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临近新年,有人给失业的年轻人想出了一个奇怪的主意:花钱去工作。
每天只需30元,即可获得一个工作站,并享受两荤一素午餐。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向家人隐瞒事情了,每天都可以假装光明正大地去上班了。
为了提供更身临其境的工作体验,提供工作站的好心人还会定期巡视工作区域,让您在工作中享受钓鱼的乐趣。
乍一看,这个提议似乎很不合理。
但这个世界已经够疯狂了,农民工之间的相互救赎只会让人内心感到温暖——这样很好,我知道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完蛋。
花钱上班纯粹是乱七八糟,但有些人却可以用自己的诚意换取免费的午餐。
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我们还能指望人们互相帮助吗?
01 美食兑换赛道挤满了吃不起饭的博主。
“你好,我可以跟你换一片叶子换一顿饭吗?”
如果你是10级冲浪者,你一定看过类似的视频,并被主角的故事深深感动。
上个月还在模仿向佐做抽象,这个月就变成了流行舞蹈《APT》。在短视频梗日新月异的时代,以物换粮已经悄然成为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流量密码。 。
当一个饥饿的年轻人走到小吃店老板面前,用谨慎的语气问这个问题时,你会期望他得到什么样的反应?
老板大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这个无理要求:“你不想要叶子也没关系,你要是饿了,我们给你去拿。”
务实精明的老板会当场向你吐口水,然后对你说:“换X”。
比较有表演效果的boss会先用他那相当压抑的身材震撼你。
正当你以为他要用手中的钩子杀死眼前这个贪婪的“乞丐”时,他却突然改口,温柔地问道:“你怎么不早点来?”
大多数小企业主,即使自己的生意不大,仍然会欣然接受眼前陌生人的请求。
比如卖陕西小吃的两对夫妇。男主见年轻人开口,连忙安排他坐下,吃点热腾腾的东西。
相反,老板娘仔细询问了他的情况,执意收下了他口袋里仅剩的三块钱:“我收下这笔钱,给你三块钱的小套餐。”
原来,老板娘只是象征性地接受了他的零钱,反而给他上了一顿真正物超所值的套餐,并在离开前逼迫他给了他几百块钱的现金。
他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尊严,还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为人处事的高情商让评论区对他赞不绝口。
终于,这片叶子的承诺终于实现了。
这不是随意的叶子,而是博主精心制作的叶雕。上面的图案正是20年前老板和他妻子当兵时的照片。
二十年过去了,男主已经变成了光头大腹便便的男人,而他的嫂子还是那个红扑扑的嫂子。
虽然没有携手致富,但一家温馨的小店,足以让夫妻俩的爱情生根发芽、蔓延开来。
在以物换物的赛道上,有的人展示了高超的叶雕技艺,有的人赠送了亲手捕到的鱼,还有的人没有任何回报却答应帮老板拍宣传视频。
但博主的才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愿意免费送餐的小商贩身上,大家都能看到一种烟火气的侠义精神。
其中一些是单亲妈妈,起早贪黑地为家人摆摊,甚至见不到自己的孩子。
有的是年轻夫妇,辛辛苦苦打拼,就是为了让一家五口搬出50平米的小房子,给儿子一个独立的卧室。
还有自幼因病致残,只能靠摊煎饼维持生计的“拐杖兄弟”。
他们的生活可能被毁了,但他们仍然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一个陌生人。
尽管这些视频不断被质疑是为了消费善意、有剧本的拍摄,也成为了博主们开始零帧拍摄的工具。同一个剧本甚至被不同的博主重拍了很多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让大家看到了一种朴实的善良。
侠义的店主和报恩的百姓,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题材,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喜欢在现实中看到他们。
这类视频之所以持续霸占眼球,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看到普通人认真生活、用心经营小企业的样子。每个人都喜欢这些潜意识里的善意,因为那是人与人之间最有价值的东西。耦合。
哪怕是剧本,哪怕是上演的拍摄,大家都愿意相信这样的前期准备是用心良苦的,最终也会是基于良心的。
因为即使没有镜头,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无处不在。
02 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
每逢长假和过年,人口密集流动,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儿女在返乡途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
他可能是站台上提着麻袋手提箱跌跌撞撞的路人。
他可能就是隔壁的乘客,正坐在高铁座位上,不知道如何调节座椅靠背。
她也可能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独自坐公交车的阿姨,挣扎着却从不愿意麻烦任何人。
这些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父母。
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也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然后自豪地告诉世界:第一次坐高铁的是谁的父亲?我帮了你一个小忙,不客气。
