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四川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2024年营收超1300亿元,机器人及大模型产品组团亮相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3-22 09:02:50     158

主持发布会,进行跑酷打卡,还会泡茶炒菜,能举重翻跟斗,也可以做手术问诊并写病历……3 月 19 日,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以下简称“四川发布会”)得以举行,“四川造”的机器人和大模型产品一起亮相。

当前,四川把人工智能产业链当作重点推进的“15 + N”重点产业链中的一员。四川积极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创新应用先导区。在 2024 年,四川的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达到了 1300 多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25%,首次踏入了千亿级的阶段。

支撑产业数据的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这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现在一个个在各自垂类领域进行极致深耕的大模型和机器人产品上。同时,这也是当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的外在表现。

组团亮相:“四川造”人工智能产品开party

会场内展示的“四川造”智能机器人曾是其他“秀场”的明星,会场外展示的“四川造”智能机器人也曾是其他“秀场”的明星;会场内展示的“四川造”垂直大模型产品曾是其他“秀场”的明星,会场外展示的“四川造”垂直大模型产品也曾是其他“秀场”的明星。这次,它们在老家开起了 party。

去年 7 月,在上海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出现了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它名叫“夸父”(KUAVO)。这款机器人是国内首款可跳跃且可适应多地形行走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它让人大开眼界。

图片

“夸父”(KUAVO)人形机器人

此番四川发布会,夸父 - MY 人形机器人直接走上舞台,它说道:“我是机器人夸父,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主持本场发布会……”当“夸父”娴熟地引领流程,并且认真地介绍其他出场的机器人同伴时,这场聚会便拉开了序幕。

“夸父”担当主持人

今年 3 月初,巴塞罗那举办了 2025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大会如期举行。人形机器人 Tina 凭借“71 个自由度”而受到关注。

这个数据表明它拥有接近实际人体三分之一的自由度,它是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中的一个。天链机器人运营总监颜进解释道:“自由度越高,机器人能够完成的动作就会越复杂,同时对通信的要求也会越高。”

四川举办发布会,Tina 也参与其中。它和同公司的举重机器人 T1pro 一同亮相。Tina 精准且灵敏地抓起了一包餐巾纸,T1pro 举起了比自身重量多一倍还多的杠铃。

工业机器人没有人形机器人那样的外形。然而,它们仅仅凭借“一只手臂”,就能够完成诸多高精度的作业、诸多高效率的作业以及诸多高安全性的作业。

生产线上,能够进行装配、搬运、焊接以及喷涂等操作;在手术室里,可用于手术辅助、康复治疗以及药物配送等;在休闲空间,能够取茶叶、倒水泡茶,还能倒茶并奉茶给客人……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协作机器人展示了部分能力。

卡诺普协作机器人

这次发布会使 AI 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得以相聚。我体会到四川在人工智能领域储备了大量技术。并且大家分布在不同领域,在不同垂类的人工智能方面深耕,给人一种百花齐放的感受。

产业生态:“浙江看浙大,四川看电子科大”

AI 产品大量地涌现出来,这与四川良好的人才培育生态以及产业发展生态是分不开的。 四川有着优秀的人才培育生态,为 AI 产品的涌现提供了基础。 四川的产业发展生态也很出色,对 AI 产品的涌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到了成都后才知晓,杭州有一批类似 AI 六小龙的企业,同时四川也有一大批类似六小龙的企业。在发布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表示,浙江大学的技术为六小龙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而四川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智能机器人属于高技术行业,需要高技术人才。人形机器人也属于高技术行业,同样需要高技术人才。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

四川的头部人形机器人力量集中于此,其中电子科大(校友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布法罗机器人智能康复研究院的副院长范帅向城市进化论表示,在浙江要看浙大的人形机器人,而在四川则要看电子科大。

布法罗是由电子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的程洪教授创立的。它是中国第一家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及人工智能康复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布法罗外骨骼机器人

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电子科大技术进行孵化。去年 12 月,该公司发布了全省首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天行者 1 号”。这成为“四川造”机器人迈向商业化的重要尝试。

