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炒股必读:金麒麟分析师研报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权威专业全面解读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2-24 09:01:51     178

炒股需看金麒麟分析师的研报,此研报具有权威的特点,专业的特质,能做到及时更新,内容全面,有助于您去挖掘潜在的主题机会。

本文字数:5404,阅读时长大约9分钟

本文字数:5404,阅读时长大约9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何涛

近日,《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全国 22 个超大特大城市在 2035 年前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2035 版总规”)已全部获批。这标志着这些城市未来十年发展的空间蓝图已被绘就。

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家空间发展起到指引作用,也是各类开发建设保护活动的基本依据。国务院批复的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味着国家对各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以及建设目标等提出了总体要求。从某种角度来看,它体现出不同城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22个超大特大城市核心功能定位

2035版总规全获批,22个超大特大城市重排座次!__2035版总规全获批,22个超大特大城市重排座次!

第一财经根据各城市2035版总规制表

按照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达到 1000 万及以上的属于超大城市,当下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这 7 座;城区常住人口处于 500 万到 1000 万之间的是特大城市,现今有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这 15 座。

第一财经记者综合对比了上述 22 个城市的 2035 版总规以及旧版相关规划。经此发现,新版规划呈现出三大显著变化:其一,对各类“中心城市”的界定更为精准,能体现出城市性质与定位的差异,城市雁阵更加清晰;其二,设定的城市定位和目标更科学且务实,既考虑了经济体量,又重视发展质量;其三,更加强调区域协同思维,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心城市”种类、层级分明

统观 22 大城市的 2035 版总规,外界能够很容易地察觉到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变少了。

过去,有 9 个城市曾被视为“国家中心城市”。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在官方文件里,有些城市被直接确认为“国家中心城市”,而有些城市则被赋予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民间对于这两类情况,基本都认可其为“国家中心城市”。

在国务院批复的 2035 版城市总规里,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这 5 个城市保留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而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 4 个城市没有获得这一头衔。

北京总体规划在 2017 年就已获批,上海总体规划也在 2017 年获批。北京总体规划虽未出现“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但实际定位是“中心之中心”,北京是首都、直辖市,同时具备四大“全国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总体规划虽未出现“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但实际定位是“中心之中心”,上海是直辖市,同时具备五大“国际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广州被明确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文中未提及广州相关的其他内容。

广州是 5 个“国家中心城市”当中唯一一个非直辖市。在 2035 版总规里,广州属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它需要发挥“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这些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它作为国家“南大门”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除了上述的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外,还有 14 个城市被赋予了“中心城市”的称号。然而,这些城市都只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所以可以称作“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具体的表述来看,这部分城市能够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层级,一是位于国家四大经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二是处于某个地区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两者有一定的共同部分,不过一般来讲,前者的范围要更大一些,能够被看作是更高级别的“大区域中心城市”。

2035 版总规表明,杭州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苏州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哈尔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地区,被定位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昆明位于西部地区,被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两个城市是区域中心城市中仅有的两个面向国际的城市。

青岛和大连被认定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可以发现,在 22 大城市当中,仅有深圳、东莞、佛山这 3 个城市没有“中心城市”的定位。其中,深圳的城市性质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并且,东莞和佛山都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

从城市的能级以及经济体量方面来看,东莞和佛山作为地级市,在 2024 年 27 个万亿城市中,其 GDP 总量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因此,它们无缘“中心城市”,这是比较合理的。而深圳作为副省级城市和一线城市,其 GDP 总量在全国位居第三,那么它为何不能位列“中心城市”呢?

对此,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向第一财经进行分析。在 2035 版总规中,深圳虽未被称作“中心城市”,但实际上却有着“胜似中心城市”的地位。原因在于,深圳具备两大独特的定位,其一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其二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同时还肩负着一项独一无二的使命,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 22 个大城市里,其中城市性质包含“经济中心”的,仅有上海,它是国际经济中心;还有深圳,它是全国经济中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到 2035 年的发展目标为:要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上述定位与使命使得深圳需要发挥类似“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该专家指出,从近两年来深圳在提升交通枢纽地位方面的表现,以及在承担对外交往功能、举办大型赛事等方面的表现来看,深圳已经在向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依据 2035 版总规,22 个超大特大城市凭借不同的性质与定位,能够构建出层级清晰的雁阵。其中,北京作为首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头雁”;上海作为五大“国际中心”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领头雁”。紧随其后的是天津(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深圳(全国性经济中心)。第三梯队有杭州、武汉、成都、沈阳等 10 个“大区域中心城市”。第四梯队由长沙、济南、东莞等剩余 6 个城市组成。

城市定位差异的深层逻辑

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起着决定作用。每个城市都希望自身的定位更高,前景更远大。那么,为何顶层设计会形成目前的城市定位格局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呢?这个问题能够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调整脉络中找到答案。

