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技术突破:从预设动作到“任意动作任意学”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在文旅演艺领域的应用,逐渐从概念变为现实。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梳理发现,人形机器人在国内文旅演艺领域的应用,经历了从预设动作到动态生成的过程,接着又发展到了“任意动作任意学”的阶段。
早期阶段:预设动作的程序化表演
此举开启了机器人参与大型舞台表演的先河。这一阶段的技术核心为动作预编程。机器人借助固定程序来完成特定动作。它个体较小,高度为 40 厘米。并且它缺乏动态调整能力。
央视 2016 年春晚亮相了 540 台 Alpha 机器人(图源:网络)
此后,机器人表演开始逐渐被大众所关注。2018 年央视狗年春晚主会场的开场节目里,优必选的特别版机器人“Jimu 汪汪”非常惊艳地出现在众人眼前,并且和舞台上的演员相互配合进行表演,它成为了整场晚会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亮点。不过,它仍以预设动作为主。
优必选狗年特别版机器人“Jimu汪汪”(图源:网络)
中期阶段:动态动作生成与实时交互
运动控制算法与传感器技术取得进步后,机器人具备了动态动作生成以及实时交互的能力。2019 年猪年春晚的深圳分会场上,优必选的 6 台新一代大型仿人机器人 Walker 令人惊艳地亮相了。这些机器人与明星以及舞蹈演员一同在台上表演《青春畅想》,成为了一道流光溢彩的风景线。前两届春晚中的机器人阵容是小巧且卖萌的,而此时的机器人开始有了动态动作生成的能力。
Walker亮相2019年央视春晚现场(图源:央视截图)
展示了其灵活的运动能力和程序化表演。宇树的 H1 人形机器人在多个展会中与机器狗组合表演,同时在多个活动中也与机器狗组合表演,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优必选科技首款大型四足机器人“拓荒牛”(图源:央视截图)
这些仿生人形服务机器人在商务领域得到应用。其中,追觅科技研制了一款通用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够直立行走。并且,它还能通过视觉模型来完成复杂的咖啡拉花动作。
EX机器人公司推出的邓丽君仿生机器人(图源: 腾讯科技 )
当前阶段:“任意动作任意学”的突破
2024 年开始后,因为 AI 人工智能以及算法在不断地升级,人形机器人技术再度取得新的突破,开始从仅仅“模仿动作”转变为能够“创造动作”,并且具备了实时进行调整的能力。比如,在蛇年春晚的《秧 BOT》节目里,宇树机器人借助 AI 强化学习技术,把舞蹈演员的动作捕捉转变为程序指令,达成了 19 个关节的精准协调以及复杂动作的流畅衔接。
宇树科技最新推出的“功夫 BOT”,通过对算法进行进一步升级,达成了“任意动作任意学”的效果,能够借助视频训练迅速掌握武打动作,并且具备动作泛化能力以及高动态平衡控制能力。近日,除宇树科技外,深圳众擎科技也完成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的前空翻特技,这验证了机器人在极限运动中的硬件潜力以及算法实力。
众擎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图源:众擎机器人)
这些技术突破让机器人具备了适应更多样化表演需求的能力,像武术、戏曲、杂技等那些高难度动作场景。三川汇文化科技从上海嘉定区那里得知,“2025 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大会——智能机器人与未来科技展”在 4 月 25 日到 26 日将会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开始。大会期间会举办 2025 人形机器人的拳王争霸赛以及足球表演赛。机器人拳手将比拼各家公司的技术实力。
宇树科技“功夫BOT”未来场景应用设想图(AI生成图)
02 应用场景:从舞台表演到沉浸式体验
综上分析,人形机器人在文旅演艺领域有从预设动作到“任意动作任意学”的技术突破。这一突破不仅丰富了表演形式,还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路径。随着技术的迭代以及产业链协同的深化,机器人有望在未来成为文旅演艺的核心元素,从而推动“科技+文化”生态的全面升级。
传统艺术的科技赋能
蛇年春晚的《秧 BOT》节目里,16 台宇树 H1 机器人和 16 名舞蹈演员一同进行东北秧歌的表演。他们把传统手绢舞与赛博风格相融合,造就了“人机共生”的舞台以及美学。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模式能够延伸到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演出等领域。机器人能够扮演历史人物或者神话角色,并且和真人演员一起推动剧情,从而给观众带来更有沉浸感的体验。
智能人形机器人未来演艺场景应用设想图(AI生成图)
具备高动态动作能力的“功夫 BOT”等机器人,能够扩展到多元化的文旅场景里。像在少林寺的功夫表演中,还有敦煌飞天舞等场景。以少林功夫为例,机器人凭借“任意动作任意学”技术,能够模仿武僧的拳法和腿法。这样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观赏的独特性。在敦煌飞天舞的表演里,机器人能够凭借高精度的轨迹控制以及多机协同的方式,将飞天的飘逸姿态重现出来,给观众带去震撼的视觉感受。
智能人形机器人未来演艺场景应用设想图(AI生成图)
人机协作的叙事突破
2025 年大年初三晚上,在央视的《2025 年非遗晚会》上。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的节卡机器人进行了一场表演,这场表演是“非遗+科技”的创新形式,名为《九九八十一难》,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节目当中,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与节卡机器人一同登台演出,既将传统皮影的技艺精髓保留了下来,同时又借助技术手段使表演的复杂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扩展。这一模式呈现出机器人技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突破性运用,给非遗艺术的现代化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
