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KKR、方源资本等私募并购基金拟收购星巴克中国股权,华润集团、美团等中资企业亦表兴趣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3-01 14:01:14     129

近日,有消息传出。多家知名私募并购基金,如 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PAG)等,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股权。

华润集团表现出对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浓厚兴趣,美团也表现出对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浓厚兴趣,这些中资企业的表现使得这一潜在交易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 Brian Niccol 于 1 月底首次来到中国。在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上,他发表了对中国市场的评论,称在访问中国期间,他亲眼看到了他们强大的品牌、中国团队以及所提供的高端顾客体验。

我看到了这个市场所具备的活力,也看到了未来所蕴含的机会。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些在短期内能够进行的调整,这些调整有助于稳定和增强业务。在此过程中,我们会继续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来确保在中国能够持续取得增长。

我们在持续学习,并且会在合适的时候分享更多的内容。从我在中国市场的经历来看,我认为能够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里学到一些经验,把这些经验运用到北美的业务当中,从而抓住发展的机遇。

记者从多位与星巴克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那里得知,中国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星巴克方面实际上早就有了在本地寻找合作伙伴的意向,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快速、更稳定的发展。

全球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为何在中国会选择上述几家企业作为接洽方呢?中国业务的未来走向究竟会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01 潜在买家分析

1、并购基金:

公开资料表明,KKR 是在全球范围内较为知名的私募股权投资巨头。它具备通过资本运作以及进行战略调整这两种方式,来提升企业价值的能力。

在中国市场有一些投资案例,其中包括南孚电池、现代牧业、雷士照明等传统的龙头企业;还有字节跳动、乖宝宠物等新经济公司。太盟投资集团(PAG)曾经接手好孩子集团 67.4%的股权,并且它还是“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在 C 轮融资阶段的领投方。

方源资本是专注于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它拥有丰富的本地资源。它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

其重点投资领域包含消费、媒体和技术、医疗健康、工业及金融服务。

星巴克卖水是什么效应__星巴克收购案例

2018 年,方源资本与安踏体育进行联手。同时,lululemon 的创始人 Chip Wilson 也参与其中。此外,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也加入进来,共同组成了一个财团。这个财团发起了对知名户外运动品牌始祖鸟的母公司,也就是芬兰体育用品集团 Amer Sports(亚玛芬)的收购行动。

PAG 是亚洲另类投资巨头,太盟投资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独立多元化投资管理集团之一,且专注于亚太地区的投资机会。

总部设于 HK,它被称作“亚洲小黑石”,管理的资产超过 500 亿美元,其业务涵盖了私募股权、信贷以及不动产这三大领域。它经常在地产及消费领域进行投资,其中的案例有北京华贸中心、奈雪的茶、腾讯音乐等。

太盟 PAG 因其董事会主席单伟建而闻名,单伟建是亚洲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标志性人物,被称为国内“私募之王”,同时太盟 PAG 还因其对万达的投资而闻名。

2、中国企业:

华润集团是国有大型企业,它拥有广泛的零售业务以及消费品业务,并且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同时还有着政府背景。华润集团作为多元化经营的央企,其业务涵盖了零售领域、消费品领域、房地产领域、医药领域以及金融领域等多个方面。

其中,商业地产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物业也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有望为星巴克中国后续的拓店提供核心支撑,也有望为星巴克中国后续的选址提供核心支撑。

美团是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外卖和生活服务平台,它具备庞大的用户基础,同时拥有配送网络,凭借这些,能够给星巴克带来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

02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现状

1、市场竞争激烈:

库迪咖啡通过低价策略和快速扩张,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它借助低价策略和快速扩张的手段,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对咖啡市场格局产生了影响。

新茶饮品牌像喜茶、奈雪的茶那样崛起了,它们分流了一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其他本土品牌,比如连咖啡、Manner Coffee 等,一直在不断地扩张,从而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星巴克的门店规模在中国咖啡市场处于第三位。它与瑞幸的差距正在逐渐变大。同时,它还面临着库迪等新兴品牌的追赶。

星巴克卖水是什么效应__星巴克收购案例

2、业绩增长乏力:

星巴克 2025 财年第一财季,其在中国地区的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了 1%,呈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同时,可比同店的销售额下降了 6%,这表明单店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滑。

高频优惠活动,像 7 折券以及买一送一这样的,在短期内拉动了订单量。然而,它却使得平均售价下滑了 4%,交易量也下滑了 2%。这表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有所增加,品牌的溢价能力遭受到了挑战。

3、门店扩张与运营效率:

到 2024 年 12 月 29 日的时候,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总数达到了 7685 家,其规模是很大的。然而,单店效率下降这个问题变得很突出了。

高线城市市场已趋于饱和。星巴克需要去进一步开拓低线城市。低价品牌的竞争给它在下沉市场的扩张带来了阻力。

2 月 25 日,据最新消息,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发布了内部通告。通告表明,星巴克将裁撤 1100 名企业员工,同时,数百个其他空缺职位将不再进行招聘。

此次裁员的比例约为星巴克全球非门店员工总数的 7%。“回归星巴克”计划包含此次裁员行动,其目的是精简业务,具体通过裁员以及改善美国门店的客户体验来实现。

星巴克相关负责人针对裁员消息作出回应。他表示,星巴克中国的伙伴不在此次全球沟通的范围之内。同时,他强调星巴克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并且,他们将继续秉持高质量、可盈利、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咖啡以及独一无二的星巴克体验。

