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只有有人才能冲上潮头。”
作者丨董子博
编辑丨林觉民
当我们迈进2025年时,AI赛道上的竞争并没有变得更加轻松。
技术研发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遇到瓶颈,但进展的速度却丝毫没有放缓。从年初的文盛视频的Sora到慢思考的O1,他们启发了业界人士对AI大模型范式的思考。
12月,OpenAI在发布当天就宣布了Sora Turbo和O3,让人直呼“追不上”。
在产品端,AI产品似乎又走上了以往互联网产品的“老路”:大规模买量、宣传、烧钱扩大用户池。
钱确实烧了,用户数也确实堆积起来了,但商业化道路似乎还是滞后。 MAU大的产品实际上已经成为“ICU产品”——如果采购和营销的资金被切断,用户活跃度就有直线下降的风险。
真金白银花在营销上,有多少是“虚假繁荣”?
眼前是快速迭代的前沿技术,背后是“高速增长”的烧钱陷阱。新的一年,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似乎依然有大风大浪。
哪里有风雨,哪里就一定有机遇。 2025 年会是人工智能的又一个“大年”吗?
01
AI应用的“井喷”还能持续多久?它生长在哪里?
2025年1月1日,百度领导人李彦宏在公司成立25周年之际发表了致全体员工的信。李彦宏在信中指出,AI原生应用正在各行各业迅速普及,新的一年又是AI应用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事实上,这个趋势是相当明显的。基本的大型型号已经推出多年。许多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被规模法则紧紧束缚,逐渐走下“造轮子”的桌子。 。
对于卷状产品,如前所述,如果“押注”购买量,商业模式并不健康。一个好的AI产品必须有足够可行的商业模式来落地,才不会变成“赔钱又赚钱”。
目前很多大模产品仍然以免费使用为主,这也吸引了一波尝鲜的用户。对于任何科技产品来说,这类用户无异于一把双刃剑。
“尝鲜者”确实给产品带来了更好的数据,也在短期内给产品带来了真实的试用反馈;
但从长远来看,维持这些“尝鲜者”并不容易。一旦推出商业化的东西,很多人都会离开,更何况还有一些对产品不感兴趣的“傻瓜”。长期稳定运行是一个挑战。
用户愿意为AI原生应用付费的逻辑更简单、更直接——产品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生活和工作中的需求,并且用户使用和保留的意愿足够高,足以支持他们花真金白银。它。 ,这是AI产品的基础。
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抗风险能力更强、长期运营能力强的AI付费产品或许更值得研究。
在大市场中,百度文库是重构最彻底的AI原生产品之一。迄今为止,已有超过4000万人成为其付费用户,在业内仅次于微软的Copilot。
数据显示,经过AI重构,百度文库月活跃用户已达7000万,付费用户超过4000万,约占其月活跃量的60%。
如果说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业界还对“用户是否愿意为AI工具付费”存有疑虑,那么今天文库的成绩就是一次有力的反击。
从商业模式来看,广告仍然是百度文库原有盈利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AI重构后,作为“更好的赚钱方式”,百度文库决心清理广告,给用户更纯粹的体验,凭真本事赚钱。
这个“真能力”指的是文信大模型的支撑、14亿权威专业文档的积累、解决智能生产的一站式产品设计,让用户真正能通过库赚钱,成为人们的新素质。生产资料。
如今,作为市场上AI原生应用商业化的先行者,文库已经彻底摆脱了广告盈利的陷阱。更好的体验也带来了百度文库AI功能DAU同比增长150%,累计使用次数超过28亿次,占据智能PPT市场80%的市场份额。
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才能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进而打造出我们自己的血液。文库为市场上无数的AI产品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02
大规模应用是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然而,一花独开不是春天,百花齐放满园。人工智能天生关注生态。 2024年,这可以说是业界的共识。
在众多模型玩家中,百度率先提出“不做‘超级应用’,而是帮助更多人做‘超级好用’应用”,可谓旗帜鲜明。
有人质疑,百度不推广“超级应用”,或许是为了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割断一条手臂”,让自己的竞争优势多元化。
在致全体员工的信中,李彦宏阐述了百度不做“超级应用”的深刻洞察:“重大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往往是大规模应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应用永远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归宿。在科技史上,只有有了飞机,人们才能研究空气动力学;随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位居全球第一,人们更有动力去研究和迭代高铁技术,然后输出到世界——没有应用,就没有技术进一步的进化和迭代。