以“国家中心城市”“缩编”为例,在全国经济规模更大且城镇化水平更高的当下,为何“国家中心城市”却要减少呢?相关专家向记者表示,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科学且务实的原则。因为“国家中心城市”顾名思义是要拥有全国性综合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城市,而有些城市达不到这一要求,所以没必要强行拔高。比如,成都曾一度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 GDP 比苏州少;武汉也曾一度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 GDP 比苏州少;郑州也曾一度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 GDP 比苏州少;西安也曾一度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 GDP 比苏州少。这些城市的综合影响力主要局限于西部或中部地区。冠以“国家中心城市”之名,恐怕难以让众人信服。

2035 版总规在设定各城市定位时,除了注重科学和务实,还格外看重城市的发展质量以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在这样的标尺之下,有一些城市,它们发展质量高,辐射能力强,从而脱颖而出,被赋予了比同能级城市更重要的定位。

近些年,深圳的发展速度较为可观,发展质量也较好。因此,其城市定位在不断提升。在国家批复的各版城市规划里,2000 年时深圳是“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了 2010 年,它成为了“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而到 2024 年,它被赋予了“全国性经济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深圳完成了这样的“三级跳”。

比如,最近在“科技六小龙”“火出圈”的杭州,在 2016 版国务院批复的总规里,只是“浙江省省会以及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还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而在去年 10 月获批的 2035 版总规中,杭州已经上升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起到“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作用,也是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该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达到 28.8%。

苏州与杭州相邻,它以地级市的身份获得了“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并且要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综合型现代物流中心”这些功能。苏州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0 年,苏州被纳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苏州拥有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 2.5 万家,在全国居于首位。苏州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1.57 万家,在全国位列第四。

成都拿到“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主要缘于其在所在区域的发展质量超群且消费市场活跃,2024 年 GDP 居全国城市第七。武汉拿到“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主要缘于其在所在区域的发展情况。郑州拿到“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主要缘于其在所在区域的发展状况。西安拿到“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主要缘于其在所在区域的发展质量超群,科创底子厚,制造业基础强,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快。这两个城市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它们收获了“西部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也收获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还收获了“对外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同时也收获了“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定位。

郑州的交通优势较为明显,商贸和物流都很发达。近几年,它大力推动了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两年里,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在 2035 版的总规当中,郑州既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武汉的定位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表述上与其他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相比,少了“重要的”这三个字。有人觉得“定语越少越重要”,这意味着武汉的城市地位更高。虽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但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在历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是战略要地。新中国成立后,它还是六大行政区之一中南地区的行政中心。在经济方面,目前武汉是中部地区的绝对领先者,2024 年其 GDP 超过 2.11 万亿元,比第二名郑州多出 6600 亿元。2035 版总规里,中部地区不存在“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综合实力遥遥领先,所以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东部有 3 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天津,还有 1 个“全国性经济中心”是深圳。西部有 1 个“国家中心城市”是重庆,以及 1 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昆明。东北有 1 个“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沈阳。这三个经济大区中的其他城市,即便其经济体量较为庞大,也不敢宣称自身层级更高,所以也就不能够单独被称作本地区的“中心城市”。

强调区域协同、平衡发展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的相关官员介绍说,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着重于区域协同。它会发挥超大特大城市在区域发展方面的引擎作用,从而促使新型城镇化格局得以形成,这种新型城镇化格局主要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形态。记者察觉到,这一理念在各个城市的 2035 版总规里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体现。

东部地区,北京市 2035 版总规第七章提出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此,会充分发挥北京一核的引领作用,强化京津双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主要引擎作用,让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齐头并进,共同构建京津冀网络化多支点的城镇空间格局。

上海市 2035 版总规提出:要落实“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大力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的交通一体化。同时,要积极落实并推动近沪地区(90 分钟通勤范围)的发展,促使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实现协同发展,进而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以此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广州的总规提出了一些举措。这些举措包括服务香港和澳门,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同时,还推进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并且推动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的融合发展。

深圳市 2035 版总规与广州总规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方面相呼应。同时,该总规提出要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具体而言:要增强深圳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辐射带动能力,以此带动并提升东莞、惠州的发展能级,推动深莞惠实现深度融合且一体发展,强化深莞穗、深莞惠河、深惠汕以及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的空间骨架作用,高水平地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一增长极,从而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其四,在成都都市圈层面,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中部地区方面,依据国务院对武汉市 2035 版总规的批复,武汉会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武汉会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同抓好长江大保护,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强武汉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相邻的湖南省长沙市,在 2035 版总规中被获批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长沙借助这一全新定位,此定位高于从前。长沙提出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要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

沈阳市 2035 版总规在东北地区提出,要协同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要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以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联系。要共建辽中南城市群,在沈阳都市圈中发挥引领、辐射、链接、聚合的作用。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自贸区等国际化开放合作平台。

上述内容都体现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那些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认为,从这个方面来讲,这一轮超大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意味着中国城镇化战略从“单兵突进”转变为“多点协同”,从“规模扩张”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必定会对国内头部重点城市的整体格局进行重塑。

2035版总规全获批,22个超大特大城市重排座次!__2035版总规全获批,22个超大特大城市重排座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