星巴克此次进行裁员,这是其转型计划的一部分。未来,星巴克将把重点放在提升门店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上。公司计划通过简化运营以及优化菜单等方式,来恢复自身在咖啡市场的竞争力。

_星巴克收购案例_星巴克卖水是什么效应

4、品牌定位与消费者偏好变化:

星巴克长期以来展现出高端品牌形象。然而,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性价比。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瑞幸等品牌凭借平价产品以及数字化体验吸引了数量众多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星巴克的高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市场渗透率起到了限制作用。

03 面临的挑战

1、价格战的压力:

星巴克在中国的销售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一方面是市场已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偏好发生了变化;还有就是疫情给线下消费带来了冲击。

星巴克常常推出优惠活动,在短期内能够提升业绩。然而,从长期角度去看,这样做或许会对品牌的高端形象造成损害,同时还会致使利润率出现下降的情况。

星巴克在中国有庞大的门店网络。它的定位价格较高。它的扩张策略相对保守。这些因素使得它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中失去了一部分市场。

星巴克卖水是什么效应__星巴克收购案例

2、数字化与外卖业务的滞后:

星巴克推出了外卖服务,并且与阿里巴巴有合作。然而,它在数字化运营和外卖业务方面的效率,相较于瑞幸等本土品牌是落后的。

瑞幸通过 App 下单,实现了自提和外卖的深度融合,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而星巴克在这一领域的表现较为保守。

3、本土化不足:

星巴克在产品创新方面进展较为迟缓,在本土化方面也进展缓慢。星巴克在中国向来是以高端品牌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然而,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性价比,星巴克的高价策略开始面临着挑战。

星巴克在产品方面的本土化程度相对有限,在营销方面的本土化程度也相对有限,这导致它未能完全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瑞幸以及新茶饮品牌在这方面表现不同,它们更擅长推出符合本土口味的产品。

04 未来走向与战略建议

1、优化价格策略:

消费者调研显示,有超过 60%的中国消费者在选择咖啡品牌时更倾向于平价品牌。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所以平价咖啡品牌更受他们的欢迎。

星巴克要在维持品牌高端形象的状况下,推出较多亲民的产品系列或组合,以此来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不要过度依靠价格战,而是要通过提升产品的价值以及服务体验,来增强用户的黏性。

_星巴克收购案例_星巴克卖水是什么效应

2、加速数字化转型与外卖业务优化:

星巴克需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提升线上线下的融合能力。要对线上点单、外卖以及会员体系进行优化,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

通过与美团等外卖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对配送效率进行优化,使服务体验得以提升。并且提高了配送效率,扩大了服务覆盖率。与此同时,强化了会员体系,开展了数据分析工作,以此来提升用户的粘性。

3、推进本土化与产品创新:

星巴克需推进本土化战略,推出更多契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也要推出更多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借鉴瑞幸的成功经验,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快速对产品进行迭代,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增添茶饮、轻食等品类,或者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线,以此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4、开拓下沉市场:

调整定价策略,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以与瑞幸等品牌竞争。

_星巴克收购案例_星巴克卖水是什么效应

星巴克在中国,其门店布局重点在一二线城市。同时,低线城市具备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低线城市推出小型店,同时也推出外卖专门店。这样能够以更灵活的模式去适应下沉市场的消费特点。通过对定价策略进行调整,以及改变门店模式,比如采用小型店或外卖专门店的形式,星巴克就可以尝试进入下沉市场,进而与瑞幸等品牌展开竞争。

5、品牌重塑与营销创新:

星巴克需重新审视自身的品牌定位。一方面要保持高端形象,另一方面要推出更多亲民的产品。同时,还需开展更多亲民的营销活动,以此来吸引年轻消费者以及价格敏感型客户。

通过社交媒体以及 KOL(关键意见领袖)进行营销,以此来提升品牌在年轻群体里的影响力。同时强化“第三空间”的概念,突出星巴克在社交场景和休闲场景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总结:

星巴克是全球咖啡市场的领军企业,其中国业务在近些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及销售呈现疲软态势,采用特许经营或者合资的模式,星巴克能够凭借合作伙伴所具备的本地化经验以及渠道方面的优势,来加快业务的调整进程。

星巴克若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那么它的中国业务或许能获得更多的资金以及资源方面的支持,从而加快本土化的进程以及进行市场的扩张。

星巴克卖水是什么效应_星巴克收购案例_

股权出售或许会致使星巴克对中国业务的掌控权变弱,在未来,或许会更加依赖合作伙伴的运营能力。

2017 年,麦当劳中国的股权被中信联合体控股。自此之后,由于中信在地产、商业、金融等方面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麦当劳在中国得以实现迅速扩张。其餐厅数量从 2017 年的 2500 家增长到了 2024 年 9 月的 6500 家。相关消息人士称,星巴克重视中国市场,目前基本上是想走这样的路线。

星巴克通过开拓下沉市场,有望重振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

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未来星巴克能否成功地调整战略,能否重新赢得消费者,这将决定它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

餐饮 O2O 认为存在一种选择,那就是蜜雪冰城上市之后并购星巴克中国,然后二者联手去挑战瑞幸咖啡的霸主地位。

未来,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会归属到哪家呢?这场围绕着咖啡巨头展开的商业博弈又会怎样对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进行改写呢?让我们一起等待着结果吧。

本文的来源是微信公众号“餐饮 O2O”,作者是小贝,36 氪获得了发布的授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