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一场由智能科技引领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清晨雾气未散。一只机器狗通体银灰,它灵巧地在西南石化项目场站的管廊间穿梭,开始进行巡检。身处化工厂的复杂环境中,它淡定地摆动着“小脑袋”,以此来判断四周的情况。同时,它的“四足”快速做出反应,接连完成了原地 360 度转弯以及爬楼梯等动作。
目前它已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防爆作业场景。
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防爆四足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该公司企划总监张喆介绍,我们的产品自研率达到了 96%。产品一经面世,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在 2024 年,国内销售额达到了 9 亿元。同时,企业的海外订单也在持续增长,产品已经销往了沙特、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
这样的场景在重庆多个地方呈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的实验室里,有一种新型特种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在墙壁等垂直表面行走,还可以对桥梁、隧道进行检测。
这款“空—壁两栖桥检机器人”具备飞行、吸附以及爬行动作的集成功能。它能够抵近梁体进行检测,并且可以在后台自动处理数据。特种机器人研发部负责人刘兴超指出,特种机器人的市场潜力较为广阔,其应用范围也很广泛。
风高浪急之时,无人机编队能够精准地定位落水人员并抛投救生圈;机器狗机动灵活且越野能力强大,它携带可见光和红外相机,对堤坝进行巡查。在长江防汛抢险综合演练的现场,由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研发的无人机编队以及堤防隐患巡检机器狗都一一展现了出来。
研发人员介绍,这些装备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电磁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通过自主进行路线规划,这些装备能够实现对堤防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自动巡查。这种自动巡查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人工巡堤查险存在的精度差、效率低以及风险高等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研发出了堤防隐患巡检的机器狗。(受访者提供相关图片)
重庆是制造重镇,在发展具身智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张喆表示,重庆的汽车、摩托车等特色产业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存在不少共通点,产业优势相互叠加,会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步伐。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负责人表示,重庆具备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基础。在人工智能和关键软件领域,有中科云丛、马上消费以及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等推出的大模型产品和算法。在机器人本体集成方面,重庆已经诞生了华数、七腾等一批在本地成长起来的机器人企业。
这座城市以制造业闻名,为何还能抢占智能产业科创潮头呢?走进位于两江新区的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红梅吐蕊,碧波荡漾,明月湖呈现出盎然的春意。这里是聚集着 50 余家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的科创高地,不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都把这里当作“梦开始的地方”。
重庆致行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初创企业,致力于研发下一代出行工具。今年 1 月,该公司获得了资金支持,这笔资金是由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提供的,金额为 100 万元。
公司创始人王世杰介绍,企业研发的电动露营车具备全地形运载的能力。它能够负载 300 斤重物爬上 15 度的斜坡。同时,还可以实现智能控速。并且能够翻越多变复杂的户外地形。目前,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已取得不错的销量。今年,他们准备开拓海外市场。
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举办的硬科技创业营活动的现场。(受访者提供的图片显示)
产业投资政策大力支持带来了这样的创新加速度。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构建了一个科创生态闭环,包括“人才—创新—产业—资本”。此基地开展了硬科技企业“0—1”的培育、孵化以及投资工作。在今年,该基地有 9 个项目得到了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的支持,投资金额为 1190 万元。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七部门不久前联合发布了《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该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鼓励市级产业投资母基金、产业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有关区县,以市场化的方式来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投资基金。
重庆属于西部内陆地区,其高端科研人才数量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两江新区负责人表示:“我们会采取超常规的方式来引进和培育人才,面向全国以柔性方式招引包含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团队,并且会努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有 31 个院士团队已入驻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这些院士团队在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开展智能产业的研发工作以及推广活动。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终端处的胡运良处长表明,重庆会运用技术攻关、开源发展以及开放场景这“三位一体”的手段,去搭建起技术闭环、数据闭环以及商业闭环这样的产业发展生态,从而促使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能够迅速成长并且实现迭代发展。(记者为柳昌林、吴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