百度一直走的是“应用驱动创新”。面对文生图片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幻觉问题,百度开发了基于图像的检索增强技术(iRAG)。当别人生成的东西不正确时,百度会更早地确保它生成的图片更可靠。可靠性。
应用驱动创新的另一个要求是“规模”。
李彦宏在致全体员工的信中提到:“没有几亿的运行公里数,自动驾驶不可能比载人驾驶安全十倍。”如果不通过实际应用测试该技术,自动驾驶将永远无法检测到驾驶者。其中,因复杂路况而产生的问题数不胜数,无法开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如今,单纯依靠文小燕、豆宝、Kimi等单点“超级应用”,仍然无法满足技术演进所需的超大规模使用。这也是百度的野心不仅仅局限于围剿疆土、吃老本的原因——只有超越,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百度的技术,才能让技术更上一层楼。
如今,大模型大规模应用的机会可能首先在B端。据统计,过去一年11个月,大型车型中标项目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2.6倍,达到728个之多。
2024年,百度以40个中标项目、中标金额2.74亿元位列所有厂商第一。
分领域来看,在金融领域,百度中标14个,中标金额3734.4万元,同样领先于大型模型厂商;在智能终端行业,包括三星、荣耀、vivo、OPPO、小米等在内的超过一半的手机厂商都使用文芯大机型;在汽车领域,十余家车企是百度文信大车型的客户,其中包括上汽大众、吉利汽车、蔚来汽车、长安汽车等主流厂商。
借助百度文信“全家桶”,更多厂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微调自己的模式,开发更适合自己的应用。自然,更多的人愿意选择更好用的手机。有了模型和工具链,百度的技术就能在这个“应用技术”飞轮中高速发展和迭代。
应用程序的爆炸式增长并不止于大B公司的使用。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不懂代码的普通人——掌握应用开发能力,才是真正“飞进寻常百姓家”的关键。
看到这个机会,代码辅助生成工具已经成为大型模型领域的绝对宠儿。
百度旗下,虽然赛道上也有“文心快码”角逐,但去年世界大会上发布的“米爱达”却向完成代码“业余爱好者”伸出了橄榄枝,让每个人都具备了开发AI的能力本机应用程序。
当每个人,无论年龄、背景、学历如何,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如愿开发出属于自己的App,那么我们距离AGI的终极梦想也许不再遥远。
在“应用至上”的道路上,很多前辈其实都踩过陷阱——当一家科技公司迷失在客户和投资者的眼中,为了收益而埋头苦干项目,而忘记了技术开发的初衷时,他们的行为难免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形。
在普通人眼里,人们创办公司、创业都是为了赚钱。如果做项目就能赚钱,为什么还要顶着压力、承担风险,走上“做技术”这条吃力不讨好的路呢?
即使是最有洞察力的投资者也并不总是青睐科技公司。比如,巴菲特就曾多次公开表示,科技公司不是他的“食物”——原因很简单,风险太高,而且不够稳定。
做技术是“危险的”,更是“孤独的”。你要在不确定中独自前行,你要在低谷中面对别人的目光。
“承担更大的风险”、“不断尝试、不断犯错”,甚至“错了就赶紧调整方向,重新开始”,既是李彦宏在百度25周年之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许多科技公司现在需要鼓励。座右铭。
03
结论
在巨型生态系统建成的“前夜”,平台机会永远是“皇冠上的明珠”——谁拥有蓬勃发展的AI原生应用,谁就有能力超越个别产品的成败,依托大市场赚钱。
大规模应用爆发背后的一个重要限制是API调用、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仍然很高。
困难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机遇。谁能把基础大模型的能力早一步提升,算力利用效率再提升一步,数据的协同能力再提升一步,谁就更有可能吸引更多的AI原生应用开发者和客户。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已经有大厂商有能力持续进行大模型迭代和创新,调度10万卡算力,并与企业进行数据协作。不过,百度、字节、阿里巴巴,初步的BBA“三国”局面,已经初具规模。 。
在这场三路争霸中,既然没有人愿意从牌桌上走下来,我们就必须继续比赛。新版百度文信大模式很可能会在下半年推出,字节和阿里巴巴也在不同程度跟进。
新的一年这场大车型的激战又会有哪些新的发展呢?
太棒了,2025 年。
伯克利具身智能图:走在深度强化学习前沿的中国90后
数据库“自杀小队”
米哈游的“后蔡浩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