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前几天接受了一次采访,他表示自己对腐败的态度过于强硬,并且他还担心自己会遭遇刺杀。
马斯克称:逼得太紧的话,人们会陷入绝望,这便是问题所在。一旦资金流中断,他们就无法支付孩子的学费了。接着他们会说:“去你的!我要为了我的孩子而杀了你。”要知道,我们会惩治腐败,让文明持续前进。然而,如果我将贪污腐败彻底铲除,他们就会杀害我。
马斯克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我前些天的文章就说过了。
我首先进行说明,其一,我是支持减少管制并且削减财政开支的。其二,我对马斯克的好感已经所剩无几了。这篇文章仅仅是纯技术方面的分析,并不涉及对马斯克的喜好或厌恶的评判。
我先说说张维迎和林毅夫。
1984年,张维迎提出价格双轨制。
很多人对价格双轨制的意义理解不足。他们认为,价格双轨制的作用仅仅是为了解决价格改革方面的问题。
其实,价格双轨制的更大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改革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在难以撼动旧力量的时候,不妨先去培育新力量。
大家都知晓,林毅夫与张维迎在产业政策方面是相互对立的。然而,林毅夫对于双轨制的认知程度实际上是比较高的。
他曾对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作出如下解释:当年他们这些从海外归来的人,察觉到北大难以进行改动。接着他们思考,既然旧的改不动,那先创建一个新的难道不可以吗?就这样,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了。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享有很高的声望,并且教师的收入也比较高。正因如此,其他系的优秀人才愿意跳槽到这里。那些没有跳槽的人,也会要求本系效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北大慢慢地开始发生改变了。
其实回过头看整个中国的改革,就是个双轨制大型现场。
农村财政供养人员较少,于是先在农村开展土地承包,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接着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推行承包制。在这期间,乡镇企业开始崛起,随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再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下岗职工能够到市场上去寻找工作,这样自然就便于进行改革了。可以说,要是没有新的一轨,也就是民营企业无法为下岗职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那么谁都没办法稳定推进国企改革。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初,有许多官员投身商业领域。这是因为体制外出现了新的力量并且不断发展。
再回到马斯克的问题。
美国联邦政府拥有的雇员群体规模极为庞大。其中,像退伍军人事务部就有 48 万之多的雇员。
不管价值观上如何,客观上,他们就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
首先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群体会膨胀到这么巨大?
其中的原因,你可以列举很多很多。
但在我看来,其实就一个原因:体制内比体制外要香得多。
我肯定是支持改革的,但是改革也有两个做法。
一是直接跟体制内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开战,裁掉他们。
一是先保持体制内岗位不变,二是大力削减权力,使得体制外的吸引力增强,在体制外找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之后再对体制内岗位进行裁减。
马斯克选择了第一种方式。如今马斯克察觉到了情况,开始担心自己会遭遇刺杀。
从体制外的人的视角而言,你马斯克在体制内展开激烈争斗。然而,我作为体制外的人,并未察觉到明显的向好变化,所以我不会支持你。我会觉得那只是你们内部的争斗,与我毫无关联。
所以马斯克的做法,恐怕是两面不讨好。
不知道马斯克是不是能够理解双轨制的智慧。
目前而言,川普和马斯克都属于追求短期化效果的那类人。短期内我进行了裁员,这样我就节省了钱,我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且伟大,你们应该鼓掌欢呼。
张维迎老师在几年前曾说:“倘若马斯克投身从政,将会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祸。”着实令人对张老师的先见之明感到钦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