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焦虑,哪里就有生意。这句话在医疗行业尤为明显。
近日,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的孩子因身高问题正在服用生长激素药物的消息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就在网友惊讶“明星夫妇无法摆脱孩子身高焦虑”的同时,生长激素这个低调的百亿市场也再次受到关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3年中国人类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已突破110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28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7%。
作为备受家长追捧的消费级医疗级“单品”,生长激素也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从一开始需要每天注射,逐渐进入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制剂”时代。
近10年来,国内唯一长期销售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是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生产的“金赛增”。不过,今年以来,国家药监局陆续受理了维生药业的龙贝生长激素、特宝生物的益培生长激素注射液等3款长效生长激素的上市申请,并宣布为期一年的撤回申请。生长激素注射。随后,诺和诺德的帕西生长激素注射液重返中国市场。
至此,长效生长激素终于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竞争格局。
在近日举行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维生药业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陆安邦在谈到对生长激素市场的看法时提到,我国侏儒症儿童数量接近700万,但“初期治疗“时间晚、持续治疗时间长”,整体普及率不足5%。这也意味着该产品的潜在增长潜力不可低估。
维生药业成立于2018年,由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丹麦生物制药公司AscendisPharma等机构孵化。后者在长效药物疗法的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维生药业成立后,获得了包括龙贝生长促进剂在内的多个内分泌产品在中国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
在 Ascendis Pharma 推出该产品之前,Ascendis Pharma 已针对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进行了多项 III 期临床试验。目前,该药在中国也已完成Ⅲ期关键试验。现在的结果表明,隆贝生长激素的52年年化增长率(AHV)高于短效人类生长激素。
据了解,2021年和2022年,隆贝生长激素已获得美国FDA和欧洲EMA的批准,成为“欧美市场首个获批用于生长激素缺乏儿童的长效生长激素”。 AscendisPharma财报称,2023年,Lonbei生长促进剂的销售额将达到1.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
今年3月,龙培生长促进剂国内上市申请正式受理。据维生药业招股书显示,该产品预计2025年获批,届时,海外市场的优异表现是否会在国内“复制”?
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生长激素虽然是处方药,但其固有的消费属性也决定了其营销的复杂性。长期以来,主要市场特点是患者在医院拿到处方,在医院外自费购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生长激素医院内外的销售比例约为30-70。
因此,渠道竞争可能是长效生长激素后来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早些年,行业先行者通过不断的专家普及等形式,为生长激素的社会推广奠定了基础,“追高”的社会意识已基本形成;并通过与儿童医院、儿科门诊的合作,扩大了生长激素的销售。渠道。
对于像维生药业这样“排队审批”的长效生长激素企业来说,市场教育的成本或许可以节省,但渠道竞争的压力可能会更大。
这或许也是产品虽然还没有正式上市,但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开始的原因。今年8月,鸿洲医药与国内领先的私立医院、和睦家医疗达成合作; 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维生药业宣布与上海医药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分销合作。
在陆安邦看来,长效生长激素的竞争对手数量有限,因此市场相对不那么拥挤。这也意味着,上市进度或将成为未来各家企业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