为了让彼此的父母外出时有所依靠,有人发起了一项虚拟倡议:如果在外面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该尽力帮助对方。
这次我帮助了你的父母,也许下次你也会帮助我的父母。这是陌生人之间温暖的默契,被称为“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
张馨予是第一个公开签署这份不存在的协议的名人。
去年,她的一段10秒视频发布后迅速出现在各大搜索排行榜上。
没有剪辑或特殊场景。这段点赞数超过800万的视频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信息点:她从一个驼背的老人那里买了一个闪亮的气球。
随着明星的走红,视频传遍全国,最终传到了老人和孩子的眼前。
老人的女儿很快回应,称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不愁吃穿。爸爸卖气球并不是为了谋生,他只是认真地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
没有不幸,也没有感恩。寥寥数语勾画出的父亲形象,似乎更像是万千普通家庭中的老人:衣食不缺,却又永不停息。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老人,你不必大方地把他所有的气球都包起来,你只需要挑一个就可以了。这不会给你带来负担,也能帮助他早点完成工作回家。这也帮助他变相确认自己仍然是一个“有用”的人。
以前大家争论要不要帮忙,现在却愿意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即使只能陪对方走一小段路,也没关系。只要善意形成接力,“下一个路口,就有千万个我”。
比起熟人之间的帮助,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有时更让人感动。因为它总是在没有任何奖励的情况下出现,随机出现,然后消失在人海中。
当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我们总是依赖着这些闪闪发光的奇异力量。
03 出门在外,要依靠陌生人的好意
事实上,买一顿饭不需要一片叶子,获得帮助也不需要一个契约。
单纯的网友会告诉你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人所谓的善良,就是可能借不到钱,但绝对不会让你挨饿。
早在“以物换食”赛道发明之前,免费餐就已经是一些小餐馆的“潜规则”。
“如果你现在遇到困难或者没有找到工作,可以到店里免费吃面。”
为了尽可能减轻前来免费就餐的人的心理负担,小老板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出暗号“10元套餐”或“单人套餐”就立即离开吃完后。
成都的一家面馆老板甚至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如果你想要免费的面条,你甚至不用说一句话,只需从爱心墙上取下一张贴纸,递给服务员即可。
免费的午餐反映了现实,而提供者的唯一期望就是:在有能力的时候,记得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豆瓣群“陌生人善意”收发群——这个隐藏在网络角落的小小社区,记录了许多陌生人之间的感动和精彩瞬间。
有人把摔倒、浑身是血的送货员请到家中,给他涂了碘伏。随后,他收到了他送的一个西瓜。
有人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演了一个月的豫剧,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另一个人给了逛商场时躲在浴室里吃的清洁女工一个橙子。
对陌生人释放的善意可大可小,但无所谓高低。这仅取决于您的个人意愿和您能做什么。
有人给帮忙的送货员点了一杯奶茶,也有人索要农民工的工资。
我本来是大城市的主力,但在与送货员交谈时,我无意中得知送货员被无良老板拖欠了四个月的工资。
师傅不懂劳动法,更不懂劳动仲裁,就出面帮他们维权,终于追回了他们欠下的钱。
有时候,人们确实需要一些英雄气概来治愈自己日渐麻木的心灵。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我们不就是靠着某些人的“受不了”才有了现在的生活吗?
在这个群体中,你会看到善良在流动。一旦“送”给别人的善意,总有一天会被别人“收到”回来。
有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低估了善意循环传递的力量。
虽然还远远不足以动摇这个世界的根基,但却构成了我们“愿意原谅这个世界几秒钟”的时刻。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必须屈服”。
看来,一些自以为过得更好的人,不得不为那些你认为“低人一等”的人让路,才能达到彼此暂时的和睦。
且不说谁有权利嚣张地认为对方是比自己更不幸的人,难道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就有权打对方一拳吗?
与其评判谁更不幸,不如放大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善意重新占领制高点。法律之上有道德,公平正义之上还有仁义。这是文明社会建设的标志。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还能指望人们互相帮助吗?
请时刻记住,伤害可能需要动机,但帮助他人必须来自人性深处最纯粹的本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作者:酷玩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