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子湖畔。
东方的神秘力量,似乎一夜之间,在这里大爆发。
国产机器狗有着逆天的越野能力,DeepSeek突破了 AI 大模型的能力边界,这些让世界惊叹的颠覆者背后,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
浙江大学!
现在,该翻转地球仪了
“简直不像世上存在的东西!”
2025新年伊始,中国机器狗就震惊了海外网友。
国产机器狗在各种视频里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它能够跋山涉水,还能做出前滚翻、后空翻等动作,在水中能完成托马斯全旋,甚至可以托着一个成年人快速飞奔,几乎没有什么是它做不到的。
期间,两家出品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云深处的山猫与宇树科技的 B2 - W 进行对决。
而他们,都跟一个名字高度相关:浙江大学(下称:浙大)。
云深处的创始人是朱秋国。朱秋国为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是王兴兴。他在求学时代就有着考浙大研究生的想法。之后,他在杭州选择了机器人赛道进行创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许就是他看中了浙江大学在机器人领域深厚的基础。
浙大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它早已成为机器人创新创业的沃土。
2000 年,如今担任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的熊蓉,当时还是浙大工业控制所的实验员。她开始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机器人比赛,之后一直扎根于机器人领域。她不但多次赢得机器人世界杯冠军,还创办了机器人创业公司迦智科技,推动了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依靠率先发展,尤其产学研的协同,浙大跑出了一支机器人天团。
藕舫天使梳理发现,在过去的 20 年里。浙大校友创办了 25 家机器人创业公司。这些公司有的是教授带着学生一起创办的。有的是学生毕业后自己创办的。并且不少公司的核心员工也都是浙大校友。
在温州街头,有球形机器人与特警一起进行巡逻。还有机器狗能够跋山涉水。另外,人形机器人的步态十分稳定……
这些把好莱坞看傻眼的高科技背后,都闪耀着浙大的影子。
2023 年,在距离浙大玉泉校区五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大运河畔的汇金国际大厦 A 座,另一种形态的智能生命开始萌发。
几个年轻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幻方量化的创始人梁文锋,在白板上随意地画着。他夹杂着广东湛江口音的普通话,就像利剑一样划破了天空。
大模型必须摆脱单纯堆算力的军备竞赛。
18个月后,DeepSeek横空出世。
这位本硕毕业于浙大信电学院的新生代企业家,没有选择暴力堆算力的硅谷路线。他凭借创新的算法框架,成功地将大模型的训练成本降低到了业界的十分之一。
硅谷为之震惊,前辈们纷纷感叹:这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浙大系创造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教授,他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系系主任。他带领的团队潜心进行攻坚工作,成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为盾构机装上了属于中国的心脏。
褚健毕业于浙大并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曾是浙大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后来创办了浙大中控,成功打破了霍尼韦尔、西门子等外企的垄断,实现了国产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突破。
在中国,有更多类似浙大系这样的科研力量。这些科研力量正在把中国科技产业推向新的高度。
几年前,我们看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就好像在看科幻电影。GPT 使得很多人觉得中国科技已经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但从 DeepSeek 开始,到机器人等领域……仿佛在一夜之间,越来越多的科幻产品,正由中国人来进行定义,以至于大洋彼岸的人们在发出感叹:
当我们谈论创新时,现在该翻转地球仪了!
石虎山下,彪悍的浙大天团
DeepSeek大火之后,各地开始反思:为什么是杭州?
江苏官媒更是三问南京,为什么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
这些提问,引发了全社会热议,但回答大多数老生常谈:
宽松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的贴心服务,以及阿里的贡献等等。
或许我们要揭开问题的全貌,就需要去拜访一个基地。这个基地藏在深山里,是一个机器人基地。
青芝坞,对于外地人来说,是一个他们不熟悉的名字。然而,对于浙大玉泉校区的师生们来讲,它就是浙大的后花园。
这里,与浙大仅一墙之隔。
沿着青芝坞,一路向西北,就来到了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
这个地方占地面积仅有 6000 平方米,面积很小。这里分布着 12 个创新工坊,还有 31 家机器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它堪称全世界机器人初创企业较为密集的地方之一。
它的出现,来自25年前一次师徒间的对话。
2000 年的某一天,当时身为浙大工业控制所实验员的熊蓉,被实验室主任褚健叫到了办公室进行问话。
“你对机器人有没有兴趣?”
