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的“iPhone 时刻”是否到来尚不清楚。然而,就中国市场目前的状况而言,AI 的“微信时刻”至少已经到来了。
作者 |陈白
图源 |图虫创意
AI(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有没有来不知道,但从中国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AI的“微信时刻”至少已经来了。
2025 年伊始,“东方神秘力量”DeepSeek 令全球为之震惊。近期,腾讯生态宣布接入 DeepSeek 后,大批用户纷纷涌入,以至于腾讯不得不紧急调用自研的 AI 元宝来支持微信搜索。由此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AI 从之前两年只在象牙塔和极客圈中流行的小众游戏,逐步迈向了一个几乎人人都能够触及的普惠时代。
最近有国产 AI 创业者进行调侃,称 AI 或许过的是农历新年。从 GPT 横扫各个国家开始,接着 Sora 刷屏,之后到今年的 DeepSeek 爆火,几乎在每年农历春节前后这个时间段,AI 都能够迎来一次新的爆发点。
客观而言,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当中。AI 领域虽一直有微创新持续出现,然而,困扰这一轮生成式 AI 革命的那些致命痛点,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些痛点包括商业模式的模糊以及应用场景的不足。
一面是算力“烧钱”需求极高——OpenAI 已烧了数百亿美元;另一面是商业应用场景没什么出色表现,推进较为缓慢。在 DeepSeek 突然出现之前,OpenAI 已向外透露消息:GPT 的专业版本收费或许会超过 2000 美元/月。此费用能否让 OpenAI 吸引到用户并实现盈利,是个未知之事。
现在,DeepSeek 大幅降低了大模型算力成本,并且微信接入了,微信拥有近 14 亿用户。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此前困扰 AI 的两大“致命痛点”都已得到解决。2025 年,人工智能从技术极客神坛走下来,真正成为人类提高生产沟通效率的工具,如今看来,这已经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互联网时代开始,中国市场的科技企业以应用创新而闻名。电商领域如此,社交平台也是如此。最初的模式大多是复制,但在后期落地应用的过程中,它们找到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这些年里,在每一轮技术风口的时期,基础研究创新的抢先占据优势或许不在我们这边。然而,凭借着超大规模的市场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庞大且多梯度的人才资源,中国的科技企业在把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这件事情上,常常都能够做到最好的程度,并且也获得了多轮的红利。
AI 时代到来了,事实表明这一模式仍在发挥作用。并且可以预测,基于大规模计算而涌现出的生成式 AI 技术路线,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将会拥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年经历了数字化生存的考验,绝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生产工作都已经离不开数字世界了。如此海量且高频的用户交互,在全球市场中很难找到第二个。而这必然会促使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创新进一步加快速度。
事实上,在大众还未切身感受到 AI 之前,AI 应用在 To B 的商业世界就已经展现出了更为激进的进化路径。例如,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 AI 的助力下持续“升维”。然而,一个新技术若要真正成为革命,依然需要先对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和行为进行改变。
回头来看,有些巧合的是,在 2011 年春节前夕,“连接一切”的微信诞生了。在此之前就有人进行了总结,在十余年间,它从一个小众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如今社交、支付、购物、办公的核心平台。微信的生长之路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科技创新只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引发真正的革命。
中国市场近期连续取得 AI 进展。2 月 18 日,大洋彼岸的伊隆·马斯克迅速推出了一款 AI 产品 Grok 3,它是基于 20 万块 GPU 集群训练的,号称“地表最强”。由此可知,未来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快速度。从这个视角来看,当下我们急需重新审视软件和应用创新的价值。坦率地讲,近些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我们通常会更注重那些影响产业安全的、会造成“卡脖子”状况的硬件方面的不足,却忽视了自身在软件层面所具有的优势。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