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国务院通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案,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1400亿元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2-23 15:01:47     77

2 月 21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表明,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步入规模化退役时期。需强化全链条式管理,以达成生产、销售、拆解、利用等环节全程可追溯的目标。需运用法治化手段对回收利用进行规范,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需加快对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和修订,凭借标准来引领并推动回收利用。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发展态势十分迅猛,专家作出预估,到 2030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400 多亿元。然而,该行业始终存在着缺乏强有力的行业标准这一状况,同时还面临着监管困难以及电池回收企业盈利困难等难题。专家认为,这次行动方案直击痛点,将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方案。

_电池能量回收_电池能量回收系统

央视新闻截图

国常会部署新能源电池回收

加强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

2 月 2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进行了审议并通过。会议表明,当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经步入了规模化退役的阶段,全面地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能力水平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要强化全链条的管理,努力打通那些堵点卡点,构建起规范、安全且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的监测,以实现生产、销售、拆解以及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能够被追溯。同时,要用法治化的手段来规范回收利用行为,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工作。要加快对动力电池绿色设计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同时加快对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进行修订,通过这些标准来引领并带动回收利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一位负责人称,据新华社报道,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这对于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的副会长李力表明,会议针对构建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进行了安排部署,并且释放出了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明显信号。会议从加强顶层设计这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从强化标准研制等方面,也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各方的共识,能够规范行业的秩序,让监管有法可依,让监管有据可循,从而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称,会把重点放在废旧动力电池等新兴固体废物上。会加快让法规政策变得更加健全,会完善回收以及综合利用的体系,以此促进安全且高效的循环利用。另外,会挑选出一批水平高且对行业带动作用显著的标杆企业,同时会加强动态监管,以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宁德时代旗下的电池回收企业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专家张晓兵,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这一行动方案对于电池回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其中提到的“要强化全链条管理”,将会对该产业产生广泛的影响。张晓兵分析,从市场角度来看,以往由于回收渠道分散且监管缺失,使得废旧电池资源被严重抢夺,正规企业难以“吃饱”。实施全链条管理能够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竞争回归到技术、服务与管理水平等层面。从资源与环保角度而言,全链条管理可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对外部锂、钴、镍等稀有金属资源的依赖,稳定原材料供应,同时也能减少因无序回收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从产业链角度来讲,全链条管理有助于促使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制造商、回收企业等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合作,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_电池能量回收_电池能量回收系统

创意配图 据图虫创意

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1400亿

已设立上万个回收网点

在 2024 年 11 月举办的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大会上,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的会长王小康曾做出表示。到 2024 年 10 月底的时候,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已经超过了 1450GW,同时电池包的数量也超过了 3500 万包。

王小康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与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在 2023 年底的时候,全国有 200 多家从事汽车生产以及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业务的企业。同时,还建成了 10400 多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这些网点覆盖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 2030 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退役量将会超过 300 万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能达到 1400 多亿元。2022 年的实际市场规模与之相比,增长可能将超过 9 倍,甚至达到 10 倍。

《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 2024》表明,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产能在迅速提升。2023 年,其综合利用量达到了 82.5 万吨。到 2024 年 10 月底的时候,已经挑选培育了 5 批,总共 148 家规范企业。并且在全国 327 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 1 万个回收服务网点。这样就基本做到了应该回收的都能回收,初步构建起了多元的回收网络。

汽车自媒体“二师兄玩车”的创始人汪港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2024 年开始,动力电池回收进入关键节点。因为多部门联合发布了《2016 - 2020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从 2016 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需对电池执行不低于 8 年或者 12 万公里的质保期限。从2024年开始,动力电池退役数量将会大幅增长。

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已到达一个新的阶段,回收利用变得极为紧迫。其一,这是资源战略所必需的,因为电池中锂、钴等关键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通过回收能够挖掘“城市矿山”,从而保障供应链。其二,这与环保息息相关,妥善处理退役电池可以防止重金属污染。汪港做出了这样的表示。

张晓兵向记者表明,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会给普通消费者带来直接影响。其一,电池回收技术不断进步,回收率持续提升,这会使新电池的原材料成本持续降低,并且能将这一成本降低传导至终端车价,促使车价下降。其二,完备的回收利用产业以及技术,还有全国统一的电池健康度评估体系,让废旧电池拥有更稳定的市场价值,从而能让有二手新能源汽车交易需求的消费者更加方便。另外就是对环境的保护,这个会切实影响到每一个人。

电池能量回收_电池能量回收系统_

天津高新区一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生产车间 据ICphoto

电池回收行业现状:

大企业盈利难、小企业蜂拥而入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国内的电池回收眼下仍处在初级阶段。从技术方面来看,成本比较高;在行业集中度方面,较低;并且尚未形成规模。其主要表现出的问题有:电池报废后的回收数据缺乏公开性;许多电池回收企业盈利存在困难;部分不满足标准的小作坊混入其中等。

张翔认为,这次会议提到的强化全链条管理这一政策,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从而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同时,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等政策,就是在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随着对电池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进行记录和追溯的实施,电池回收行业将会慢慢步入正轨。

张晓兵提及了行业门槛这一问题。他觉得因为利用端的门槛不高,所以回收项目在各处都开始出现。很多企业在安全环保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张晓兵认为,倘若国家借助该行动方案大力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让电池回收项目以“全链条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布局,并且按照要求进入化工园区,这样才能够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晓兵提及,当下电池回收里的梯次利用其实就是电池的加工、翻新以及再使用。当前在经过拍卖和重组之后直接进行销售,在此过程中,产权经历了多次转移,无法做到追根溯源以及再次回收。一旦出现事故,将很难追查其源头并追究责任。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李力曾说,我国没有出台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专门的法律法规。同时,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碳足迹核算和评价工作的制度建设还需要加强,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现行的废旧电池标准体系不能全面涵盖绿色设计与生产制造、退役管理与回收流程、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企业准入资质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回收利用率、环保安全、产品质量以及碳足迹核算等关键要素方面,缺少协调统一、权威性高、约束力强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也缺乏标准落地执行的监督机制。

汪港觉得,此次会议通过强化全链管理,借助数字化监测、运用法治化手段以及进行标准建设来提供护航,这就是在处理长期以来大家所关注的电池流向不清晰、监管困难等行业方面的痛点。然而,“大企业盈利困难、小企业纷纷涌入”是当前行业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小作坊进行非法拆解等混乱现象依然存在,后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攻克电池规格存在差异等难题,“既要大力宣传,也要切实落实”。

汪港预计,废旧电池回收行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副产品。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体量不断扩大,行业法规不断完善且行业监管升级,小作坊式的粗暴回收将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市场集中度会不断提升,行业正式进入正轨。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刘亚洲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