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察现象级商业事件:反加班浪潮。”
前些时候,广东工人李志伟留意到,在德赛电池的生产线上,时间流逝的快慢似乎与外面不同。他按 8 个小时的规定打卡下班,然而上级却通知他“未完成 10 小时在岗”。最终仅上了一天班的他,收到了通知——
倒扣3天工资。
李志伟爆料称,这个产线上的工人工作了 12 小时,却被系统记为标准 8 小时。他们周日“义务加班”,但打卡系统未予记录。社交媒体上此事被刷屏,爆料引发了很多人的同情,打工人的共鸣使得这起事件迅速发酵。
从 2009 年开始,有人发现苹果公司连续 16 年是德赛电池的第一大客户。2023 年,德赛电池超过 50%的营收源自苹果。因此,网友将此事件写成邮件并向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合规部门进行了投诉。3 月 12 日,苹果官方作出回复,表示要进行调查。
不是,苹果你真的管?
仔细看邮件,苹果的回复呈现出很官方的特点。而在舆情发酵之后,位于工厂所在地惠州仲恺高新区的社会保障部门迅速介入了调查。
德赛电池扛了好几天,最终还是不行了。公司承认存在“管理疏漏”,不过表示主要问题在于“劳务派遣公司存在不合理扣薪行为”。与此同时,德赛官方发布声明,称公司执行标准工时工作制,每日工作时间小于等于 8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小于等于 40 小时。
所以做恶的是劳务派遣,也就是外包的。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普通劳动者在上班期间,一直以来钟表的转速似乎与平时有所不同。虽然名义上是“8 小时工作制”,但实际上到底要工作几个小时,难以确切地说清楚。
现在,“反加班”的战火在四处燃烧起来。其中,像德赛电池这样被网民猛烈攻击的,是一种情况;另外,还有一些制造业公司或者科技公司,是它们自己在向自己发起攻击。
比如,家电领域的巨头美的颁布了“六条禁令”,规定禁止在 18 点 20 分之后仍滞留在工位上;大疆有这样的要求,即 21 点必须下班,与此同时要关闭健身房,取消打车补贴,禁止把办公电脑带回家,这几乎断绝了大规模加班的可能性。海尔也宣告,周六必须强制停止加班。在昨天晚上,德赛电池的新闻被媒体广泛地进行了报道,联想也站出来宣布,反对 996 工作制,大家都能够准时下班。这场战争在不同战线上内涵略有不同。在互联网和科技公司,主要反对的是加班无效以及内卷无效;在制造业企业,这是在反抗工时超长且不给钱的情况。
打工人正在团结起来。在德赛电池新闻的评论区,有人询问“欧盟有没有投诉电话”,他打算投诉自己打工的企业。这里所说的,是欧盟将在 2027 年正式施行的“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依据该法案,强制加班的企业,其产品会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有人称反加班乃是欧盟的“计策”,是西方针对中国制造所施行的又一重打压举措。实际上,欧盟至多只是在关键时刻施加了一下作用罢了。
数据表明,2000 年中国城市化率为 36%,到 2025 年已上升至 65%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将全部进城。并且,仅靠单纯拼人力已无法提升劳动生产率。在过去 20 年里,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上涨了近 6 倍,然而同期劳动生产率提升却不足 3 倍。
廉价劳动力的红利已经终结。
另一方面,这一届的年轻人,在遭遇超长工时以及低效内卷的工作状况时,已经无法感受到生活有所改善了。由于没有改善的预期,年轻人自然不会去承受这种没有意义的苦,除非——
加钱。
因此,劳动力价格呈现出越来越贵的态势,这是市场所呈现出的一种趋势,是一种无法通过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趋势。“工作时钟”的转速发生变化,这最终会成为企业所必然会做出的选择。
这场战争刚刚打响了第一枪。对于参战的“大厂”们来说,企业管理的逻辑也发生了改变。
我的朋友王哥,他在一家以小动物命名的大企业里担任中层职务。最近,他获得了 N+1 的待遇,打算自己创办一家公司。即将升级成为王总,然而他却有些担忧:员工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昂贵了?员工是不是越来越难以管理了?
我先去安慰王哥,说变天距离到达你这里还早着呢。当下所谓的“反内卷潮”,参与的是大企业,主要的战场在企业的中层。大企业的中层们,以往指挥底层员工就像使唤自己的手臂一样得心应手,而现在或许连让手下写汇报 PPT 都做不到了。
我跟王哥讲,在这个时候,王总监你选择离开,实际上真不是一件坏事。要是你不这么做,到了明年,你就得承受低绩效带来的后果。
大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是老板,然而具体指挥做事的人员在中层。过去存在一种生存状态,即:
老板盲目决策,中层野蛮指挥,牛马疯狂加班。
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的互联网通过 996 这种方式塑造了商业效率,这里包含着两层逻辑:
一是当知道应当如何去做(抄)的时候,能够让员工们以 996 的方式迅速将其做(抄)出来。
一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抄什么)的时候,就把每一个可能的方向都尝试做一遍。
大厂高管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大力出奇迹”,这个说法很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大企业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卷”所能够带来的边际效应是非常低的。
反加班的本质,不仅仅是工时管理,这个链条里,谁都得改变:
老板们做出每一个决策的成本将会大幅度上升,他们做商业决策的模式以及预期都需要发生改变。
中层管理者的业务管理模式要变,团队管理模式也要变。基层员工加班的情况会减少,开会的情况会减少,写 PPT 的情况也会减少。然而,老板向中层们索取的“产出”,大概不会减少。中层需要以更合理、更高效的方式安排资源。
怎么办?
劳动者的工作节奏发生了变化,这带来了难题,不过这也给中国的效率工具提供了一些新的机会。
过去几年,以钉钉为代表的效率工具,一直处于经营艰难的状态,虽获得很多叫好声,但实际销量不佳。以飞书为代表的效率工具也是如此,一直惨淡经营,叫好不叫座。以企微为代表的效率工具同样如此。效率工具卖不动,一方面是企业客户不愿意多花费钱财;另一方面是企业客户本身并没有改变的意愿,让员工跑队以及使用云文档协作,在过去这些行为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效益并不显著。
只有当人力成本高于上科技的成本,才会倒逼企业求变。
这种机会并非仅属于大厂。AI 应用提效落地的场景会不断增多。像 Manus 这样的产品迅速走红。从市场端来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潜在需求极为巨大。这实际上本质上是出现了一个从 0 到 1 的新赛道。
对我而言,观察商业机遇,切入点是事件和产品,但本质是人。
3 月 3 日,某媒体发布了一则关于几位中小企业主的访谈视频。在视频中,这些企业主表示,他们自身很努力、很拼搏,产品价格很实惠,已经卖到了国外,他们相信消费者会喜欢的。并且,外国的公司如果想要与他们竞争,就需要像他们一样努力拼搏。
这条视频让众多网友燃起了怒火,还引发了网友对普通劳动者的共鸣。网友们逐一进行了查询,发现这几位企业家名下的公司中,社保参保人数最多的仅有 40 人。目前,该视频已经关闭了评论。
有网友评论道,我原本以为他们所说的产品便宜,是指原料便宜,是因为技术水平高。然而,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便宜的竟然是我自己所认为的那样。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白熊观察员”,其作者为白熊观察员,36 氪获得了发布的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