节卡机器人参加2025非遗晚会皮影表演(图源:今日闵行)
2025 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具身智能公司智平方机器人与演员一同演绎了小品《爱,微笑和机器人》。小品以“机器人成为人类同事”为主题展开,通过任务协作、情感表达、矛盾化解等职场场景的互动,既展现了未来“人机共生”的职场新景象,又蕴含着对“人机权力关系”“职业替代焦虑”等现实问题的思索。这种人机叙事模式给文旅演艺项目带来了新的创作导向。
2025北京台春晚小品《爱,微笑和机器人》(图源:北京台)
具备独立表演的可能
2025 年央视及地方春晚节目呈现方面,机器人能够轻松地伴舞。它不仅承担了转手绢等动作,还承担了抛接等高难度动作。机器人逐步从伴唱伴舞转变为独立演出,成为舞台表演的核心元素。优必选科技的熊猫机器人将“国宝”大熊猫优悠的形象作为设计原型,由于进行了“任意动作任意学”的算法升级,所以具备了自主编舞的能力。它既能够快速模仿人类舞者的复杂动作,又能够通过 AI 与真人实现精准同步。
熊猫机器人与武术传承人同台打太极(图源:央视新闻)
未来,机器人能够结合生成式 AI 技术,创作融合地域文化或流行元素的舞蹈。比如在音乐节、演唱会等活动里,机器人可以独立进行以“功夫”为主题的机械舞蹈秀的表演,也能够根据观众实时给出的投票来调整动作风格。这一模式或许会在虚拟偶像演出中充当实体化的“替身”。比如在虚拟歌姬“初音未来”的演唱会里,宇树机器人凭借动态捕捉技术突破了全息投影的物理限制,从而给观众带来了更具真实感的演出体验。
虚拟歌姬“初音未来”演唱会想象场景(AI生成图)
催生机器人演艺新业态
2022 年春节期间,机器人乐队在江西省吉安市科技馆首次登场。“吉祥六宝”乐队由 6 个人形机器人和 10 名跳舞机器人构成。他们能轻松演奏从流行乐到爵士乐、摇滚乐,再到传统红色革命歌曲等各种类型的音乐。这一案例显示,机器人演艺已朝着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可以组建全是机器人的乐队,将生成式 AI 作曲系统与之相结合,能够自主地完成“创作-编曲-表演”这一全流程的闭环。
东莞科技馆“机器人乐队”演奏展示(图源:网络)
宇树科技推出“功夫 BOT”,深圳众擎推出“前空翻机器人”,北京推出“天工”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推陈出新,在推动“机器人 + 文旅演艺”应用升级的同时,还会催生出机器人剧场、机器人主题公园等新型文旅业态。人形机器人能够参与主题公园的实景演出,它可以作为演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复现历史场景和神话故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予以关注,进而推动“智慧文旅”生态的全面构建。
未来人形机器人主题娱乐馆想象图景(AI生成图)
人形机器人在文旅演艺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这使得表演形式得以丰富。它通过对传统艺术进行科技赋能,实现了人机协作的叙事突破,还带来了独立表演的可能性,同时催生了机器人演艺新业态。如今,机器人正逐步成为文旅演艺的核心元素。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及产业链协同的进一步深化,机器人将在舞台表演、沉浸式体验、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03 商业化落地: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人形机器人在文旅演艺领域有突破性应用,目前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商业落地阶段。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产业链协同得以优化,再加上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机器人从原本的“舞台配角”逐渐进化,成为了推动文旅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商业模式从租赁到定制化服务
《每日经济新闻》有披露,在二手租赁市场中,宇树 G1 机器人的情况很异常且很火爆,它的租赁订单都已经排到了 2025 年 3 月底,日租金在 5000 元到 2 万元之间,这验证了文旅市场对机器人表演有着强烈的需求。比如,宇树 H1 机器人是以租赁模式来参与演出的,单台的租金成本仅仅是传统舞蹈团队的五分之一。这种模式对中小型文旅项目尤其合适,像景区节庆活动以及地方文化展演等。它既可以降低初期的投入成本,又能够迅速吸引流量。
与此同时,机器人厂商为了适应功能模块化以及定制化服务的需求,开始提供“硬件+内容”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未来宇树科技以及众擎科技等企业都能够针对文旅场景提供“角色包”服务。用户可以对机器人的外观进行自定义,像古装、戏曲服饰等。同时也可以自定义动作库,例如武术、舞蹈等。人形机器人能够随机化身为古代士兵,完成列阵、格斗等难度较高的表演。单场演出的成本比真人演员降低了 40%。
未来“功夫BOT”机器人独立表演想象图(AI生成图)
硬件国产化助力场景适配化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它的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 90%以上,并且成本比进口方案降低了 50%。这一突破使得机器人能够在户外文旅场景中得到应用。2025 年北京两会予以公布,北京市计划在今年 4 月至 8 月期间举办主体赛事与外围赛事。主体赛事以人形机器人为主,外围赛事以人机互动为主。这些赛事涵盖半程马拉松、田径、足球、应用场景、综合技能等大项。同时,还将设立完赛优胜奖、最优耐力奖、最佳人气奖等一系列奖项。
