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打工人对AI外挂的青睐程度,又生变了。
2 月 22 日,在 App Store 中国区免费 App 排行榜里。腾讯元宝超越了字节跳动旗下的那个应用。它排名第二,仅次于 DeepSeek。
腾讯元宝在此次成绩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七麦数据表明,在 10 天之前,它在同一排行榜里处于第 234 位,几乎就像是没有它这个人一样,这也是它去年 5 月底正式上线之后通常的表现情况。
这样一款 AI 产品,原本普通用户是很难想到的,怎么就突然“飞升”了呢?
图/视觉中国
借力DeepSeek打豆包
观察网友们近几天在社交媒体上对于腾讯元宝的使用体验情况,发现关键词普遍都集中在“丝滑的 DeepSeek 体验”这一方面。
如此评价的来由还要从腾讯元宝2月13日的版本更新说起。
彼时,DeepSeek-R1 671B 满血版被接入腾讯元宝。腾讯元宝当时有版本介绍,在该介绍中,DeepSeek 的推理能力被着重提及。同时,DeepSeek-R1 671B 满血版与腾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一起供用户选择。
图/七麦数据
公开资料表明,腾讯具备网络硬件服务能力,腾讯云也有算力。与直接使用 DeepSeek 本体相比,用户通过腾讯元宝进行调用时,能够减少网络卡顿情况,还能感受到更快的响应速度。
很多普通用户被击中了痛点。他们曾多次被 DeepSeek 长时间转圈思考后只给出“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所伤害,原本就急切地想找一个“DeepSeek 服务器繁忙解决方案”。而腾讯元宝作为首个引入第三方模型的大厂 AI 助手产品,渐渐成为了优选。
腾讯元宝为了能够拥抱 DeepSeek 所接不住的流量,在技术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在产品层面也十分用心。
去年 11 月到今年 1 月期间,腾讯元宝每个月都有 4 次版本更新,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2 月 13 日接入 DeepSeek 版本并上线之后,在短短的 10 天时间里,腾讯元宝进行了 3 次更新。首先是加入了腾讯混元自研的推理模型 T1 来作为 DeepSeek 的补充,并且对其进行了优化。之后又开始支持上传以及拍照识图的功能。
当然,用户的好评背后,也不乏腾讯元宝投流的引导与推动。
在 App Store 的搜索页中,中国新闻周刊留意到了有“广告”标识的腾讯元宝推荐。在竞价搜索方面,腾讯元宝不仅购买了自身名字的关键词以及 DeepSeek 的关键词,还购买了豆包和文心一言的关键词。
在百度搜索平台上,腾讯元宝将其“免费满血高速 DeepSeek 体验”进行了重点标注。在社交媒体领域,有许多网友称自己在 B 站、知乎等平台上看到了腾讯元宝的广告。
这没算上腾讯体系内的流量池,其中包括微信、QQ、腾讯视频以及微信读书等。
其中,微信接入DeepSeek更是关键一步。
2 月 15 日,微信搜一搜开始测试接入 DeepSeek-R1 。参与灰度测试的用户,能够在对话框顶部的搜索入口处看到“AI 搜索”字样。点击进入后,这些用户可以免费使用 DeepSeek-R1 满血版模型,从而获得更丰富多样的搜索体验。数据表明,到 2024 年 11 月为止,微信(包含 WeChat)的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 13.8 亿。
2 月 18 日,微信用户的热情超乎预期。腾讯内部进行了紧急部署。尚未被灰度到 AI 搜索的用户,若点击微信对话框顶部的搜索栏并进入微信搜索,就有机会在页面中看到“下载元宝(体验 DeepSeek-R1)”。
多方因素叠加下,腾讯元宝正式“起飞”。
剑指新超级应用?
国产大模型混战中,腾讯的处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堪称尴尬。
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在 2023 年 9 月正式对外展示。它比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晚了大约半年。在性能表现方面,各个模型在不同的测试中,有时性能强,有时性能弱。但是与另外两家相比,腾讯混元的存在感较弱,甚至连被吐槽不好用的声音都没有那么明显。
在 C 端生成式对话产品领域,2022 年底,被广泛认可处于领先地位且遥遥领先的 GPT 已经出现;2023 年,国内的文心一言(现已改名为文小言)、Kimi、豆包等陆续跟上,在抢夺用户方面竞争十分激烈。而到了去年 5 月,同样将自身定位为 AI 助手的腾讯元宝才缓缓到来,其声量一直与竞争对手们存在较大差距。
AI 产品榜数据表明,去年 12 月,豆包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7116 万,位列总榜第一;Kimi 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1669 万,位列总榜第二;文小言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1347 万,位列总榜第三;通义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418 万,位列总榜第九;腾讯元宝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291 万,位列总榜第十二。
不过在马化腾看来,这是腾讯主动选择的结果。
2023 年的股东大会上,腾讯的董事会主席兼 CEO 马化腾有过这样的表述。他认为 AI 是几百年才会遇到一次的机遇,就如同发明电那样的工业革命。然而,对于工业革命而言,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并不是那么关键,关键在于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以及数据切实地做好,并且更为关键的是要实现场景的落地。我感觉现在有不少公司显得很着急。感觉它们像是为了提升股价而行动。而我们向来都不是这种行事风格。
GPT 带动的那轮 AI 风潮极具吸引力,然而其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例如研发投入的情况、技术的演进状况,还有新技术对业务实际能起到的作用以及最终所能带来的回报,这些都并不明晰。有 AI 行业从业者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腾讯的保守态度,更像是希望在看准时机之后,能够一举取得胜利。
拥抱DeepSeek的不止腾讯。
2 月 16 日,百度发布消息予以证实。其旗下的百度搜索以及文心智能体平台,将会全面接入 DeepSeek。这样一来,用户在站内便能够随时进行提问,并且可以调用 DeepSeek。另外,阿里、字节等大型厂商,也已经在它们的云计算平台中接入了 DeepSeek。
DeepSeek 爆火之后,业内人士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2025 年将会是 AI 应用的爆发之年。
公开报道表明,在 1 月 13 日腾讯召开的 2024 年度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在分享时提到,腾讯会一直投入资源来储备算力。他希望各个事业群都能接纳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场景。目前,像微信、QQ、输入法、浏览器等产品都将推出 AI 智能体。并且,游戏、微信读书、腾讯视频等产品也将以混元为基础进行更多的 AI 探索。
CIC 灼识咨询总监陈一心认为,今后大模型的核心竞争点在于应用创新。因为 AI 平权的趋势,大模型的使用成本大幅下降,所以预计会催生出更多优秀的大模型应用,这些应用能够服务用户实际的、需要落地的需求。
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前些天在迪拜世界政府峰会中谈到,在面向消费者(To C)的领域里,尚未见到所谓的超级应用。不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社交媒体领域那样,拥有数以亿计的日活跃用户。“整个世界当前都在急切地寻觅这样的超级应用。”
从这点出发,大厂们显然不能All in 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