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上市的当天,一代战神 GT-R 不再接受订单了。
也就是说,无数男孩的梦中情车真的要停产了。
谁都未曾料到,在当晚东风日产向小米表达祝贺之时,其背后竟然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原因。
确实,刷新圈速记录,亲民的售价,受到万人追捧,这些当初都是 GT-R 引以为傲的标签。现在小米把这活干了,确实有着几分传承的意味。
一个是发展中国家,造出了一台马力达到 1500 匹的圈速猛兽,并且价格仅为 52.8 万。
再多的夸赞之语都难以将小米 SU7 Ultra 对中国汽车的意义表达出来,它必定会在世界汽车史上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记。
但 GT-R 曾是“以下犯上”的典型,曾一度打破欧洲车企在性能车领域的垄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体验到超跑所带来的乐趣。即便如今它逐渐走向衰落,依然值得我们为它撰写悼词。
接下来,脖子哥就带大家过一遍 GT-R 的故事。
GT-R 是日产的一个重要象征。她肩负着特定的使命,这个使命一直以来都是要承接日产这个品牌朝着向上的方向去冲击。
二战之后,日本解除了汽车制造方面的限制。有一家名为王子(Prince)的车企,它原本是一家飞机制造厂,后来转变为从事汽车制造。
他们走造中大型高端车型的路线,可能是因为有造飞机的经验。在当时的日本车企中,他们的技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但战后民众都很穷困,没有钱去购买高端车。而王子却还在大量砸钱,所以不出意外地遭遇了失败。
但是他们留下了一个经典的车系—— Skyline 。
而这,就是 GT-R 的前身。
1966 年,日产进行了对王子汽车的收购行为。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日产保留了 Skyline 车系。
日产给予支持,王子汽车曾一度成为天皇的座驾。1969 年推出了第一代 GT - R(C10 GT - R 版)。这款车一经问世,便统治了日本国内的 GT 赛事。在 1969 年到 1972 年这三年间,铸就了 50 场不败的神话。
GT-R “战神”的称号也由此奠定。
日产凭借赛事成绩取得了辉煌,这是 GT-R 的第一段辉煌历史。当时,日产与丰田平起平坐,而本田还在专注于玩摩托车。
1989 年推出了第三代 GT-R,其代号为 E-BNR32,简称 R32。这一代 GT-R 是最经典的一代,原因在于赛道。
当时日本正处于经济泡沫时期,人民手中的钱多得花不完。富裕的车企们纷纷敞开钱袋子,大力制造高品质的跑车,像 RX - 7 、S2000、Evo 等,数量多得如同下饺子一般。
日产看着隔壁的马自达在表演,丰田在展示,本田在登场,斯巴鲁也在展现,而自己的 GT-R 已经停产多年,现在是时候把 GT-R 再拿出来看看谁才是更厉害的了。
1989 年,日产推出了全新的 GT - R R32 。从表面来看,它遵守了日本车企的“君子协议”,即汽车的马力不超过 280 匹。然而,实际上其 RB26DETT 的直列六缸引擎经过赛化处理后,能够轻松达到 500 匹。
R32 发布后,在日本的 JTCC 锦标赛中参赛。它以 29 场完胜的成绩完成比赛。同时,在我们中国澳门的东望洋赛道上,它以 28.3 秒的优势超过了第二名。
要知道,当时的对手有宝马 M3 Sport Evo ,还有本田 Mugen(无限)改装的思域,以及丰田 Supra 等一众名车。
R32 到来了,这让整个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的 A 组级别格局发生了完全的改写。
在日本本地,R32 从 1990 年开始连续四年获得冠军。这使得 JTCC 的收视率急剧下降。最终,该赛事由于收视率下滑等原因而无奈关停。
就像中国乒乓球队年年夺冠,有啥好看呢,是不。
后面国际汽联对 Group A 进行了改组,其中 GT-R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GT-R 取得了赫赫战绩,这战绩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因为这战绩,GT-R 进入了大量的影视作品。一句“我要开 GT-R”,永远留在了车迷的心里。
从 R32 到 R34 ,这终究是一个畸形时代所产生的东西。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人再也没有能力支撑起这样的“怪物”。日产因为自身车型序列过于臃肿,产生了经营危机,GT - R 也随之沉寂下去了。
雷诺还派驻了“成本杀手”戈恩担任日产的 CEO 。
戈恩当时发起了“日产复兴计划”。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降本裁员行动。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将日产从亏损 61 亿美元转变为盈利 27 亿美元。他堪称日产的救世主。
但这仅仅是在节流方面。那怎样向世界去证明日产已经完全变了样子,拥有能够开拓源头的能力呢?
