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Sam Altman曾做过一个预测:
有了 AI 后,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一家 AI 公司。这家公司的估值为 10 亿美元,并且只有一个人。
如今,这样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最近,有一张图在海外很流行。这张图大致表达的意思是:在 AI 时代,小团队正在创造越来越多的商业方面的奇迹。
比如,Cursor 经过 21 个月,从 0 开始便达到了年收入 1 美元,然而公司仅有 30 人;Bolt 仅用 2 个月就实现了 2000 万美元,同样公司人数为 15 人;Midjourney 用了 2 年达到 2 亿美元,公司人数只有 49 人;(部分公司人数依据最新数据有所调整)
从 Midjourney 的收入规模来看,公司的每个员工所带来的收入达到了 410 多万美元。这个收入水平甚至超过了人均创收 380 万的英伟达。并且,Midjourney 还“吊打”了苹果、meta 等一众科技巨头。
看到这些AI公司的商业化成绩,不得不承认葛优老师的那句话:
人才,是21世纪最贵的东西!
01 比SaaS快三倍,赚钱速度超预期
不得不承认,AI公司赚钱的效率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先来看一组数字(以下收入均为ARR,即年度经常性收入):
Cursor用了21个月,从0做到了年收入1亿美元;
Bolt用了2个月,从0做到了年收入2000万美元;
Lovable用了2个月,从0做到了年收入1000万美元;
Midjourney 历经 24 个月的时间。它从最初的 0 开始起步,最终实现了年收入达到 2 亿美元的成绩。
Mercor用了24个月,从0做到了年收入5000万美元;
ElevenLabs 历经 24 个月,从起初的状态发展到了年收入达到 1 亿美元的程度。
Aragon.ai 花费了 24 个月的时间。它从最初的 0 开始,逐步发展,最终实现了年收入 1000 万美元。
这些只是一些个别情况。Wiz 在 18 个月内做到了 1 亿美金的收入。Deel 在 20 个月左右做到了 1 亿美金的收入。Ramp 在 24 个月内做到了 1 亿美金的收入。
从目前看,AI公司的赚钱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SaaS那波。
去年,国外支付巨头 Stripe 进行了一个调查。该调查提取了截至 7 月 31 日使用其支付平台的 100 家收入最高 AI 公司的年化收入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与 2018 年 7 月同类有前景的 SaaS 初创公司进行了比较。
Stripe得出的结论是:
这批 AI 初创公司首次在 Stripe 上产生销售后,达到 100 万美元年化收入的中位数时间是 11 个月。而上一代 SaaS 公司达到同样情况需要 15 个月。
AI 公司达到超过 3000 万美金ARR 只需 1 年半。SaaS 初创公司要实现同样目标则需要将近 5 年半。
AI 公司赚钱效率高的另一个表现是,这些产品在国际上的扩张速度更为迅速。
Stripe 的统计数据表明,从中位数角度看,AI 公司在第一年将业务拓展至全球 59 个国家,到了第二年则扩张到了全球 93 个国家。从收入的中位数情况来讲,2024 年的 AI 企业,其来自国际客户的收入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 56%,此比例超过了一半。
SaaS 产品在这方面的中位数分别是 26 个和 43 个。这表明 AI 公司的国际化速度相较于当年的 SaaS 公司快了一倍。
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 AI 产品大多被定位为生产力工具。它们的需求是全球性的。所以国际扩张自然比之前更快。
02 小团队,AI创业新姿势
AI 初创公司赚钱速度较快,所需的人员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接着来看一组数据:
Cursor收入1亿美元,员工人数为30人;
Bolt收入2000万美元,员工人数为15人;
Lovable收入1000亿美元,员工人数为15人;
Midjourney收入2亿美元,员工人数为49人;
Mercor收入5000万美元,员工人数为30人;
Aragon.ai收入1000万美元,员工人数为9人;
Adept收入7500万美元,员工人数25人;
类似“小团队”的趋势在AI行业变得越来越普遍。
Palle Broe 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他筛选的员工人数最少 30 家 AI 独角兽公司中,有 7 家公司员工人数不到 100 人;有 11 家公司员工人数在 100 至 200 人之间;有 9 家公司员工人数在 200 至 500 人之间;而超过 500 人的公司仅有 Glean、Anthropic 和 OpenAI。