此外,文旅企业与机器人厂商在跨界融合方面的合作模式日益成熟。 文旅企业在跨界融合方面与机器人厂商的合作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文旅企业与机器人厂商的合作模式在跨界融合方面变得日趋成熟。以智能浪潮激荡未来之城。
未来机器人主题街区场景设想图(AI生成图)
政策红利加速规模化应用
近年来,国家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此期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在 2023 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拓展文旅等领域的服务应用,以此来孕育并开拓一批新的业务、模式以及新业态。2024 年 1 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人形机器人等高端文旅装备产品予以突破,进而带动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
各地正在密集发布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在金融支持方面,许多地方设立了产业基金,例如深圳将会设立 100 亿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等。文旅场景方面,杭州市政策支持拓展多种应用场景,包括文化创意、旅游展示、休闲娱乐、文艺演出、技能比赛等。同时鼓励打造以智能机器人为主题的各类场所,如体验馆、竞技场、演艺场、会展中心等,以带动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讲解引导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未来智能机器人主题竞技场景想象图(AI生成图)
智平方(深圳)科技近期完成了数亿元的 Pre-A 轮融资。它计划把 50%的资金投入到文旅场景的具身智能研发当中。其最新的产品“文旅小脑”系统,能够通过多模态感知来实时分析观众的情绪,并且可以动态地调整表演的节奏。智平方在 2024 年推出了通用智能机器人 Alpha Bot 系列,它能够像人类那样快速适应新环境,还能灵活地执行多种任务操作,并且成为最早开展商业化推广的智能机器人公司之一。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不断拓展,未来可能会诞生一种新的文旅演艺模式,即“人类导演+AI 编剧+机器人演员”。届时,人类编剧会设定世界观,AI 会生成剧情分支,机器人演员会通过强化学习来实时调整表演,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剧情走向,从而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观演体验。
人类担任导演,AI 负责编剧,机器人充当演员,这就是演艺的新模式(AI 生成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器人 + 文旅演艺”这个领域,当下与该领域最为相关的是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博涛所处位置在北方,不过它在国内文旅行业中是颇具知名度的科技型文旅企业,被大家公认为是国内在硬核科技方面最具实力的文化创意公司,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年如一日地重视技术投入。
2016 年,公司规模尚小。在此情况下,连续三年投入三千多万用于大型文旅装备机器人的研发,即后来大家熟知的机甲巨兽。这一产品将机械设计、精密制造、电子控制、软件编程等高技术与文化创意造型设计相融合。19 年技术达到成熟状态,创造出了一系列拥有原创 IP 的巨型仿生巨兽。这些巨兽在全国十多个地区引发了巨兽浪潮,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这使得博涛感受到了敢于进行前瞻性技术投入所带来的甜头。3000 万的投入换来了 4 个亿的营业额,并且营业额仍在持续增长。在持续的研发投入下,博涛始终保持着绝对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品牌溢价。
博涛文化机甲巨兽
博涛文化创始人肖迪(肖将军)介绍说,AI 时代正在迅速来临,其中蕴含着很大的机会。博涛的机械巨兽不能仅仅停留在仿生和巨大的层面,而是要与 AI 相连接,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超级智能体”,这样能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目前,博涛正在研究大语言模型 AI 与新一代机甲巨兽硬件的桥接工作,为 AI 设计更高级的“硬核躯体”,并且会围绕这个“硬核躯体”来打造城市级的智能文旅 IP。
商业逻辑表明,全球主题乐园与景区在未来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 IP,并且这个 IP 要高度智能化且人格化。这种智能化不只是能够行走和表演,还应具备情绪表达、性格以及智力等能力。当下,还没有企业针对这个市场展开研发,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博涛文化目前正在进行研发,具备先发优势。
04 结论
“秧 BOT”实现文化破圈,“功夫 BOT”展现武术炫技,人形机器人正在对文旅演艺的未来进行重新定义。技术取得突破,不但催生了租赁经济、模块化服务等新型的商业模式,而且推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使机器人在文旅领域加快了规模化落地的进程。
未来,AI 创作与人机共生模式逐渐成熟。机器人会从单纯的“动作执行者”转变为“文化共创者”。这会推动文旅演艺从“视觉奇观”发展到“深度体验”。当机器人拳王争霸赛的擂鼓声和 AI 交响乐的旋律相互交织时,一个更具想象力的人机共演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文化科技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