这时,还得是 GT-R 来充门面。
GT-R R35 概念车
戈恩为新 GT-R(R35)确定了一个新的走向。此次它不再是日产乘用车的派生车型,而是一台全新的超跑,能够引领日产未来的十年。
要造超跑,首先得有一个别致的外观。
戈恩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只有日本人有能力设计出契合日本本土美学的车型。然而,设计师又必须具备全球眼光。基于此,他挑选了曾在通用和五十铃工作过的设计师中村史郎,让其担任日产的总设计师。
事实证明,中村的团队设计的 R35 ,它从日本的高达以及武士那里汲取了灵感,即便到了现在,依然不过时。
有了外观这张皮,就得往里加骨肉了。
1989 年起一直待在日产高性能部门 NISMO 的车辆开发中心。组长是水野和敏,他成为了不二之选。
他给 GT-R 的开发定了三个目标:
1.它的推重比必须达到每匹马力/4kg ;
当车速达到 300km/h 时,车内的乘客还能够正常地进行对话。
3.纽北成绩得在 8 分内。
为此,日产往里把以前有的技术全都砸了进去。
以前的 Fairlady Z 系列跑车有 3.5L 大排量的 V6 自吸发动机。还有 R32 们使用的小排量直列六缸涡轮机。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呢?
V6 有两个大涡轮,分别在一边。接着把缸进行扩大。就这样,一代神机 3.8L V6 双涡轮增压 VR38DETT 发动机诞生了。
除了这些,还有诸多黑科技,比如离子喷涂汽缸孔,以及加压润滑系统和恒温冷却控制系统等。最终,这台机器能够产生超过 480 匹马力,还有 632N·m 的扭矩。其零百加速时间为 3.8 秒,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一众对手。
还有全新调校的 ATTESA E-TS 四驱系统。它可以借助各种专用传感器,依据加速时的 G 值以及侧倾时的 G 值,实时对车辆需采用四驱还是两驱进行调节,从而获得更好的抓地力以及弯道稳定性。
好像还缺点啥?超跑都用的碳纤维呢?
R35 没有大面积使用碳纤维。戈恩心里清楚,R35 追求的是借助名声推动日产卖车。如果 R35 卖得太贵,没人购买,那么就相当于白造了。
R35 的四门是铝合金材质,两门也是铝合金材质,两个盖子是铝合金材质。车身采用的是钢。只有散热器、前横梁等这些小部件是碳纤维材质。整车整备质量大约为 1.8 吨,这个重量属于适中的范围。
完成上述硬件开发之后,R35 被送往莲花工程进行专门调校。最终,在 07 年的发布会上,GT-R R35 确立了其“东瀛战神”的名号。
发布会上,戈恩放出了 R35 在纽北湿地的成绩,其成绩为 7 分 38 秒 54。同时,这款车的售价为 777 万日元,在美国的售价是 70850 美元,当时美国的人均 GDP 为 4.8 万美元,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
在当时,法拉利 V12 的 599 的价格是 30 多万美元。兰博基尼 LP 640 的价格也得要 25 万美元。如果退而求其次,V8 的奥迪 R8 的价格则要 10 万美元。
GT-R 比那些车更快。它的潜力比那些车更高。并且它还有四个座位。所以孰优孰劣是很明显的。
日产自己透露的情况是,在 GT-R 发售之前,本土就已经收到了超过 3000 张订单。运往美国的第一批车,还没来得及卸货就已经全部售罄。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 GT-R 的火热程度。
趁热打铁的日产在第二年,再次回到了纽北。
这次他们遇到了好天气,跑出了 7 分 29 秒 03 的成绩。他们成功打破了四座量产车的最快单圈时间记录,并且比保时捷 997 GT2 快 2 秒,从而成为世界最快量产车。
以下犯上的伟大,无需多言。
GT-R 的故事,到这就告一段落了。
这终究只是日产的一个撑门面的项目。总工程师水野退休了,戈恩被日本政府逮捕且最终逃亡了。在这种情况下,GT-R 很难再回到当初的轨道上。
现在,一台 GT-R 在海外的价格是 12.1 万美元。NISMO 版本带上官方改件后,价格更是高达 22 万美元。它已经不再具有亲民的特点。
保时捷等跑车厂商在引以为傲的性能方面能够进行滚动研发。保时捷的纽北圈速能够稳定在 6 分 50 内。而 GT-R 的圈速在 7 分外已经将近停滞了 10 年。
东京改装展上的电动 GT-R 已经亮相了。然而,在日产当前这种状况下,它就如同一个再也无法续写下去的神话。或许,小米 SU7 Ultra 与这台 GT-R 相比,更像是新的 GT-R 。
它曾经击败过很多高傲的对手。无论怎样,它都做到了这一点。它还曾经以海报的样子,伴着无数孩子度过童年。它也曾以车模的样子,伴着无数孩子度过童年。
动画和电影中的 GT-R 们充满热血澎湃之感,它们承载着上个时代性能车最为纯粹的模样。回首过去,VR38DETT 的轰鸣声曾经带着日本车突破欧美性能车的重重包围。
但它终究是老了,我们也是时候,转过头来向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