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AI大模型能否让工业机器人拥有聪明大脑?专家解析未来应用前景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2-21 14:01:41     210

AI 大模型能否让工业机器人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呢?能否被广泛使用呢?答案是:暂时还无法做到。

目前在工业机器人领域,AI 技术的使用处于起始阶段。在短期内,也就是三到五年的时间里,仍然难以达成大规模的应用。2 月 19 日,在上海市闵行区经委举办的“智汇闵行”制造业智能制造沙龙活动中,有“走进发那科上海工厂”这一活动。在该活动上,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那科机器人”)的市场部副部长张海峰,分享了他在 AI 结合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个人思考。

_工业领域应用最广的机器人_精确工业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张海峰

张海峰表示,当下 AI 技术的成熟度与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走进发那科上海智能制造体验中心,科幻场景“机器人造机器人”仿佛已走进现实。在工厂基地里,有一排排工业机器人,它们形态各异且功能多样,正忙碌地工作着。有的是充当倒酒、制作咖啡的服务员,有的则替代车间工人在装配新能源车身,还有的在分拣货物、拧紧超大扭矩。

_精确工业_工业领域应用最广的机器人

可以倒咖啡、倒酒的工业机器人

澎湃科技了解到,发那科机器人在搬运类机器人方面已经开始与 AI 技术结合使用,在视觉识别类机器人等方面也已经开始与 AI 技术结合使用。然而,目前这种结合使用还未能在大范围展开。

张海峰称,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需历经多个阶段,包括执行阶段、移动功能延伸阶段、感知阶段以及自主决策阶段。

机器人的感知阶段分为触觉感知阶段和视觉感知阶段,这是为了解决定位问题。视觉感知主要是解决机器人能否看到物体的问题,而触觉感知侧重于明确摆放物体的位置,这样就能让机器人自主判断能否抓取物体并执行相应操作。当机器人感知到物体且能够抓取后,最终会形成自身的决策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起到了作用。

张海峰称,企业生产对良品率极为看重。现有 AI 技术在判断时会有失误情况,无法确保达到 100%良品率。若出错,风险需由企业承担。比如在拧螺丝这一环节,怎样让机器人加入人工智能技术,以识别、抓取并判断这颗螺丝该如何抓以及状态如何调整,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张海峰表示,现阶段的 AI 技术处于单点应用阶段,例如在视觉识别类方面进行结合使用。

此次沙龙活动分享的 Robotics 星猿哲(XYZ Robotics),其专注于移动复合机器人以及 3D 视觉产品的研发。该公司的首席商务官兼联合创始人邢梁立博向澎湃科技表示,从长远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够结合的功能点有很多,在不同的维度会有不同的应用,例如检测类工作是能够体现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技术的成熟度在时间方面存在差别。例如,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进行清洁以及陪伴等行为,或许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内都难以达成。

邢梁立博表示,AI 人工智能当前主要的问题是难以达到 100%的准确程度,仅仅能够说接近 95%。然而,对于工业机器人而言,这样的精度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工业生产需要追求那种极致的百分百准确。并且在服务场景里,协作机械臂的 AI 应用会更为广泛。

邢梁立博提到,当前机器人的渗透率并不高。全球机器人的保有量大概处于百万台的级别。由于目前很多应用场景极为复杂,所以渗透率难以进一步提升。今后,机器人技术迭代的速度将会更快。

过去一年,为了提升企业对于智能化相关政策的知晓程度以及理解程度,闵行区开展了多场政策宣贯会,同时还举办了系列沙龙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智汇闵行”制造业系列沙龙活动已经变成了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以及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