其中,AI编程是“小团队”趋势的最大受益者。
例如,StackBlitz(Bolt.new)的收入为 2000 万美元,而团队人数仅有 15 人;Anysphere(Cursor)的收入是 1 亿美元,估值达到 26 亿美元,团队人数为 30 人;Cognition AI(Devin)的团队人数仅 51 人,却实现了 20 亿美元的估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 30 家 AI 独角兽公司里,超过七成的公司服务的对象是 C 端市场。而服务于 B 端的公司仅占三成。原因很简单,to B 公司在商业化阶段,需要更多的人力,比如销售和施工人员来将业务落地。
“小团队”趋势背后,是AI公司超高的人效表现。
Palle Broe 统计的数据显示,在这 30 家公司中,有 22 家公司披露过收入规模。其中,12 家公司的单个员工创造的收入超过 30 万美元,Midjourney、Adept 等 5 家公司的单个员工所创造的收入超过 100 万美元,而 Midjourney 最高,其单个员工创造的收入甚至能达到 410 万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简单来说,AI 公司的人效是很突出的。它不仅远远超过了 SaaS 公司,而且部分头部的 AI 公司的人效水平可以与 MAG7 相媲美。
当年在那波 SaaS 上市潮中,大部分公司单个员工创造的收入大致处于 25 万美元到 30 万美元之间。在 MAG7 当中,英伟达的人效是最高的,达到 380 万美元。苹果的人效在 200 万美元以上,meta 的人效也在 200 万美元以上。谷歌的人效为 190 万美元,特斯拉的人效为 80 万美元,亚马逊的人效为 40 万美元。
超高的人效,带来的结果很明显。AI 公司的员工价值在提升,变得越来越值钱了。
Palle Broe 统计了 30 家 AI 独角兽公司。其中仅 3 家公司,其单个员工估值低于 500 万美元。有 9 家公司,单个员工估值在 500 万到 1000 万美元之间。11 家公司,单个员工估值在 1000 万到 3000 万美元之间。另外 7 家公司,单个员工估值超过 3000 万美元。
对比之下,腾讯单个员工的估值是 500 万美元,阿里单个员工的估值是 160 万美元。这表明,这些 AI 公司单个员工的价值比国内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单个员工价值要高很多。
其中,Safe Superintel 每位员工的估值高达 5 亿,Midjourney 每位员工的估值为 2.04 亿,Anysphere 每位员工的估值是 8700 万,这三家是员工估值最高的。
Safe Superintel 是由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前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创立的新公司。Anysphere 是开发人工智能编码助手 Cursor 的公司。
03 自动化,让小团队商业成为可能
Nathan Basche 作为 Every 的创始人曾提及一个观点。
在 AI 时代,一种新型的创业公司形态正在孕育而生。这种形态具备更小的规模、更快的发展速度、更便宜的成本以及更奇怪的特质。
回顾这波AI创业潮,小团队趋势背后的逻辑不外乎两点:
创业初期,一方面,保持小团队有诸多好处。它能够让产品快速发布,还能依据客户反馈进行迭代。这种情况在互联网领域也曾出现过。例如,Facebook花费 10 亿美元收购 Instagram 的时候,Instagram 当时仅有 13 名员工。
一方面,AI 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工具上得到应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节将会实现自动化。
以编程为例,若 AI 能够构建产品和功能,那么创业公司所需的工程师数量会减少,并且也无需复杂的组织结构。在设计、用户反馈、销售等环节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因为有 AI 的存在,所以他们会在更久的时间里保持规模较小的状态。在这些企业中,最成功的那些只需要少量的员工,就能够达成令人惊叹的规模。
或许,在不久之后,我们真的能够亲眼看到仅有一个人的、价值 10 亿美金的 AI 公司。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其作者为智能乌鸦,36 氪获得授权后进行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