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徐徐揭开面纱。
3 月 6 日,投资界收到两笔极具典型性的融资。逐际动力完成了 A+轮融资并收官,半年内累计获得高达 5 亿元的 A 轮系列融资;智平方迅速获得新一轮超过亿元的 Pre A+轮融资。并且,它们都来自深圳。
身后有众多资方,其中有投资逐际动力的阿里巴巴集团,还有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蔚来资本、联想创投、彼岸时代、纳爱斯集团。知名财务投资人有绿洲资本、明势创投、峰瑞资本、高捷资本、南山战新投。同时还有智平方的敦鸿资产、云启资本和国投创盈等财务与产业基金。
这是深圳机器人天团的一个缩影。“深圳十三太保”曾称霸业界,南山机器人有“八大金刚”亮相。最近发布的《机器人群侠传》迅速走红,其中代表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的 7 家企业,深圳差不多占据了一半的地位。
一天两笔融资
深圳正批量诞生独角兽
这是典型的深圳追梦故事。
逐际动力坐落在深圳南山区,它成立于 2022 年。在此之前,创始人张巍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之后他远赴海外求学,多年来一直围绕着机器人领域和 AI 相关领域展开研究。
2019 年时,张巍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并担任长聘教授。他经过长期的研究后意识到,在机器人行业中,仅有 10%的新价值源自原始学术创新,而剩余的 90%是来自工程实现。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当时属于冷门行业,但张巍捕捉到机遇后,决定投身创业,进而正式创立了逐际动力。
智平方的创始人郭彦东是一位海归科学家。他的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之后前往海外攻读博士学位。他曾在微软总部的核心 AI 团队担任研究员。他还先后加入了小鹏汽车和 OPPO,担任首席科学家,推动多种智能终端实现智能化,其中包含四足机器人。
2023 年 4 月,智平方正式创立。它致力于对通用智能具身终端进行研发和生产。2025 年新年伊始,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智平方迅速完成了两轮数亿的融资。如今,它与逐际动力一起,进入了深圳南山的“机器人八大金刚”之列。
这一幕并非偶然。眼下,深圳的硬核创业公司正在排队宣布融资。
汉阳科技在近日宣告完成了 2 亿元的融资。此次融资由元钛资本担任领投方,知名的产业投资方以及财务投资机构参与跟投。这家于 2015 年成立的深圳企业,其主要业务集中在全场景通用庭院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领域,并且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扫雪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
圈内有流传,众擎科技完成了新一轮的数亿元融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从工商信息可以得知,新增的股东包含 Sailing Ltd、Stone Robotics L.L.C-FZ 以及国香资本等。创始人赵同阳曾是小鹏旗下机器人团队“鹏行智能”的创始人。众擎机器人成立仅仅 10 个月,便推出了第一款全开源且全尺寸的双足机器人产品。
稍早前,扫地机器人的独角兽企业云鲸智能完成了数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是深圳和国资以及无锡的国资。从 2016 年开始,云鲸智能已经进行了多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了数十亿元,其背后的投资方还包括由李泽湘管理的清水湾基金、字节跳动、红杉中国、明势创投、源码资本等知名机构。
去年 11 月,自动驾驶独角兽中有深圳企业的身影。元戎启行宣布完成 1 亿美元 C1 轮战略融资,是由国内头部主机厂独家投资的。彼时,投资界从知情人那里获悉,这个主机厂是长城汽车。公司的掌舵者周光,是 85 后博士,他在 2019 年回到深圳开始创业,一手创立了元戎启行。
华为旗下的引望公司有最轰动的一幕。该公司宣布连续获得阿维塔科技和赛力斯汽车的投资。投资金额总计 230 亿元。依据此计算,其估值高达 1150 亿元。并且它成为了深圳近年来最大的新晋独角兽。
在生物医药产业中,仅今年 1 月,深圳就有诸多融资事件。瑞德林生物完成了超 5 亿元的 C 轮融资,康诺思腾也完成了超 5 亿元的 C 轮融资,鲲为科技完成了超亿元的 A+轮融资,粒影生物获得了近亿元的 A 轮融资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其实对深圳的“20+8”产业集群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条产业链都在不断地诞生新的融资,并且深圳隐藏着一批非常有实力的独角兽。
被低估的一面
过去一个月回想起来,DeepSeek 和宇树科技变得非常火爆。“杭州六小龙”使得各地省市引发了一场反思的潮流。在这之中,“大疆之后再无深圳创新”这样的声音特别让人觉得刺耳。
但不考虑情绪方面,实际情况或许没必要那么焦虑。杭州追求的是模式创新,而深圳则是借助技术创新,以局部带动整体,把每一个创新个体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生态网络,使得大企业能高高耸立、创新企业能够开辟新天地、中小企业能够广泛分布。
到 2024 年底的时候,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了 2.5 万家。同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有 95 家。并且,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 12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种密度在全国所有城市里是排在第一位的。
南山区在其中是深圳的一张亮眼名片。投资界获得了一组数据:到 2024 年末,深圳南山区的机器人骨干企业有 200 余家。其中,上市企业有 14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有 30 余家。
在 AI 浪潮的推动下,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爆发。南山区率先进行了布局,已经聚集了 20 余家优质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这些企业及机构形成了以龙头整机为引领的态势,同时软件算法、核心零部件企业也在此集聚。其中,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也陆续将子公司设立在了南山。
