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鸿蒙原生版在微信正式上线,这意味着原生鸿蒙系统已经覆盖各大APP,用户在选择原生鸿蒙时不再有功能顾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原生鸿蒙能否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最好”的独特价值?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一个具体、详细的能力开始。比如原生鸿蒙系统是最早出圈的,也是很多人最喜欢的能力:原生安全。从底层逻辑上,展现了原生鸿蒙与传统手机操作系统的区别。
过去,无论Android还是IOS,隐私保护授权管理都依赖于用户的广泛参与。系统对应用权限的限制越来越严格,用户在授权上投入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
纯血统和谐号的“原生安全”让大家兴奋的是,它彻底告别了APP窥探隐私数据的N套路。 HarmonyOS NEXT直接禁止开放9类不合理权限。摆脱无休止的重复授权,只在使用APP时授予部分能力,不使用时关闭。从管理权限到管理数据,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移动操作系统的全新安全防护机制。
可以说,原生安全展现了第三层移动操作系统在安全性、便捷性、底层架构等方面的超越创新,成为最能代表原生鸿蒙的标签。
好奇的读者可能也好奇,为什么Android总是出现权限问题呢?为什么Android/IOS无法真正解决权限管理的安全漏洞,只能依靠彻底重构底层架构?原生鸿蒙是如何做到的?
让我们进一步剥开操作系统的外壳,审视移动终端底层安全正在发生的变化。
当大量个人数据放置在手机/平板/手表等智能终端上时,移动操作系统自然成为保护隐私数据的据点。
信息产业出现以来,网络通信、PC终端、智能手机等都以防火墙为核心构建安全。其核心是通过管理访问行为来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攻击,只允许符合安全策略的行为通过,就像在建筑物中添加防火墙来拦截外部入侵一样。在这种机制下,Android和iOS系统依靠用户充当看门人,参与个人隐私数据的安全攻防。
如今,智能终端承载的隐私数据越来越多,这种防火墙式安全的弊端日益暴露。
首先,合规应用的权限要求越来越高,无法解决隐私被窥视的不适。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合规APP也寻求获取更多的用户偏好和行为数据,用于广告推送、产品迭代等,并请求过多的权限。无意识的聊天将被电商APP准确判定;上传的短视频会被算法推送给通讯录中的熟人……这种被窥探的感觉不是通过权限管理就能解决的。当面对APP的授权申请时,如果不授权,很多应用功能将无法使用;如果全部授予,你会担心后台隐私泄露;如果给某些部分授权,就需要时不时地重新修改授权选项,非常麻烦。用户难以忍受,不得不为了方便而牺牲隐私,让APP获得大量不必要的权限。
其次,一旦黑灰产品成功利用漏洞进入内部,系统就会面临风险。
防火墙安全就像在小区外架起一道隔离线,隔离外部攻击和风险。一旦漏洞被成功利用,Android/IOS系统内部就会面临风险。
基于Linux内核的Android系统更加开放,开发门槛更低。它就像一个“商住”社区。作为商家的APP,很容易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访问敏感数据,成为黑灰产品。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利用shell进行诈骗、请求过多权限进行恶意操作、窃取用户信息的App基本上都是Android场景。
过度开放的Android让iOS有机会贴上“安全”标签来吸引用户,相当于一个更加封闭、安全更严格的高端别墅社区。例如,Android系统中的APP采用动态下发的方式进行的操作,在IOS系统中是不允许的。然而,IOS的安全机制仍然存在漏洞。近年来针对IOS的攻击频频发生,比如2016年著名的“三叉戟”事件,黑客利用IOS的三个漏洞,通过一条消息远程控制了中东富翁的苹果手机。 2024年,国内反诈骗中心还提醒公众关闭苹果内置视频通话软件FaceTime,以防诈骗。因此,封闭的iOS并不一定安全。
此外,Android/IOS的“防火墙式安全”将用户置于隐私控制的中心,使得权限管理成为一件苦差事。
近年来,Android系统不断细化权限控制,允许用户有选择地授予某些功能特定的权限。这意味着用户作为权限的“守门员”,要面对一场几乎不可能获胜的足球比赛,应对不同APP、不同功能“踢”出的每一个“球(授权应用)”。 ,反复检查、切换,非常累人。
本质是Android/IOS的安全机制源于信息时代的“防火墙”思维。它们主要是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的非法盗窃和攻击,面对越来越多来自内部的窥视和风险却无能为力。
因此,为了构建移动终端隐私安全的内生安全的隐私堡垒,需要重构操作系统底层架构。
外防的“防火墙式安全”侧重于治标不治本,通过更加精细化的权限管理选项来应对未知的恶意行为。
鸿蒙原生的安全访问机制将“管理权限”转变为“管理数据”。用户只需授权访问某一特定数据,而不授予整个功能的权限,相当于对各种外部行为进行“闲置访问”,“自由进入”,让搭载纯血统鸿蒙的移动终端变成了“保密”单元”。
这种“内生安全”的隐私数据保护机制,其核心逻辑有几点不同:
