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
一项最新研究有这样的发现:马拉松跑者的大脑在赛后会出现髓鞘出现暂时性的减少情况,不过这种减少在两个月内能够完全恢复。髓鞘是一种多层细胞膜结构,它包裹在轴突上,并且富含脂质和髓磷脂。科学家做出推测,髓鞘有可能在能量不足的时候为大脑提供能量,而这一发现或许能为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对10 名马拉松跑者(年龄在45 到73 岁之间)进行了赛前和赛后的脑部扫描。其结果表明,大脑中涉及运动、感知以及情绪的12 个脑区的髓鞘水平出现了显着下降的情况。不过,这种下降在两个月之后恢复到了正常状态。研究人员觉得,大脑可能会把髓鞘当作“备用能源”,在长跑过程中因为消耗过大而需要提供支持的时候发挥作用。
研究未发现有认知功能受损的迹象,这表明这种变化是暂时的且无害的。研究人员进行推测,认为髓鞘的消耗与修复或许能够锻炼大脑的代谢能力,甚至还有可能对健康有益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觉得该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髓鞘修复能力。
髓鞘损伤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有关联,所以这一发现或许能给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线索。然而,研究的样本量比较小,并且依赖间接的测量方法,今后需要进一步去验证。虽然其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这项研究让人们了解到大脑在极端耐力运动中的独特适应能力,也为神经科学开拓了新的方向。
《科学》网站()
从禽类到奶牛:H5N1跨物种传播引发科学界担忧
美国农业部(USDA)一年前做出报告,称H5N1 禽流感病毒首次感染了德州和堪萨斯的奶牛。这一事件被当作罕见的情况。然而,仅仅过了10 个月,美国的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又陆续有奶牛群被感染。这表明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科学家最为关注的是病毒感染牛群的方式以及其传播的频率。专家表明,知晓这些机制对于防控未来的疫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倘若病毒持续在牛群当中进行传播,那么就有可能通过变异或者重组而获得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能力,甚至还会引发大规模的流行。有这样一种观点,即美国需要强化监测工作,并且要考虑为牛群接种疫苗,不然的话就会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
H5N1 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的2.3.4.4b 分支,之前主要是感染禽类的。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的H5N1 都能够感染奶牛的乳房。然而,让人感到困惑的是,禽流感流行时间更长的欧洲却没有报告牛群被感染的情况。分析得出,美国大规模地进行跨州奶牛运输或许会促使疫情扩散,而欧洲那种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对传播起到了限制作用。
病毒感染牛群的方式仍是一个谜。有些专家推测,或许是通过受污染的器械经由乳房进行传播。然而,美国在疫情溯源方面存在困难,首例病例的发现滞后了好几个月。内华达州的病例是因为混合储存的牛奶检测呈阳性,经过数周时间才锁定了源头。亚利桑那州则是由于对单个农场进行了检测,从而迅速发现了病例,但后续的调查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科学家发出警告,若不能有效进行控制,H5N1 有在牛群中持续传播以及进化的可能,这会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科学界提出建议,要建立农场储奶样本库,以此来加快溯源工作的进程。当下普遍的观点是,必须强化监测并且深入开展研究,不然的话,H5N1 在牛群中的持续传播很可能会引发重大的公共卫生风险。这种病毒跨物种传播的这种现象,不但会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更有可能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每日科学》网站()
1、无需强制喂食!科学家研发出制作“鹅肝”新工艺
鹅肝是一种独特美食,由鸭或鹅的肝脏制成。它以高脂肪含量和细腻口感而闻名。传统的制作方法依赖于强制喂食。然而,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动物福利的替代工艺。
一个由丹麦和德国组成的研究团队进行尝试,在不添加外来成分的前提下,通过模拟鸭或鹅体内的自然代谢过程去复制鹅肝的质地。起初,他们在肝脏和脂肪乳液里加入胶原蛋白,然而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接着,他们改用禽类自身的脂肪酶来处理脂肪,促使脂肪发生重结晶,从而形成与传统鹅肝相似的大型晶体聚合结构。
获取肝脏和脂肪后,进行的这一工艺步骤较为简单。用脂肪酶对脂肪进行处理,接着将其混合并灭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其结构与传统鹅肝是一致的,并且气味也相同。经过力学测试,研究人员确认其口感接近传统鹅肝,关键之处在于脂肪颗粒形成的“渗透簇”,这种“渗透簇”在咀嚼初期能够提供适当的弹性,从而避免了橡胶质感。
该技术已进行了专利申请,并且有希望投入大规模的生产。研究人员打算进一步对风味进行优化,与此同时,他们强调工艺的纯粹性,也就是仅仅使用鸭或者鹅的天然成分,不会添加任何额外的物质。这一突破不但使得鹅肝的制作更加符合伦理道德,还为美食爱好者提供了更为可持续的选择。
