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阿里巴巴再次告别新零售。
1月1日晚间,阿里巴巴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子公司及新零售将出售其持有的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份,约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总数的78.7% 。
这是一次预期的销售。 2024年9月,高鑫零售停牌,市场上关于阿里巴巴出售高鑫零售的传闻不断。次月,高鑫零售宣布有买家有兴趣收购该公司。
现公告显示,德宏资本将以每股最高1.75港元收购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吉鑫、淘宝中国、新零售持有的高鑫零售全部股份。
图片来源阿里巴巴官网
德弘资本是一家国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双方已达成协议。对于此次出售的股份,阿里巴巴相关方有权获得最高金额约131.3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元以上)。
回顾阿里巴巴与高鑫零售的合作,高鑫零售是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的一块“试验田”。 2017年以来,大润发围绕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与盒马鲜生、饿了么、淘宝等商家开展深度合作。大润发也以此为契机,走在了传统门店转型的前列。
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竞争,双方的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一方面,传统零售受到新业态冲击,大润发业绩表现乏善可陈。尽管高鑫零售近年来带领大润发进行了自救,包括老店改造、新业态拓展等,但未能引起大轰动;另一方面,阿里巴巴进行改革重组,回归淘宝和人工智能两大主业,并开始有序退出非核心资产,变得更加专注。
市场前进的浪潮不可逆转。告别新零售或许是双方最好的结局。阿里巴巴需要减负,专注核心电商业务;大润发需要回归线下零售,寻找更合适的后盾。
传统零售业正处于十字路口。作为曾经的“连锁超市王”,大润发没有太多时间犯错误。告别新零售,回归零售本质,探索零售市场新的解决方案,让大润发得以重生。
1 告别新零售,阿里巴巴和大润发哪个是最佳解决方案?
回顾阿里巴巴和高鑫零售的故事,连接他们的仍然是新零售。
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战略后,次年,阿里巴巴将目光投向连锁超市大润发。
当时,大润发被称为“超市之王”。阿里巴巴非常看好这个业务,下了两笔赌注。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出资224亿港元入股,直接及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6.5港元; 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出资280亿港元,持有约72%的股份。股份,每股发售价为8.1港元。
经过两次投资,阿里巴巴斥资约504亿港元收购大润发。时任阿里CEO张勇曾表示: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
2020年第二次投资后,阿里巴巴直接任命高管入驻高鑫零售。 2020年12月22日,时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的林小海出任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并于2021年5月兼任首席执行官。
当时,阿里提出“多业态、全渠道”战略,试图通过数字化和组织创新重塑大润发的竞争力。阿里为大润发赋能了其他零售企业的能力。
例如,阿里巴巴将盒马鲜生的悬链系统引入大润发门店。数据显示,门店订单处理能力从原来的300单提升至5000单;配送系统方面,大润发采用饿了么的蜂鸟配送服务。在部分地区,您可以使用盒马鲜生的配送网络。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推动了大润发的数字化转型。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阿里巴巴帮助大润发优化线下库存管理。 2019年,大润发与天猫超市共享库存;同时,阿里巴巴投资大润发门店自助收银机,提升数字化能力。 ;线上,阿里巴巴通过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将大润发门店接入淘鲜达业务; 2021年,大润发与菜鸟将深化合作,以“飞牛团购”、“易发购”项目深入社区团购赛道……
在双方的期待中,这是一个1+1>2的故事。对于大润发来说,阿里这棵大树是非常可靠的;对于阿里来说,依靠大润发打通线上线下,是一个极其性感的新零售故事。
不幸的是,结局往往并不令人满意。
线上线下联动的新零售故事尚未完全奏效。面对零售环境的变化,Sam's、Costco等会员制商店已经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以大润发为代表的传统门店经营效率有所下降。大润发陷入亏损关店困境,直接拖累阿里巴巴业绩。
阿里巴巴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包括高鑫零售、银泰、盒马等业务在内的“所有其他”营收为470.23亿元,同比下降7%,调整后EBITA同比下降87% -同比。财报还特别提到了高鑫零售,称收入下降是“由于供应链业务规模缩小和客单价下降导致高鑫零售收入下降”。
实体零售正在亏损。阿里巴巴分拆重组后,将重新考虑是否继续从事此类业务。很快,阿里巴巴高层明确了“用户至上、人工智能驱动”两大战略重点,重塑业务战略重点,聚焦核心业务。
像高鑫零售这样与传统实体零售相关的业务并不是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继上个月出售银泰后,高鑫零售的出售自然也在市场预期之中。
与银泰相比,阿里巴巴和高鑫零售的拉动时间更长。过去一年,高鑫零售被视为阿里巴巴聚焦核心战略后要出售的项目,双方都在为这场告别做准备。
现在,终于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出售高鑫零售并不是一笔“有利可图”的交易。与前两次投资总额约504亿港元相比,阿里巴巴仅以131.38亿港元出售高鑫零售,导致亏损约373亿港元。
图片来源阿里巴巴官网
阿里巴巴在公告中表示,此次出售被认为是阿里巴巴集团将其非核心资产变现并利用所得资金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和提高股东回报的好机会。
确实,站在当前这个节点,阿里巴巴的核心战略已经稳扎稳打一年了。新的一年,无疑将全力以赴寻找增长点。通过出售高鑫零售,阿里巴巴不必继续为其注入血液,可以更专注地做更重要的事情。
告别一成不变的新零售概念,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或许才是双方最好的解决办法。
2 改变该改变的,放弃该放弃的。大润发没有太多时间继续试错。
市场铭记大润发的辉煌。
在传统大卖场蓬勃发展的时代,大润发的成就和声誉有目共睹。早在1999年,大润发就有240亿元的营收业绩;到2009年,大润发营收达到404亿元,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大陆零售冠军。
但时代在变。受到会员超市、社区团购等零售业态的挤压,传统超市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卖场已经卖不动了,这是事实。
