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宝生成,提示文字:融资,大量美元。
作者|悠悠
邮箱|yokyliu@pingwest.com
大型模特公司越来越多地披露其融资信息。
最近的两则融资消息来自智浦和Leap。尽管智浦宣布完成30亿元D轮融资,但从未公开披露过具体投资方名单。其仅在媒体报道中提及:据多位内部人士透露,新投资方包括多家战略投资和国有机构,君联资本等老股东则继续跟投。
立洁目前的融资是其在2024年披露的唯一一笔融资,但具体融资金额尚未公布。公开信息显示“B轮数亿美元融资”,同时估值尚未公布。这也使其成为当前“六小公司”中唯一一家估值不明的基础大模公司。
透露但不完全透露,大型模特公司开始用各种方式完成“琵琶式”融资公告。这背后是大型模型公司目前的融资状况:
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持续融资来支持昂贵的投资;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刻意保留一些“神秘感”,以避免过早或过度暴露真实情况。
“美元资金撤出后,国内市场就这么多钱了,基本上是一个固定的资金池,一家企业拿多了,其他企业就拿少了。只有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你的对手你能坚持到最后吗?”有投资者告诉我们,2025年,中国大型车型将展开一场残酷的战斗。这场中国大车型之争已经变成了一场幸存者博弈,何时、如何披露融资信息成为了竞争的重要手段。
8个月后,进入幸存者游戏
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2024年中国基础大车型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
年初,OpenAI发布Sora后,国内大型模型公司开始跟进; 5月,火山引擎率先在大型模型行业打响“价格战”; 6月,快手发布了客灵,随后又发布了MiniMax、智浦和豆宝。逐步推出视频生成产品;与此同时,国外明星独角兽公司Stability、Inflection AI、Character AI也因为各种原因开始陆续遭遇挫折; 8月,在多轮高速巨额融资的推动下,中国领先的模型公司几乎同时进入估值200亿的超级独角兽俱乐部;但紧随其后的是,由于OpenAI迟迟不发布Sora及新产品,国内大模型技术进展也随之停止。 “六小虎”开始被质疑是否预训练了大型模型,也有传言称一些公司已经放弃预训练。
直到9月份,OpenAI再次发布o1,给大模型热潮注入了生机,但也证明了国内原型公司自主谈创新依然困难重重。
转折点可能会出现在8月。一方面,当估值达到200亿时,对商业模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2月到8月市场在OpenAI缺席的情况下给了大型模型公司足够的耐心,但仍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上半年,我还很自信,但下半年,我开始有了怀疑。
一位资深投资人向硅星表示:“当市场风险偏好较高时,资本密集涌入,企业披露更多融资信息,塑造‘行业人气’。”但当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时,企业可能会有意减少或滞后披露,以免让市场看到不利的现金流状况或借此削弱竞争对手的信心。”
这不是某家公司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大型模型行业的“特点”。充满了“前面的技术投入”和“后面的商业回报”的严重错位,巨大的技术研发和计算硬件。支出需要持续的现金注入,但短期内很难在用户或客户方获得丰厚的回报。企业只能依靠不断的融资“输血”来生存。能否持续获得融资已经成为生死存亡的基础。
“事实上,半导体、材料、能源行业也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投资耐心。比如氢能这样的行业,虽然时间也很长,但我们知道第一步是国家大量补贴;第二步 到市场化时,氢能与燃料将实现平价;第三步,大规模应用场景会显得很模糊,如果短时间内没有技术突破,很容易失去市场信心。”一位投资人表示。
于是,各大模特公司很快就进入了一场残酷的幸存者游戏。上述投资人直言:“在这场游戏中,谁能生存到最后,往往不是靠技术实力,而是靠谁总能拿到钱。”
形成一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是,在科技发展初期,由于没有商业指标可以检验,融资规模被视为唯一的“潜力”指标,“资本宠儿”地位”成为竞争力的认证和认可。
“仍坚守琵琶风”融资成为竞争手段
此外,持续融资的首要原因是确保“足够长的寿命”,以度过下一轮技术爆炸;二是吸纳市场现有资金,挤压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
然而,随着估值和融资金额越来越大,初创企业筹集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可供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小。一方面,刚刚成立的大型模型公司股权结构会变得异常复杂,利益冲突甚至纠纷开始出现。另一方面,很多时候这些融资并不像过去那样有明确的轮次边界和相应的技术或业务里程碑。
因此,大型模型公司在披露融资进展时往往会陷入一个矛盾:需要树立发展信心,以吸引下一轮投资;但又不能透露太多信息,成为各方的“众矢之的”,才造成了这样的“犹抱琵琶”的局面。
而且,在资金至关重要的大车型赛道上,企业的融资进展不再是简单的财务问题,而是成为重要的营销节点。
融资信息披露与否以及时机的把控,将直接影响公司能否持续获得资本的青睐,影响竞争对手对自身实力的判断。
因此,我们越来越多地目睹大型模型公司之间在“整合”与“隐藏”之间的艰难博弈。融资从真实存在变为按需公告。
多位业内投资人透露,目前,大型模型公司在确认融资后,基本上都会选择半年后向外界披露,有的甚至会等到全额交付或一半交付。更何况,他们的现金已经快用完了,只有在资金紧张的时候才被迫披露融资消息,以延长寿命,吸引下一波融资。
对于企业来说,融资迟迟披露也可能源于资本热情降温,迫切需要依靠此前的融资成果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心和认可。
一位资深投资人直言:“你能拿到的钱、能拿到谁的钱,几乎已经成为下一轮融资最重要的砝码。至于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进展明显放缓,没有任何进展。”人们可以声称它。”多么大的突破啊。”
这正在成为大型模型行业的共同挑战,我们很可能会继续看到更多“仍抱琵琶”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