2、新型纳米“净水毯”:仅用阳光就能让污水变清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近日研发出了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净水材料。这种材料是由二氧化钛和铜复合制成的三维纳米纤维毯,它轻薄得如同纸张一般,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并且,仅仅需要阳光的照射,它就可以高效地分解水中的有害污染物,为全球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传统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存在仅能利用紫外线的情况,所以效率较为低下。研究团队借助静电纺丝技术,把铜元素嵌入到二氧化钛纳米纤维当中。这样就成功地将光响应的范围拓展到了可见光波段,使得催化效率提升到了同类材料的新高度。实验表明,这种纳米毯在自然光照的条件下,其性能要比传统太阳能电池更加优越,并且还可以重复使用20 次以上。
该材料具有能降解农药以及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能力,同时具备发电的潜力,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它的便携特性使得它特别适合在偏远地区用于应急净水,单平方米的纳米毯就能够满足一个小型社区的日常饮水需求。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研究人员正在与环保企业进行合作,以推进产业化的进程。据估算,在实现规模化生产之后,每片纳米毯的成本能够控制在10 美元以内,并且其使用寿命可以达到6 个月。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是优化材料的抗污染性以及机械强度,预计在3 年之内能够投入实际应用。
这项研究在《先进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它已被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推荐的技术。未来它有可能应用于太阳能制氢领域,也有可能应用于空气净化等领域,能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
1、你的免疫系统衰老有多快?科学家发明AI时钟精准测算
德国赫尔姆霍茨感染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借助人工智能(AI),首次在细胞层面构建出了免疫系统的衰老模型。
人体衰老时,免疫系统的功能会渐渐衰退。这会使得感染的风险增大,疫苗的效果降低,还有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疾病。为了探究免疫细胞是怎样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团队对五种免疫细胞的数千份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数据涵盖了1000 名年龄在18 至97 岁的健康人的200 多万个免疫细胞。他们依据这些数据开发出了“单细胞免疫衰老时钟”,能够精准地追踪不同免疫细胞的衰老轨迹。研究表明,特定基因的活性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衰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基因在炎症调控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也证实了衰老和慢性炎症之间存在关联。
研究团队接着把“衰老时钟”运用到两项患者数据的案例研究里。一项是探究新冠肺炎感染对不同免疫细胞衰老进程的影响,另一项是探究结核疫苗接种对不同免疫细胞衰老进程的影响。在新冠患者中,只有单核细胞呈现出明显的衰老特征。并且,轻症患者的细胞衰老程度明显要轻一些。在结核疫苗的案例里,研究人员察觉到疫苗对CD8+T 细胞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别。具体而言,当人体处在高度炎症的状态下时,疫苗接种竟然可以让免疫细胞展现出年轻化的特征。
研究人员强调,这一强大工具首次为不同免疫细胞类型的衰老过程提供了研究视角,这个视角令人振奋。未来,它可用于揭示更多免疫衰老的动态规律,能让人们深入理解感染和疫苗接种所产生的影响,还可为促进健康衰老开发新型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2、双脉冲幽灵:科学家发现理论上不该存在的“僵尸脉冲星”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天文学家借助方阵探路者(ASKAP)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编号为ASKAP J1839 - 0756 的中子星。这颗中子星旋转速度缓慢。此宇宙谜题正颠覆着人们对脉冲星的传统认知。通常的脉冲星每秒会旋转数次,而这一天体每6.5 小时才完成一次自转,并且还罕见地从双磁极同时发射射电脉冲。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天体,其密度超高且结构致密。当中子星旋转时,磁极发出的射电波束就像宇宙灯塔一样扫过太空。在地球上能够观测到这种天体发出的规律脉冲,所以这类天体被命名为“脉冲星”。然而,最新发现的这颗脉冲星打破了所有已知的规律。理论上讲,当中子星的转速低于每分钟一圈时,就应该停止发射脉冲。但这颗脉冲星却以每6.5 小时一圈的极慢速度持续发光。
更奇特的是,其特殊的空间方位使得科学家首次在慢速旋转的天体上观测到了“中间脉冲”现象。主脉冲大约在3.2 小时之后会出现一个较弱的脉冲。这让我们有机会同时观测到它的两个磁极。此类现象之前仅仅在3%的脉冲星中被观测到。它为研究星体的磁场几何结构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这个脉冲星的发现正在对天体物理学教科书进行改写。这个宇宙异类兼具极慢的转速以及双极脉冲等反常特征,它将持续对人类关于中子星的认知边界发起挑战。
这项研究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得以发表。 (刘春)