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最新Nature研究揭示:大脑如何快速掌握新知识,顿悟式学习机制解析

作者:软荐小编      2025-03-25 09:02:02     112

引言

很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面对一个全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一开始会觉得完全摸不着头脑。然而,在某个瞬间,就好像被醍醐灌顶一般,所有的困惑瞬间消散不见,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也变得极为容易。这种“顿悟”式的学习体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大脑学习机制的好奇。长期以来,我们普遍持有这样的看法:学习是一个较为缓慢且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依靠持续地进行练习以及重复,逐步强化神经连接,如此才能够最终将新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在手中。这种观点好像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但最新的科学研究却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完全不一样的画面。

3 月 19 日发表于《Nature》杂志的突破性研究“Rapid emergence of latent knowledge in the sensory cortex drives learning”表明,我们的大脑在学习新事物时,或许拥有一种“潜伏”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关键信息,并且这种快速学习并非依靠传统所认为的那种缓慢的神经连接改变。研究人员进行了听觉学习实验,对象是小鼠。他们发现,在快速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的听觉皮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令人惊讶的是,驱动这种快速学习的不是对声音信息的逐步增强。而是两种更高级别的信号快速涌现,这两种信号分别是“奖励预测信号”(reward-prediction signal)和“动作选择信号”(action-selection signal)。这些信号出现了,这意味着大脑迅速捕捉到了任务的关键规则,然而行为上的熟练表现还需时间去磨练。

这项研究打破了我们以往对感觉皮层功能的认知,还揭示了“潜伏知识”在学习中令人惊讶的力量。它让我们知道,大脑或许早已具备迎接新挑战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明白其快速学习的奥秘。那么,“潜伏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呢?听觉皮层又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高效的学习过程的呢?这项研究的发现,又将如何改变我们对学习本质的理解?

“听声辨位”的秘密:小鼠实验揭示快速学习的冰山一角

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大脑快速学习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实验。他们让小鼠去完成“听声辨位”(auditory go/no-go task)这一任务。在这个任务里,小鼠能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其中一种声音意味着有奖励(像一滴水那样),当小鼠听到这种声音后,就需要做出特定的动作(比如舔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奖励,此为“go”反应。而另一种声音是没有任何奖励的,小鼠听到这种声音后,就得抑制自己的动作,这就是“no-go”反应。

这项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研究人员把小鼠的学习过程划分成了两个阶段。其一为快速学习阶段,在此阶段,小鼠能够迅速学会将特定的声音与奖励相联系,明白听到某一种声音就该做出“go”反应,而听到另一种声音则应做出“no-go”反应。其二为缓慢表现阶段。然而,在接下来的缓慢表现阶段,小鼠学会了任务规则。它们做出正确反应的速度和准确率并非立即达到最高水平,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才会逐渐提高。

这种“学习快,表现慢”的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这显示出,小鼠在快速学习阶段或许已经获取了任务的关键信息,只是这些信息尚未完全转变为娴熟的行为表现。那么,在大脑之中,到底发生了何种情况,使得这种“潜伏知识”能够迅速形成呢?

关键区域锁定:听觉皮层才是快速学习的“幕后推手”

研究人员为了找到大脑中负责快速学习的关键区域,使用了“光遗传学沉默”技术。这项技术如同一个精准的“开关”,能够利用光将特定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暂时性地关闭。在小鼠学习“听声辨位”任务的过程中,存在不同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里,研究人员分别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行动,将小鼠的听觉皮层(auditory cortex)进行了关闭。

实验结果让人感到惊讶。在小鼠快速学习的阶段,听觉皮层被关闭后,小鼠的学习速度明显下降,它们难以把声音和奖励联系到一起。并且,在小鼠已经达到“专家级”的表现之后,即便关闭听觉皮层,它们依然能够较为准确地完成任务。这表明,在快速学习的初期阶段,听觉皮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参与了对声音信息的处理,还直接促使了快速学习的发生。不过,当学习变得熟练之后,听觉皮层的作用好像减弱了,而大脑的其他区域或许接替了控制行为的功能。

这个发现对我们以往的认知进行了颠覆。长久以来,人们持有这样的观点:大脑的学习是一个缓慢且渐进的过程,需要借助神经连接的逐步增强来达成。然而,这项研究显示,至少在某些类型的学习方面,大脑或许存在一个能够迅速获取并存储信息的机制,并且听觉皮层是这个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级信号”浮出水面:奖励预测和动作选择的巧妙协同