这一点在高鑫零售的财报中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过去五个财年,高鑫零售的收入一直在下降。
其中,2022财年(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营收881.34亿元,同比下降5.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7.39亿元,这也是其自2011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虽然2023财年(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实现净利润1.09亿元,但2024财年半年报(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表明其再次由盈转亏。
更多的压力还在继续。 2024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业绩数据显示,高鑫零售零售收入725.67亿元,同比下降13.3%,年内亏损16.68亿元。
七年的合作并没有给双方带来预期的增长,大润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战略方向可能出现问题。
战略方向的变化必然伴随着组织的变化。去年3月,面对持续的业绩压力,“阿里巴巴人”林晓海辞去高鑫零售CEO职务,“零售元老”沉晖出任新任CEO。
去年8月,沉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大润发经历了一些困难,确实在一些地方误入歧途。
在沉晖的带领下,一方面,大润发放弃了一些资产较多的大卖场模式,开设了中型门店,使自身更加灵活;另一方面,顺应零售市场趋势,押宝会员店模式,培育用户心智。 ,更加贴近消费者。
在此理念下,大润发超级店和M会员店两种新业态应运而生。前者是大润发的中型卖场,在品类和体验上与大卖场不同且优于大卖场;后者是与Sam's和Costco竞争的会员店。
大润发M会员店、土源M会员店微信公众号
此前,高鑫零售预计投资12亿元用于业务扩张,包括开设大中型超市、扩建会员店、投资更新门店设备等。
另一方面,去年3月初,大润发关闭了多家大卖场门店。对此,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回应称,公司一切运转正常,大润发门店关闭属于正常经营调整。 “有的转型为2.0店、M会员店,有的则因为物业到期等原因。 ”
截至去年9月底,高鑫零售共有大卖场466家、中型超市30家、会员店6M家,其中大卖场同比减少19家。
可见,经过一路调整,大润发的想法是对的。但这期间也走了一些弯路。一方面,大润发在争夺线上流量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性价比;另一方面,在新业态转型过程中,面对中高端会员对高品质和消费体验的追求,大润发做得还不够。
尝试和错误自然是有成本的。大润发近年来营收下滑、业绩亏损是代价,阿里退出也是代价。
好消息是,过去六个月,高鑫零售同比实现盈利。 2025财年半年报(2024年4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显示,高鑫零售实现营收347.08亿元,同比下降3%,净利润1.86亿元元,同比扭亏为盈。
对于大润发来说,扭亏为盈是好事,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现实。尤其是在经历了多年的亏损之后,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和增长才能恢复。在这个过程中,大润发经不起太多的试错和挫折。
3 大润发需要另一只手
在当前零售市场,山姆、胖东来等行业新标杆的成功向市场证明,并不是线下零售不好,而是传统零售、传统超市经营模式存在问题。
一个好的零售样品应该回归零售的本质,即好产品、低价格。
沉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提到,他将带领大润发回归零售本质,回归大润发的初心和根基,重塑价格心态,回归营收增长。
大润发回归线下零售这一重资产业务的前提是找到能为它输血的合作伙伴。
图片来源大润发官方微博
过去一年里,阿里巴巴一直在为大润发寻找潜在买家,随后正式分道扬镳。
2024年3月,市场传言阿里巴巴将把高鑫零售和盒马鲜生打包出售给中粮,但相关人士否认了这些传闻;
2024年10月,高鑫零售发布公告,告知外界有买家有意收购该公司股份。所谓买家是高瓴资本,但最终双方因价格未达成一致而未能谈判;
2024年11月底,高瓴资本退出高鑫零售收购,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德宏资本与阿里巴巴进行深入谈判。
在此期间,高鑫零售于2024年9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暂停交易,等待根据《企业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布包含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
如今,一则公告尘埃落定,德宏资本收购大润发。
沉晖在《致大润发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公司整体经营决策、战略方向、核心管理稳定,基本没有变化。德宏团队是一家国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核心团队主导了多个国内领先的消费及零售投资项目。他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与公司运营、战略、发展等观点高度一致。
换句话说,德宏资本可以为大润发的改革提供底线。
毕竟,在回归零售的路上,大润发不仅要面临外部竞争的考验,还要面临内部转型的挑战。从基于山姆、胖东来等样本的转型,到自上而下的产品和会员体系的调整,再到线下门店的布局发展,大润发需要付出大量的学费。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价格为131亿港元。对于这样定价的原因,一位知情人士向36氪表示,“这样定价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大润发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大润发有很多“自有财产”,是可以计算的。除现金资产外,当前的重置成本或市场价值;二是预估买方接手后经营效率提升带来的业绩恢复,对应3到5年后的PE水平,然后折现到现价。”
从资本角度来看,高鑫零售正处于价值洼地,此时德宏资本接手该交易更划算;从高鑫零售的资产来看,线下门店的物业资产、供应链资源、零售生态系统等都具有相当的潜力。该价值可以为德宏资本投资的消费品牌提供更好的货架协同效应。
最明显的是固定资产。高鑫零售2025财年半年报显示,大润发大卖场及中超业态66%的营业面积为租赁,34%为自有物业,6家会员店中有4家为自有物业。
大润发告别昨天,进入新时代。它最关心的是何时能够重获新生,重回“超市之王”的地位。这条路并不好走,新伙伴能否讲述1+1>2的故事充满未知。
“我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却输给了时代;当时代抛弃了你,我连再见都不会说。”当大润发被阿里巴巴收购时,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曾感叹,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如今,又一个时代过去了,大润发必须出发寻找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