“天行者1号”人形机器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机器人与医疗场景紧密结合,在全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犹如一支“劲旅”般存在。

2022 年 3 月,华西精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立,也就是简称华西精创。三年时间过去了,它已经孵化出 9 个团队。这些团队涉及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 3D 医疗高速打印系统等,产品有二十多个。目前,华西精创正加速迈向产业化。

成都依托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抢占了人工智能的制高点,这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它加快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建设步伐。人工智能产业的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了 1300 多亿元。同比增长了 25%。在全国人工智能版图上,其贡献度和显示度一直在不断提升。

眼下,本土机器人和大模型产品正在接受集中的“检阅”。同时,四川也在向着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发起新的冲锋。

发布会现场正式发布了《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该政策计划在 3 年内投入 12 亿元。其目的是全力打造一种人工智能发展环境,这种环境表现为科技攻关更聚焦、场景开放更丰富、算力供给更普惠、产业生态更完善。

按照规划,在 2027 年的时候,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将会达成“十百千万”这样的发展目标。大量实实在在的投入,会进一步把当地的产业生态给完善好,并且能够支撑着四川朝着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第四极”这个方向跳跃起来。

跨界融合:向垂类复杂场景要需求

今天发布的机器人涵盖了特殊任务领域、工业领域以及医疗领域等各个方面,这表明四川的机器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士吉的观点中,一个优秀的机器人的总体设计,需要满足基本的性能要求,同时具备稳定性和可靠性,最为关键的是能够应对复杂的场景,并且完成更为艰巨的任务。

图片

四足机器狗 “灵瞳”

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处于商业应用探索阶段。关键在于找到实际的应用场景,并且探索商业闭环。

四足机器人跑跳很厉害,人形机器人跑跳很厉害,关键在于能带来何种经济效益呢?机器人市场尚未真正爆发,需要切实去解决市场面临的问题。范帅指出,在各地大力推动机器人发展的背景下,产业与机器人的融合极为重要,因此垂类必然是当下一个较好的路线。

业界预测,人形机器人应用到工厂的时间在 2024 年到 2027 年之间;应用到消费市场的时间则在 2028 年到 2031 年之间。

宋士吉建议,四川人形机器人发展需更多考量复杂场景任务。它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动作,而要能够精准地完成任务,要能够可靠地完成任务,要能够稳定地完成任务,只有这样,在将来才能够拥有一些工业或商业应用价值。

四川向垂类复杂场景寻求需求,并已进行了许多探索。今年,华西精创的放射防护机器人以及康复助力机器人等 4 至 5 个设备产品,即将获得医疗器械证。这些产品有望在年内进入市场销售,进而走向真实的医疗场景。

华西精创总经理孙淼曾透露,在医院手术室中,医护工作者时常处于射线辐射的环境里进行工作,这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较大的伤害。而零重力放射防护机器人的运用,能够起到有效降低辐射对医疗工作者身体影响的作用。

这是“四川造”人形机器人赋能实体经济的一个案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业态进行跨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发布会上,有一个生动细节。“大圣”身高 1.7 米,体重 60 公斤。他跑步上台,然后和观众挥手致意。

稳定行走在机器人领域属于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而让其奔跑起来的难度则更为巨大。AI 大模型与机器人相融合,能够让机器人具备更多的技能以及能力。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产品经理郭军军表示,当下公司正在四川全力建设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致力于推动机器人产业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

图片

“大圣”人形机器人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开启大模型,遇见机器人”。上半场发布的是机器人产品,下半场发布的是大模型产品。其推动人形机器人与 AI 大模型融合发展的用意很明显。与传统机器人不同,大模型能够将图像、文字、具身数据进行联合训练,从而提升大模型与环境的交互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可以说是给机器人注入了“灵魂”。

这将成为四川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尝试,能够把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也能将数字技术与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

从这一维度来讲,这场发布会,也许是这座经济大省开启制造业新一轮升级的开端。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