听觉皮层在快速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听觉皮层中的神经元是怎样活动的呢?为探究此问题,研究人员运用“双光子钙成像”技术,对小鼠学习过程中听觉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进行了实时且高精度的监测。

他们原本期望,随着学习持续进行,听觉皮层中针对不同声音的神经元反应会越发清晰且特异化,以便能更好地对声音信息进行编码。但实验结果出乎预料,研究人员未观察到声音信息编码有明显增强的迹象,相反,他们发现了两种更高级别的信号,而这两种信号似乎是驱动学习和行为的关键。

第一种信号为“奖励预测信号”(reward-prediction signal)。这种信号的强度会依据小鼠对奖励的预期而发生改变。当小鼠听到预示着奖励的声音时,听觉皮层里的某些神经元会变得更为活跃。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这种激活的程度会越来越强烈。这显示出,听觉皮层不但会处理声音信息,还参与到了对未来奖励的预测之中。

第二种信号为“动作选择信号”。这种信号的活动与小鼠即将进行的动作紧密相关。小鼠准备做出“go”反应(即舔舐)时,听觉皮层里的另一些神经元会变得活跃起来;而当小鼠需要对动作进行抑制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就会减弱。这显示出,听觉皮层参与了对行为的决策以及控制过程。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进一步实验证明,这两种“高级信号”与学习过程相关,且对学习本身有“因果性”。即通过人为操纵听觉皮层中产生这两种信号的神经元活动,能直接影响小鼠的学习速度和表现。这有力地证明,奖励预测信号和动作选择信号是快速学习的关键驱动力。

“潜伏知识”的惊人力量:大脑早已准备好迎接挑战

这项研究的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是,在快速学习阶段,小鼠的听觉皮层中出现了清晰的信号。其中有奖励预测信号,也有动作选择信号。即便它们还未完全展现出正确的行为。这表明,大脑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可能已经形成了对任务规则的某种理解。这种理解是潜在的,并未立即转化为外在行为,而是潜伏在大脑的神经活动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去爆发出来。

这种“潜伏知识”就如同我们电脑里的“缓存”功能那般,提前将关键信息存储起来。当需要时,能够迅速地提取和运用,以此实现快速学习。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何我们有时会对某个知识点“恍然大悟”,仿佛之前就对其有隐约的知晓,只是未曾被激活而已。

从“缓慢编码”到“快速涌现”:学习机制的重大转变

这项研究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传统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依赖于神经连接的逐步强化。它揭示出大脑或许存在一种学习机制,这种机制更为快速且高效,它依赖于“高级信号”的快速涌现,而非对感觉信息的逐步编码。

这对我们理解学习的本质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大脑面对新学习任务时,或许无需从无到有构建新神经回路,而是能够利用已有的神经资源,通过快速形成奖励预测和动作选择等高级信号,以实现对任务规则的快速掌握。

七大关键启示:重新认识我们的大脑和学习

- 它为我们理解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学习并非一直是缓慢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然而这项研究显示,起码在某些情形下,学习能够极为快速地进行,大脑或许拥有快速学习的机制。

感觉皮层的功能超乎想象。我们一般认为感觉皮层主要是处理感觉信息的。然而,这项研究显示,听觉皮层不但参与了更高级别的认知功能,还参与了例如奖励预测和动作选择等方面的功能。这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感觉皮层的传统认知。

“潜伏知识”确实是存在的。大脑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有可能已经形成了对任务规则的潜在理解。这种理解不一定会立刻展现出来,然而却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对行为起到驱动作用。

高级信号驱动学习:奖励预测信号以及动作选择信号或许是快速学习的关键驱动力,它们相较于对感觉信息的简单编码,能更直接地对学习和行为产生影响。

学习和表现存在差异。学习发生时,不一定就会立刻导致行为发生改变。大脑有可能先迅速进行学习,接着再逐步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熟练的行为。

大脑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成年之后,我们的大脑依然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以及任务。这项研究给我们理解这种灵活性带来了新的视角。

这项研究提出了诸多新问题。比如,这种快速学习机制能否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学习呢?大脑里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潜伏知识”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未来的研究去进一步进行探索。

《自然》杂志的这项重磅研究,就像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引发了我们对大脑学习机制的全新思考。大脑的学习能力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强大,我们所拥有的“潜伏知识”或许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理解这种快速学习的机制,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知晓大脑的工作方式,也可能为我们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学习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Drieu C 等人发现,感觉皮层中潜在知识的快速出现推动了学习。该研究发表于 2025 年 3 月 19 日的《自然》杂志。其 doi 为 10.1038/s41586-025-08730-8,提前在线发表,PMID 为 40108473。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