1、从“限制入境”到“限制流出”。
“权限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多级认证和授权来限制外部访问,确保只有特定的APP才能访问敏感信息。一旦APP被授权进入系统,隐私数据就被窥探、泄露,而且似乎没有办法处理。
原生鸿蒙的原生安全策略是直接禁止不合理的访问权限,相当于在一个保密单位之外设置了一个“任何人都不能进入”的地方。
HarmonyOS NEXT全面梳理所有系统权限,禁止开放通话记录、短信、电话、后台弹窗、应用内安装其他应用等10+种不合理权限,杜绝APP被暴露的可能性来自来源的私人信息。
对于用户来说,无需用APP打一场疲惫不堪的“授权”足球比赛,也无需担心哪些功能可以开启、哪些功能应该关闭。只在必要的时候给出你想要使用的数据,使用后收回,大大降低了数据暴露的风险,让体验变得更好、更简单。
2.最小化、精细化的安全访问。
我们还是需要让个人数据随着外部APP流动来为我们服务,但只允许最小化、最精准的访问,而不是让外人进来闲逛。可以理解为,门口有东西要交,交完就回来。
例如,以前如果您选择图片作为应用头像,则需要授予整个相册的访问权限。但原生鸿蒙中,只能获取指定图片,其他图片完全无法获取。而当不使用换头像功能时,甚至无法获得指定图片的访问权限。会被关闭,大大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
为此,原生鸿蒙凭借软硬件协同能力,构建了星盾安全架构,自下而上最小化、精准化授权。并且借助星盾安全架构和原生鸿蒙隐私保护创新,用户几乎无感知,不需要额外的权限管理操作。据第三方测试,鸿蒙原生权限弹窗相比iOS明显减少,真正实现安全访问,同时简化权限管理。
全流程、全链路数据隐私保护
内部安全维护了,但是泄露的数据会被APP滥用吗?如何监控呢?鸿蒙原生的做法是为APP从上架、发布、运营的整个流程设计一套完善的隐私保护机制。
上架前,新版华为应用市场已有200多项检测能力和数百条专家点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代码和应用程序不能上架或安装。
应用在运行过程中,如果违反规定,获取用户隐私,将直接禁止运行。隐私灯功能会在应用程序调用麦克风、摄像头或地理位置等功能时实时显示整个情况,确保隐私状态始终在用户眼皮底下。
跨应用共享,原生鸿蒙系统级文件加密共享机制,打破应用层的限制,可实现跨平台文件加密保护。共享后,只有授权用户才能打开,再也不用担心私人文件散落各处。
可以发现,原生安全是从源头防止隐私泄露,提供完整的端到端安全防护,而不是寻找和修复漏洞;它是底层架构的彻底创新,而不是防火墙思维的延续。维修。
这种安全能力目前只有原生鸿蒙提供。
原生安全从根本上改变了手机乃至全场景智能终端的安全发展路径。这个前所未有的隐私安全堡垒不仅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数据,也成为原生鸿蒙长期商业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与移动互联网相比,人工智能的兴起对隐私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智能手机等终端正在积极融入AI,个性化AI离不开大量隐私数据的喂养,这必然会触及更多的本地数据,使得隐私数据的泄露对于用户来说更加隐蔽和困难来直接感知。 ;
另一方面,手机等智能硬件作为数据的“胖终端”,承载着越来越多的隐私,暴露的风险更大、危害更大。此前,不少小说创作者怀疑APP使用自己的文本来训练AI,从而成为罗生门事件。
可见,如今隐私保护的重中之重不再是“防火墙式”抵御外部攻击,而是窥探、盗窃,甚至是AI偷偷“咀嚼”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更加彻底、高效、全面地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已经成为各操作系统厂商的当务之急。
那么目前哪种操作系统安全架构和机制更符合用户对终端和AI时代的期待呢?
毫无疑问,原生鸿蒙的安全能力已经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手段。
对于用户来说,安全是购买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村官,他担心自己的安卓手机安全防护不高,黑客可能会通过互联网侵入办公软件。他不得不断网拍照,回到办公楼后再上传。这非常令人沮丧。影响工作效率。此时,基于原生鸿蒙架构的系统具备金融级安全能力,可以使远程政务办公以及跨端跨平台的数据传输安全可靠,极大提升移动办公体验。
对于开发者来说,原生安全为应用软件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链路的保护,可以防范应用覆盖、植入、数据被盗等风险,保证隐私合规,应对日益严格的数据监管。 ,也给了用户信心和更好的体验,在更安全的基础上建立应用的差异化竞争力。
将不可避免丢失的“商住”小区、别墅小区的私密数据转移到底层机制严格的“保密单位”。这种由用户和开发者选择的搬迁动作,将成为原生鸿蒙的商业化。增长点。
原生安全只是纯血统鸿蒙的一个侧面。从这个基础但不简单的能力中,我们可以一窥原生鸿蒙对“新一代操作系统”的底层思考和元创新,以及自研技术的打磨。
原生鸿蒙属于更安全、更值得信赖、更便捷的数字未来,也属于今天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