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AI医疗未来展望: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探讨AI如何重塑医疗行业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2-25 14:00:49     78

“人工智能的最终方向是医疗。”“凭借更优良的人工智能,来守护人们的健康。”在 2025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的第二天,也就是 2 月 22 日下午,于“AI 焕新,塑医疗未来”的论坛上,这两句话被人们多次提及。AI 对医疗行业产生着深刻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医学影像的智能诊断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方面;还有临床决策支持以及医院管理等方面……那么,谁能够在“AI+医疗”这一新的赛道中率先领跑呢?

新冠疫情到2025年结束__2025年能治愈艾滋病吗

2025 年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的第二天,在上海市徐汇区西岸艺术中心 A 馆举办了“AI 焕新,塑医疗未来”论坛。在这个论坛的会场边上,围了一圈人,他们挤不进现场。

通过不断降低医疗 AI 技术门槛,加速产业集群与创新生态构建,上海正逐渐成为 AI 应用“高地”,其中包括医疗人工智能。这一战略优势得以形成,是因为上海有着独特的医教研资源禀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学府,它们不仅具备实力强劲的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而且在医工交叉学科领域构建出了突破性的创新链,还持续产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成果。

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即“临转院”)的总裁段琦向澎湃科技表明,临转院身为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枢纽与赋能平台,会加快技术攻关的步伐,孵化出更多高质量的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及产品,全方位提升医疗行业的效率与质量,舒缓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创造出更为巨大的经济价值。

上海是中国在做垂类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以及应用场景方面表现优秀的城市之一。22 日,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沈涛在主持圆桌讨论时表示,“AI+医疗”是这些优秀领域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

先行者基因:政策引擎,生态筑基

2017 年 10 月 26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利用认知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升诊疗辅助、健康管理和养老照护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自主智能医疗机器人和医疗设备等在辅助病症诊断、影像分析、手术诊疗、精准医疗中的推广应用,以促进医疗服务的精准化。

上海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其中包括《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沪经信技〔2018〕569 号),还出台了《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 - 2021 年)》(沪经信智〔2019〕707 号)等,这些政策文件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创新布局。上海设立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会对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创新项目提供支持。

上海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垂直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其中医疗行业是六个重点行业之一。

“模型群”

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副院长陶蓉称,我们研发出了众多医疗 AI 大模型,在未来期望能将其推广至更多的医院。她觉得,应当依据高质量的医疗数据以及正确的标注,去研发一个个针对单病种的专业大模型,接着进行推广、落地以及应用,以此来反哺临床。

她介绍说,上海市肺科医院现在已经把 DeepSeek70b 与 671b 模型部署在了本地。在大模型的研发领域,该医院首先将精力放在了 AI 医学影像辅助系统上。因为每天有 4000 多名患者要拍 CT,所以医生阅片和诊断的工作量特别大,也特别辛苦。现在可以将筛查出的内容整合进模板,从而能快速生成文字描述并放入报告中,这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也就是说,CT 影像检查不会再有积压情况,检查报告在当天就能生成出来。

上海市肺科医院作为专科医院,在单病种 AI 模型领域,联合了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来进行本地化搭建智慧病理数智一体化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对数字病理切片进行标注工作,同时也在进行模型训练。

_新冠疫情到2025年结束_2025年能治愈艾滋病吗

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陶蓉

上海市肺科医院研发了肺部智能手术规划系统。以前影像片导入后需 2 - 4 小时,现在 2 - 5 分钟就能进行三维重建、手术规划模拟等。陶蓉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的专职副主任朱立峰介绍,瑞金医院研发的医疗 AI 大模型如今形成了“大模型群”。这些“大模型群”可以用来“支撑”医生,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也能“支撑”该院的医学教育以及医院的管理。

2 月 18 日,四天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布了一个病理大模型,名为 RuiPath(瑞智)。

他介绍,一方面,瑞智是一个基础大模型,适用于泛癌种。它覆盖了中国全癌种人数 90%的癌种,同时完成了视觉和语言的跨层表征。此外,它还是一个推理大模型,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能够开展互动式病理诊断对话。该模型利用瑞金医院积累的 100 万张 WSI 数字病理切片影像数据,其中包含对应的报告文本,从而完成了训练。

新冠疫情到2025年结束_2025年能治愈艾滋病吗_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有一位专职副主任叫朱立峰。

此外,瑞金医院还研发了胸部影像大模型和医学文档大模型。

在“体检总检报告生成”的落地应用场景里,相关大模型能够智能地对各项体检报告进行分析,还可以自动把高风险异常识别出来,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并且能大大提高书写的效率以及质量。从 2023 年 12 月开始到现在,已经生成了超过 10 万份报告。在“电子病历生成”的应用方面,会依据患者入院后的各项诊疗数据,对异常情况进行智能识别,同时归纳总结诊疗过程,从而生成住院期间的医疗情况、病程与治疗情况以及出院后用药与建议等完整病历。

2 月 19 日的时候,全国有至少 14 家三甲医院部署了国产 AI 大模型 DeepSeek。这些三甲医院包括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以及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在演讲中,段琦援引相关统计数据并进行了称述。

2024 年,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昆山模式:老年健康管理与生物医学大数据创新应用”入选了。此案例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数据要素 X”典型案例名录,并且成为当地医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标杆。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山生物医学大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的负责人陆轲表示,该医院把实验室自己研发的模型与 DeepSeek 推理版底座进行了深度整合。并且将其嵌入到了医院的 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以及 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等系统当中。这样就使得“智慧底座+自研模型+院内数据”实现了多模态的协同。