一位江南女子较为柔弱,她要去对当时在国内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的机器人行业发起挑战。
但熊蓉,还是接下了这一重任。
没有参照的话,该从何处下手呢?在褚健的提议之下,熊蓉决定以足球机器人作为开始进行着手。
刚开始的时候,她毫无头绪。她只能跑到图书馆去翻阅资料,还带着学生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调研。之后,一个个方案不断地被设计出来,接着被评估,最后被测试。
最终,研制出了浙江大学第一代足球机器人。
在此基础上,熊蓉带领团队不断迭代,并在几年后迎来荣耀时刻:
2013 年开始,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连续三次参赛。在这三次比赛中,击败了全球计算机专业最为顶尖的学府卡耐基梅隆大学,并最终夺冠。
“我们赢了卡耐基梅隆三次。”
熊蓉的成功,离不开褚健的一路扶持。
褚健是中国工业控制系统之父。1993 年,他开了历史先河。凭借浙大提供的 20 万元资金支持,他创办了浙大中控。
这种创业的基因,也在熊蓉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传承。
2016 年,她创办了杭州迦智科技有限公司,一同的还有几名学生。该公司专注于生产和物流机器人的开发。
梳理浙大系的创业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存在着一种师徒间的传帮带模式。
2006 年,段永平在投资圈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以 62 万美元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并且,他还特意带上了自己的浙大学弟黄峥。
这顿午餐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十年之后,他创办了一家企业,这家企业叫拼多多。
浙大校友之间存在帮扶行为。这种帮扶不仅体现在言传身教方面,还体现在资金的注入上。在黄峥创办拼多多的时候,段永平是最早的投资人之一。
这种校友间的传帮带,让浙大师生的创业如潮水般汹涌。
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以及整个浙大系,因为有了褚健和熊蓉的示范作用,在师生之间进行传帮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衍生出新的成果。
校友之间存在帮扶行为,这并非只有浙大才有。那为何浙大的师生在创业方面的激情会如此独特、与众不同呢?
这背后,离不开浙江这片土壤。
浙江山多耕地少,一直以创业而闻名,一直以敢为人先而闻名,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我是一名浙大校友,在 20 年前的浙大校园里,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极为浓厚的创业氛围。
我身边的浙江籍同学,他们的家庭几乎都有产业。在玉泉校区的小乐惠川菜馆里,常常能看到在讨论吉利、阿里巴巴的热血青年。
万众创业的浙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也带动产业链不断成熟。
吉利是核心,整个汽车产业链在浙江形成了闭环。这条产业链与机器人产业链高度重合。
阿里的存在,为数字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阿里的存在,也为 AI 时代杭州的爆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熟的产业链,为激情创业的浙大军团,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宇树机器人的创始人是王兴兴。他曾与浙大失之交臂,之后去上海读了研究生。最终,他选择回到杭州创业。
浙大的理工科实力强劲,反过来,它也为杭州持续地注入创新动力。 浙大理工科实力强劲,从而为杭州不断地注入创新动力。 浙大因其理工科实力强劲,给杭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大学与城市相互成就,书写了一段佳话,也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独特且亮丽的风景线。
打造中国的斯坦福
浙大与杭州,让很多人嗅出了美国硅谷的味道。
一百多年前,硅谷那时还仅仅是一片葡萄园。在那个时候,几乎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迹象。而唯一与高科技能扯上关系的,就只有斯坦福大学。
那时的斯坦福,在美国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国防部把大量经费给了哈佛和麻省理工,然而唯独对斯坦福不待见。
1946 年,雷德·特曼教授刚刚升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那一年,特曼成功说服了校长。他把学校位于帕洛·阿托地区的 580 亩土地划分出来。并且建立了一个高技术工业区。其目的在于:
以斯坦福为支撑,发展西部的电子产业。
这便有了后来全球科技产业的圣地:硅谷。
浙大身处浙江这片创业热土,在计算机科学、工业控制等学科方面有着较强实力,它与斯坦福有着相似的学科背景,也有着同样的雄心抱负。
早在2004年,浙大官网就喊出一个口号:打造中国的斯坦福!
浙大很早就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从而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浙大毕业生在多项统计里的创业率超过 5%,并且连续多年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中处于首位。
不光鼓励学生创业,浙大还为教授创业提供了优渥的政策。
浙大教授与斯坦福教授的创业模式不同,浙大教授能够保留教职,在原岗位进行创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其收益的 70%归个人所有。
这种创新的顶层设计是由校方和师生共同创造的,它填平了大学实验室与产业界之间的间隔。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浙大师生,这些师生们前赴后继地走出了象牙塔,纷纷涌向产业竞争的高地,在校友的传帮带下,不断地开枝散叶。
截至 2024 年,经统计有 351 位浙大校友。这些校友管理或控制着 313 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约为 5.4 万亿人民币。其中包含众多科创板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
1998 年的时候,浙大提出要借鉴硅谷的经验,并且依托自身所具备的科研优势,去建设大学科技园。
两年后,浙大科技园正式成立。
它获得了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联合批准,成为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它是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同时也是浙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
20多年来,浙大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4000多家。
浙大科技园是浙大的一个体现。浙大立足校园,然后向外进行辐射,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浙大科技园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今天,站在钱塘江畔的高层写字楼俯瞰,会发现这样一幅画卷:
浙大紫金港校区是起始点,接着一路向西行进。从未来科技城开始,一直延伸到青山湖科技城。目前,正在形成一个车程为一小时的创新闭环。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个地方,集聚了 4800 多家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其中包括阿里云、之江实验室等。
其中,六成以上核心团队,都有浙大背景。
政府、大学和企业携手合作,以产学研的方式,共同编织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历史,总在重复书写着相似的故事。
百年前,硅谷凭借斯坦福的助力,一下子就成为了世界科技的中心。如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正在演绎着类似硅谷的故事。
浙大的老校长竺可桢当年种下了求是精神,如今,这求是精神正成为科技树顶端那璀璨的枝桠。
浙大玉泉校区老和山下,有斜挎着书包、奔跑在路上的青涩面孔;紫金港校区启真湖畔,也有这样的青涩面孔,或许这些就是:
下一个梁文峰,下一个改变潮水方向的中国科创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张静波,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