市:扬帆蓝海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该业务板块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面对不断增长的城市智能化需求,方舟新智能平台将以更低的成本、更广泛的适用性、更高的附加值,为推动工业级人工智能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未来3-5年,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投资建设进程将持续稳步推进,新项目规模和深度将不断提升。增加。
对于商汤科技来说,现在是将其积累的优势转化为长期发展潜力的机会。 “过去十年的积累,让我们对AI+B端的商业化边界有了清晰的认识。”张国奇指出。 “当行业从1.0走向2.0时,我们不仅有标准化的计算机视觉产品,还有很多快速演进的迭代产品。大模态模式,加上成熟的To B经验,使得传统AI业务能够在新的技术范式下实现快速增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慧城市这块大饼中,即使有后起之秀入局,商汤科技依然拥有独特优势。智慧城市大量的长尾场景和持续的运营需求,必然对算力提出极高的要求。商汤科技算力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和长期投入,使其能够在行业竞争和产业周期波动中保持稳健的步伐。
商汤科技是唯一独立于互联网巨头的大型AI云平台,具备从计算基础设施、大模型到应用的全栈能力。目前,商汤科技在中国智能计算服务市场排名TOP3,仅次于字节跳动和阿里云,领先于百度和腾讯。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曾用“两条腿”来形容公司的发展战略:商汤科技目前有两条腿。一条腿是传统人工智能。技术成熟,不断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包括海外市场)。注重利润贡献;新一代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另一条腿旨在实现收支平衡。这腿长得很快,能看到未来。前者保证商汤科技“走得足够快”,后者保证“上海走得足够远”。
这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隐喻,而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路径:在大模型商业模式还需要时间验证的当下,传统AI贡献的稳定收入、客户关系和底层数据企业给了商汤科技这样做的信心。继续试水前方,不要急于转向短期风向。
张国奇表示:“大模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但如果没有视觉技术和To B经验的积累,我们很难如此冷静。”在他看来,视觉技术对于商汤科技来说不仅是一个技术标签,更是商汤科技的一个技术标签。也是经历技术和产业周期的决心。多模态大模式盘活传统业务,快速适应智慧城市场景,为进一步商业化铺平道路。这个体系可以避免商汤科技在技术范式变革中措手不及,在市场竞争加剧之前留下回旋余地。
从宏观角度来看,AI行业仍在探索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多家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未来几年B端市场对优质智能服务的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金融风控等领域可以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盈利渠道。
对于商汤科技智慧城市来说,在新的“1+X”战略框架下,如何将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积累的技术和数据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张国奇表示,视觉技术的业务落地非常场景化。原来的1.0时代,各个细分领域都需要较强的投入,回报周期也比较长。通过1+此外,其他细分市场也将由生态企业通过赋能模式在各自细分市场进行开发,充分利用市场活力和灵活的扩张模式,扩大整体市场规模,实现更好的盈利目标。
具体到实践层面,张国奇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 “一是利用以往的技术和数据快速实现通用视觉模型能力,将原有场景投入的重度模型转变为新的技术范式下的敏捷模型,快速支撑各个细分场景。其次,前期在该领域的努力计算机视觉积累的成熟场景将通过新技术升级拓展到更多海外区域市场。”
可以预见,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商汤科技将以通用视觉模型为新引擎,以行业经验为导航指南。智慧城市等传统人工智能业务将稳定而深远。商汤科技也将在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商业格局中不断“弯曲”。
采访撰稿:南都湾财经报记者 颜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