上海六院:AI+硬件,打造全球领先的超声“识别”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副院长郑元义表明,倘若能够将 AI 与硬件予以结合,并且进行协同创新,那么便可以达成“极为强劲的创新”。

_2025年能治愈艾滋病吗_新冠疫情到2025年结束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元义

他们团队希望设计出一款适用于妇女儿童的设备,即手骨骼超声 AI 成像,目的是为了提高安全性,规避 X 射线辐射带来的风险。他们想用超声检查来替代 X 射线检查,而识别的过程需要 AI 的帮助。上海六院与汕头超声公司、上海交大 AI 团队展开合作,研发出了手扫描超声设备。此设备能够识别出每根手指的骨骼。并且初步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国际首创的、不依赖 X 线”的儿童骨龄超声 AI 预测方法。目前正在加大对临床研究样本的投入。

郑元义介绍,他们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发了“肌骨超声断层成像”设备。此设备能够识别骨骼、神经、血管、肌肉等结构。通过“超声检测+AI 识别”,该设备有很多临床应用。上海六院将他们研发的设备命名为 UT(超声断层成像),目的是区别于 CT(X 线断层成像)。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进入临床应用的同类产品”。他们研发了可穿戴的贴片式超声,并且获得了国内第一张贴片式超声注册证。通过“超声检测+AI 识别”的方式,能够用于评价人体肌肉收缩力相关指标,目前这种方式已服务于国家重大航天项目。另外,这种设备与 AI 相结合,还可以用于 24 小时无创、实时的血压监测,并且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郑元义表示,这些创新设备能够成功研发,是因为团队获得了资助。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也包括上海市科委重点临床研究项目的资助,还包括上海交大 STAR 成果转化项目等基金项目的资助。

上海临转院:以赋能医疗大健康产业为使命,面向行业全方位赋能

2024 年 7 月,上海市政府在一份《关于加强本市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里指出。要一直推进临床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要支持构建市场化且专业化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要促使高质量科研成果得以转化。还要探索并建立作价投资的转移转化创新模式与路径。

2024 年 9 月 20 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牵头组建了临转院。临转院下设“临床研究与疾病队列建设”“转移转化与投资”“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三大业务板块,其服务于上海建设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战略目标规划。其中,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是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它围绕着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这个方向开展工作,同时也围绕着真实世界数据挖掘分析以及高质量多模态医疗语料建设等方向进行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探索数据要素对医疗大健康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助力上海医疗卫生健康产业整体实现数字化和智慧化的转型升级。

2025年能治愈艾滋病吗_新冠疫情到2025年结束_

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的总裁段琦称,临转院会促使人工智能实现规范化应用并为产业赋能,还会孵化出数量更多且质量较高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

临转院总裁段琦介绍,临转院会广泛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医疗健康数据的应用创新。同时,临转院会加快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保险等领域的赋能与应用进程,并且会深化跨界协同,以此来支撑产业发展。

技术应有的“温度”:人本医疗

22 日的论坛上,医疗科技企业卫宁健康总裁王涛指出,他们认为 AI 医疗的想象空间不只是“用 AI 辅助医生”。其会通过技术变革,对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进行重塑,像预防性医疗、个性化医疗、整合性医疗等这些方面。这样做能够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真正的福祉。我们相信,AI 技术能够给医疗普惠带来极大的助力。它有望借助 AI 来进一步缩减城乡之间的医疗差距,并且能够更好地推动医疗公平的发展。

卫宁健康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出发,近年来打造了多款能够赋能医护人员的 AI 创新应用。其中包括在本次论坛上发布的迭代版医疗大语言模型 WiNGPT 以及 AI 产品 WiNEX Copilot。卫宁健康副总裁兼 CTO 赵大平表示,他们的初心并非是用 AI 去替代医生,而是要增强医疗的能力和效率,让技术成为医生的伙伴。

上海太翼睿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新刚在圆桌讨论中称,国家卫健委于 2024 年发布了 84 个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实际上,医疗健康的应用场景远远多于 84 个。他们的定位是,依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在精神心理科、重症医学科、康复科等领域深入钻研,借助大模型技术,做到精益求精,以此为医院赋能,提高效率与质量,改善患者的感受。”

我们希望借助数据算法以及算力的力量,回归整个医疗的原本初心。要将冰冷的技术转化为温暖的服务,以此去温暖患者,也温暖医务人员。陶蓉表示。

新冠疫情到2025年结束__2025年能治愈艾滋病吗

“截至2月19日,全国至少14家三甲医院部署了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包括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在演讲中,段琦援引相关统计数据称。

上海市肺科医院目前使用的大语言模型具备患者风险预警功能,它将检验影像等一系列内容进行结合,能够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和预警。在医生书写病历的过程中,嵌入的知识库可以进行内涵质控,一旦发现存在缺陷,就能及时通知医生。

陶蓉介绍,该医院目前部署的智能输液监控与之前的称重输液监控不同。现在是通过固定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接着自动进行分析和计算,以此来估算液量,进行决策和自动呼叫。其准确率达到 98%,这样就减少了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降低了医疗成本。此外,该医院还部署了能够人机对话的 AI 机器人来进行智能随访,使得随访成功率显著提高。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