如此种种,恰是深圳新兴产业崛起的一抹写照。
不久前,深圳官方展示了其 AI“家底”。全市汇聚了 2600 余家人工智能企业,还有 6 家独角兽企业。机器人上市企业有 34 家,其中 9 家是独角兽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 7 家机器人企业入选了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
具体而言,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了芯片这一环节,也涵盖了模型这一环节,还涵盖了硬件这一环节以及应用这一环节等全环节。目前,深圳已形成了一种“雁阵式”的梯队,其中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起到引领作用,元象科技、兔展智能等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给予支撑,而初创企业则在竞相发展。
城市与企业相互成就。逐际动力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张力曾说,在深圳创业的这几年里,他的团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创新创业之城在供应链生态、人才聚集以及应用场景多元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能够极大地帮助初创企业完成最初的蜕变。
这一幕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上演。一个龙头起到带动作用,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协同配合。囊括了整车领域、动力电池领域、电机电控领域、智能座舱领域、自动驾驶领域、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以及汽车后市场等多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如同“热带雨林”般的汽车综合产业生态圈,并且这个生态圈已经在深圳形成且蔚然壮观。
元戎启行的创始人周光感受很深。他曾说,深圳具有包容的环境,并且有产业链的支持,这是他决定在深圳扎根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深圳位于大湾区,拥有完整的汽车电子产业链,具备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优势。同时,深圳还集聚了大量的海内外科技人才,能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活力。
放眼望去,在深圳的“20+8”产业集群里,有比亚迪、华为这样的行业巨头矗立着。同时,也孕育出了很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的创新企业。毫不夸张地说,在各个产业链的环节当中,深圳都存在能够独当一面的企业或者产业集群。
深圳的征途
杭州爆火后,各地反思层出不穷,为什么讨论度最高的是深圳?
换句话说,为什么深圳总是被拿来进行比较呢?也许,这是因为深圳在中国的科创领域版图当中,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最为众多的期望。
创投圈还记得,2022 年深圳率先将“20+8”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落地。随之,千亿级引导基金诞生,开创了业内先河。2024 年,深圳率先提出“大胆资本”,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进行试错,取消了返投时序的硬性约束,一次次打破了原有的束缚。
深圳是一座有着强烈危机感的城市。基地在深圳的投资人时常会提起这样一句话。
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深圳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2 月 23 日以及 3 月 2 日,先后举办了两场新闻发布会。在这两场发布会上,推出了“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以及“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的举措。紧接着,在一天的时间里,又连续发布了 4 大产业政策。
具体到抢人才方面,只要是在深圳就业的人才,就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服务,包括提供一张床、一间房,甚至一套房等;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他们可获得 15 天免费住宿;对于在深圳就业创业的人才,会提供面积不等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此让有志在深圳发展的各类人才能够进得来,住得安心,留得下来,并且能够成就事业。
深圳在人工智能及其终端方面立下目标,到 2026 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要超 3000 家,独角兽企业要超 10 家;在人工智能终端产业上,规模要达 8000 亿以上且力争 1 万亿;到 2027 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要超过 1200 家;要培育 1000 家瞪羚企业和 80 家独角兽企业……
投资界近期得知,深圳国资国企将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给予不少于 100 亿元的创投资金扶持;同时会把焦点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筹备设立规模不少于 500 亿元的包含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国资基金。又有一股新的资金流入。
在深圳商圈的咖啡馆坐一个下午,你能听到这些业名词。几年前有 SKU、出海、供应链;现在则有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量子科技……这里随时可能诞生新的想法。
犹记得,三年前,普林斯顿的生物学教授颜宁回到了深圳。在首场演讲中,她提到了对深圳生活的期待。
周末能够在马峦山进行爬山活动,还可以去茅洲河划船,前往金龟村自然书房。在醇香的咖啡氛围里,在精美的甜点旁边,能够安静地读书……晴天傍晚,深圳湾的落日之下总是汇聚着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落日终究会再次升起,他们所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将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